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語言地圖說

        2008-04-12 00:00:00梁瑞清
        外語學刊 2008年3期

        提 要:圖像論主張語言和世界之間存在著一種同構的一一對應的圖像關系,但是這種傳統(tǒng)的語言觀卻無法解釋言外之意和言不盡意的現(xiàn)象。我們認為,語言并非世界的圖像,而更像世界的一幅地圖,并把這種語言觀稱為“語言地圖說”。語言地圖說認為,雖然語言與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構關系,但是語言與世界之間卻是不對稱的,這是因為(1)語言和地圖一樣,不會也不需要把所有東西都表達出來;(2)從理論上來說,正如地圖不可能標記出外部世界的一切對象,語言也不可能完全地表征外部世界,否則,它將變得和世界一樣精確無比,從而成為我們難以背負的語言包袱。相對于圖像論而言,語言地圖說至少有兩個優(yōu)點。第一,它不僅揭示了語言和世界的映射關系,而且也較好地解釋了言外之意和言不盡意兩種語言現(xiàn)象。第二,它符合經(jīng)濟原則,即語言是經(jīng)濟的,不必和世界一樣精確,因為一個沉重的語言包袱不利于人類的進化。同時,它也告訴我們,構造理想語言的企圖注定是要失敗的。

        關鍵詞:圖像論;語言地圖說;同構;一一對應

        中圖分類號:B0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08)03-0007-6

        A Map Theory of Language

        Liang Ruiqing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The Picture theory claims that there is an isomorphic picturing relation, or a sort of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 but this theory owes us an explanation for both what is unsaid and what is unsayable. We suggest that language should not be conceived as a picture, but as a Map of the world. The map theory argues that, although there is a certain mapping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 language is bound to be assymetrical with the world, because (1) language always leaves a lot unsaid just as a map leaves many geographical objects unmarked, and (2) it is in principle impossible for language to fully represent the world, just as a map cannot mark all the world as it stands; otherwise, language would eventually become an unbearable burden for us. The map theory has at least two advantages over the Picture theory. Firstly, it can not only explain the mapping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 but can also put both what is unsaid and what is unsayable in proper places. Secondly, it is of a pie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according to which language has to be coarsegrained for us humans to avoid the sensory overload for the sake of evolution. Besides, it shows that any attempt to construct an ideal language is doomed to failure.

        Key words:picture theory; map theory; isomorphism;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1 引言

        眾所周知,西方哲學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本體論階段的古代哲學、認識論階段的近代哲學和語言性轉向之后的現(xiàn)代哲學(Dummett 1973:xv, 徐友漁1994:2-6,陳嘉映 2003:14)。在這三個階段,哲學家的終極關懷始終不離世界問題:本體論哲學家關注的是世界的本原問題,認識論哲學家關注的是對世界的認識問題,語言哲學家則關注語言與世界的關系問題。當然,自柏拉圖以降,許多哲學家都不同程度地探討過語言問題,但是只有語言哲學家才把語言分析看成哲學的出發(fā)點。語言哲學家之所以把語言和世界的關系問題當成哲學的中心問題來研究,又是因為他們一致認為,我們無法直接把握世界,只有通過研究語言這一思維媒介才能對世界有所了解(Baghramian 1999)。本文將重新審視語言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在梳理圖像論的兩種變體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嶄新的語言觀以刻畫語言與世界的關系。

        2 圖像論的兩種變體

        圖像論直接將語言與世界掛鉤,既是一種語言觀,也是一種意義理論,在語言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簡而言之,圖像論主張語言是世界的圖像,是“自然之境”,語言和世界之間是一種一一對應的關系。但是,這看似簡單的主張里面卻包含著許多疑惑。語言在什么意義上是世界的圖像?語言和世界是如何一一對應的?我們知道,語言是由句子構成的,而句子又是由語詞按照一定的句法規(guī)則構成的。當我們說語言是世界的圖像時,究竟是指語詞是世界的圖像,抑或是指句子是世界的圖像呢?而且,這里說的語言是指自然語言呢,還是指理想語言?因此,籠統(tǒng)地說語言是世界的圖像,顯然是不準確的。本文認為,圖像論可以分為古典版本和現(xiàn)代版本兩種形式。

        古典版本的圖像論聲稱語言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是“自然之境”(Hacker 1986a:77),主要停留在語詞的層面,亦即語詞與事物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表征關系,而且這種表征關系又具體表現(xiàn)為指稱關系。換言之,每個語詞都指稱世界的某個對象。如“張三”指稱某個叫做張三的人,“樹”指稱一種我們叫做樹的植物,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從這個意義上說,圖像論相當于嚴格的指稱論,即語詞的意義就是它所指稱的對象。這種語言觀和意義理論看似簡單明了,“是初級反省最容易達致的看法”(陳嘉映2003:144),然而,它卻包含著諸多難以克服的理論困難(Lycan2001:4-7)。

        現(xiàn)代版本的圖像論源于早期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它沿襲了古典版本關于語言與世界同構和一一對應的思想,但同時又融入了邏輯原子主義的思想,因此比古典版本的圖像論更加精致。概言之,在《邏輯哲學論》里面,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不是事物的總和,事實由事態(tài)構成,而事態(tài)則由事物(或對象)構成(1.1-2.01)。同理,語言是命題的總和(4.001),最基本的命題是原子命題(4.21),而原子命題則是由名稱組合而成的(4.22)。因此,名稱、原子命題、(復合)命題和語言分別與對象、事態(tài)、事實和世界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然而,和古典版本不同的是,現(xiàn)代版本的圖像論并不認為語詞是世界的圖像,而是認為命題是世界的圖像(4.01,4.021)。這是因為語詞在邏輯上是不飽和的(incomplete),如名稱雖然和對象對應,但沒有涵義(Sinn),只有指稱(Bedeutung),而且其指稱只有在命題中才能夠加以確定(3.3),名稱和對象之間只存在指稱關系,不存在圖像關系。而且,圖像總是由若干個對象按照不同的組合方式構成的。僅僅一個簡單的對象不能成為圖像。同理,和簡單對象相對應的名稱也不能成為圖像。

        那么,為什么說命題是世界的圖像呢?這是因為圖像是實在的模型(2.12),實在則是存在的和不存在的事態(tài)的總和(2.06),而命題描述事態(tài)(4.023),因此命題是實在的圖像(4.01,4.021),也就是世界的圖像①。具體而言,圖像之所以成其為圖像,是因為它與被描繪的外部世界之間具有某種共同的關系,即圖像形式(pictorial form)或表征形式(representational form)(2.17, 2.172)。圖像形式是指圖像中各個元素相互聯(lián)系的可能性(2.15),具體反映在這些元素與外部事物的相關性(2.1514)。因為元素之間具有多種可能的組合方式,因此同一外部世界可以由不同的圖像來加以描繪。也就是說,這些圖像具有不同的圖像形式或表征形式,但是因為它們描繪的是同一外部世界,因此依然具有某種共同的邏輯結構。維特根斯坦把這種共同的邏輯結構叫做圖像的邏輯形式(logical form)。邏輯形式也就是實在的形式。任何圖像,無論其圖像形式或表征形式怎樣,都必須具有邏輯形式(2.18)。如果一幅圖像的圖像形式是邏輯形式,那么我們就可以稱之為邏輯圖像(2.181)。圖像的真假取決于它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實在。和圖像一樣,命題與它所描述的外部世界也必須具有表征關系。這種表征關系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命題是由名稱按照某種邏輯句法構成的,名稱和外部世界的對象一一對應,而且名稱的不同組合表現(xiàn)為不同的命題;第二,描述同一事態(tài)的不同的命題盡管表征形式不一樣,但都同樣反映了該事態(tài)的邏輯結構,因此具有相同的邏輯形式;第三,命題的真值取決于它是否正確地描述了事態(tài):如果正確地描述了事態(tài),則該命題為真,反之為假。請看下面三個命題:

        ① 狗咬了張三。

        ② 張三被狗咬了。

        ③ 張三咬了狗。

        句①和句②的表征形式(表層結構)不一樣,但是有著相同的邏輯形式(深層結構),也就是說,它們描述的事態(tài)是一樣的,因此二者都是狗咬了張三這一事態(tài)的邏輯圖像。假設張三確實被狗咬了,則句①和句②的真值皆為真,而句③雖然與句①的表層結構一樣,其真值卻為假。正是因為命題可以(正確或不正確地)描述世界的各種事態(tài),我們才說命題是世界的邏輯圖像。

        值得注意的是,在《邏輯哲學論》這本書里,維特根斯坦的目的是在圖像論的基礎上為思想,或者更準確地說,為思想的表達(語言)劃定界限(參考該書自序)。由于命題是而且必須是世界的邏輯圖像,因此凡是能夠描繪事態(tài)的命題,無論真假與否,都是有意義的命題,否則就是無意義的(unsinnig)或無所謂意義的(sinnlos)(Black 1971:380,Hacker 1972:18)。在他看來,只有自然科學的命題是有意義的,因此是可說的(6.53),而除此之外的所有命題,如形而上學命題、美學命題和倫理命題等都是不可說的。由于這一界限是建立在邏輯原子主義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我們可以將這種不可說命名為邏輯不可說。

        3 圖像論的問題及其批判

        古典版本的圖像論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就是,有的語詞在世界中找不到與其一一對應的對象。請看下面4個例句:

        ④ 張三很胖。

        ⑤張三在砍樹。

        ⑥張三和李四在砍樹。

        ⑦孫悟空偷了王母娘娘的蟠桃。

        句④中的“胖”和句⑤中的“砍”是謂詞,句⑥中的“和”是聯(lián)結詞或邏輯常項,句⑦中的“孫悟空”和“王母娘娘”雖然是名詞,但都是空名。很明顯,謂詞和邏輯常項都沒有和它們相對應的外在對象。空名似乎有一個對象與它對應,卻不在現(xiàn)實世界之中。當然,我們可以退一步,就像形式語義學家所做的那樣,認為諸如“胖”之類的形容詞指稱某個對象的某種屬性,“砍”之類的動詞指稱兩個對象之間的某種關系,“和”之類的邏輯常項指稱某種邏輯關系,而諸如“孫悟空”和“王母娘娘”之類的空名則指稱某個可能世界中的對象。然而,這種改進后的理論已經(jīng)離圖像論越來越遠了,因為即便在這些句子里面指稱關系依然成立,但是語詞和世界之間已經(jīng)不再是圖像關系了。比如,我們也許可以說“和”的指稱是某種邏輯關系,但卻不能說它是某種邏輯關系的圖像。同理,我們也不太可能說某個語詞是某個對象的屬性或對象之間的關系的圖像。

        維特根斯坦的圖像論也可以看成對古典版本的改進,因為他并不聲稱語詞是世界的圖像,從而消解了句④到句⑦所凸現(xiàn)的種種問題。雖然如此,這種精致的圖像論依然包含了許多困難,并招致了諸多哲學家的批評,就連維特根斯坦本人后來也逐漸放棄了這種學說。限于篇幅,此處無法一一列舉,只能簡單地探討三個和本文相關的問題。

        第一,正如奧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圖像論中蘊涵了一個“描述性的謬誤”(descriptive fallacy),即語言的功能就是描述事態(tài)或事實(Austin 2002:1-3)。這一方面否認了語言的許多其他用途,如可以用來實施詢問、命令、請求等言語行為,另一方面則無法解釋言外之意的現(xiàn)象。后期維特根斯坦(1953/1999)在《哲學研究》中同樣批評了自己前期的這一觀點,轉而認為我們的生活形式是由各種各樣的語言游戲構成的。第二,雖然維特根斯坦不主張語詞是世界的圖像,但是由于他的圖像論是建立在邏輯原子主義的基礎之上的,所以依然主張名稱應該與外在對象一一對應。而在日常語言中,有時同一個語詞有著不同的意義,有時兩個不同意義的語詞在表面上看卻有著相同的用法(3.323),因此容易產(chǎn)生一些重大的概念混淆(3.324)。為了避免混淆概念,維特根斯坦認為我們必須利用一種遵守邏輯句法的記號語言(signlanguage),如弗雷格和羅素所構造的概念文字(3.325)。究其實質,這種記號語言是一種理想語言,中期的維特根斯坦又將之稱為“現(xiàn)象學語言”,緊隨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實證主義則試圖構造類似的“感覺材料語言”(如Ayer)或“記錄語言”(如Carnap)。所有這些語言都是基于語言必須和對象(同時也和我們的思想)一一對應的信念,但遺憾的是,最后的結果都是無疾而終。第三,圖像論在可說的和不可說的東西之間劃了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并因此把自然科學命題以外的所有命題都劃定為邏輯不可說。關于這一點,陳嘉映教授有一個絕妙的比喻,可謂一語中的。他說,“維特根斯坦制定了一個過于狹窄的食譜,然后把生肉、菜根、觀音土、毒藥統(tǒng)稱為‘不可吃的東西’,然而這些東西千差萬別”(陳嘉映2003:152)。

        當然,無論是古典版本還是現(xiàn)代版本,圖像論只是一個隱喻的說法。語言和圖像一樣都是一種表征媒介,但并不是說語言就等于物理意義上的圖像,至少初看起來不是(4.011)。維特根斯坦曾經(jīng)從線性的角度來區(qū)分過命題和圖像(Keyt 1964: 504):語言是線性的,而圖像不是。套用皮爾士的術語來說,命題或語言是象征符號(symbols),而圖像則是象形符號(icons);前者具有規(guī)約性,而后者則更大程度地具有物理相似性。然而,語言和圖像的這一區(qū)別并不能排除兩者之間的可比性,因為兩者都是對世界的描繪。實際上,任何比喻都是片面的。正如所說,“比喻的根據(jù)至多是數(shù)方面的相似,決不是各方面的相同。果然是各方面的相同,我們根本就無所用其比喻了”(金岳霖 1990)。因此,圖像論的問題不在于它是一個不全面的隱喻,其要害在于它堅持了語言與世界一一對應的主張。

        4 同構與一一對應

        如上所述,圖像論的核心思想在于語言和世界的一一對應。古典版本的圖像論直接認為日常語言在語詞層面上和世界一一對應,而現(xiàn)代版本的圖像論則認為語言應該在邏輯層面上和世界一一對應,如果自然語言不能和世界一一對應,那么我們就應該構造一種邏輯的理想語言,并使得該語言中的每個名稱對應一個簡單對象或感覺材料,從而避免由于日常語言的概念混淆而引起的哲學謬論。

        我們知道,一一對應(onetoone correspondence)是一個數(shù)學概念,指的是對一個集合中的任意元素而言,在另外一個集合中都有一個元素與之對應,而且這種對應的關系是確定的。如每個人都有一個名字,人與名字之間就是一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就語言而言,則每個語詞或名稱都對應一個外在的對象。有時候,哲學家把“一一對應”和“同構” (isomorphism)交換著使用。從詞源學的角度來看,如果說A和B同構,則它們具有相同的形態(tài)、形式或結構,而且這里的A和B指的都是系統(tǒng)或集合,而不是系統(tǒng)或集合中的某個元素。在數(shù)學里面,這兩個概念似乎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只不過后者著眼于集合,而前者則著眼于集合中的元素。如果說集合A和集合B同構,則A和B的元素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但是,當哲學家將這兩個概念作為相同概念移植到哲學中的時候,卻出現(xiàn)了問題。古典版本的圖像論由于停留在語詞的層面,只能部分地解釋語言和世界兩個系統(tǒng)中元素之間的對應,卻不能解釋兩個系統(tǒng)之間的同構②,更不用說去解釋兩個系統(tǒng)之間具有相同的形式了。而且句④到句⑦表明,即便是元素之間的對應(語詞和對象的對應)也很難行得通。現(xiàn)代版本的圖像論倒是可以說,語言和世界的同構不是指它們具有相同的物理形式,而是指它們具有相同的邏輯形式或邏輯結構。但是由于它同時主張語詞與對象、命題和事態(tài)的一一對應,依然無法徹底地擺脫這一困境。如上文中的句①和句②是兩個不同的命題,但描述的卻是同一事態(tài)。這說明,語言學中的同構與數(shù)學中的同構不盡相同:我們可以說語言和世界有著某種同構的關系,但不可以說它們中的元素是一一對應的③。換言之,語言和世界的同構是一種不對稱的同構關系,語言和世界是不完全對稱的。

        5 語言地圖說

        鑒于語言和世界的這種關系,我們就不能說語言是世界的圖像,因為圖像這個隱喻本身就預設了一一對應的關系。比如說,我們通常把相片作為圖像的原型,而任何相片都精確地反映了世界或者世界的一部分。相片和它所表征的外部世界不僅是同構的,而且其元素是一一對應的。如上所述,這顯然不能正確地解釋語言和世界之間那種不完全對稱的關系。比較而言,如果我們把語言比作世界的地圖,將更好地反映這種關系。地圖和圖像一樣,都是隱喻的說法,兩者雖然都是世界的表征媒介,但地圖不同于圖像的地方在于,地圖雖然與世界同構,但并非是一一對應的。也就是說,地圖和世界之間正如語言和世界之間一樣是一種不完全對稱的關系。

        順帶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哲學家在批評維特根斯坦的圖像論時,經(jīng)常不加區(qū)別地將圖像和地圖混為一談。有的認為,地圖和世界之間也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Keyt 1964: 510)。有的(如柯匹)認為,借助語言來研究世界就像借助地圖來了解一個城市一樣,但是,“語言對于世界的關系絕非地圖與城市的關系那么清楚、準確”(徐友漁1994:45)。第一種觀點無疑是錯誤的,因為事實上地圖并非和世界一一對應。第二種觀點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借助語言來研究世界。只有戴茨嚴格區(qū)分了倒影、圖像和地圖三種表征媒介(Daitz 1953:192-194)。它們與世界之間都具有某種程度的同構關系,但是區(qū)別在于,一棵樹在水中的倒影和樹之間是完全一一對應的,不會遺漏任何細節(jié);一幅圖像通常也是一一對應的,雖然有些圖像(如速寫或素描)會省略一些細節(jié),但它們不是典型的圖像;而地圖雖然與世界存在著對應關系,但絕不是一一對應的,而且地圖和語言一樣具有一定的規(guī)約性,因此地圖比圖像更加接近語言。戴茨的這種區(qū)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圖像和地圖與語言的關系,但可惜的是,他沒有進一步討論,更不用說提出自己的語言觀了。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得知,語言不應該說是世界的圖像,而更像世界的一幅地圖。我們可以把這種語言觀稱為語言地圖說④,并從三個方面來加以論述。第一,語言和地圖一樣,與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構關系,正是因為這種同構關系我們才可以用語言來談論和描述世界。至于語言的結構和世界的結構在什么意義上相同,我們可以同意現(xiàn)代版本的圖像論者的觀點,即認為它們具有相同的邏輯結構。第二,正如地圖和世界之間是一種不完全對稱的關系,語言與世界之間的同構也是一種不完全對稱的同構關系。換言之,語言和世界不是一一對應的。我們知道,地圖總是會留出某些地理對象而不予以標記。語言和地圖一樣,不會也不需要把所有東西都表達出來,我們說出來的總是那些自認為比較凸現(xiàn)的信息。第三,從理論上來說,地圖不可能標記出外部世界的一切對象,否則將不成其為地圖了。語言也不可能完全地表征外部世界,否則,它將變得和世界一樣細致無比,從而成為我們難以背負的語言包袱。請看下例:

        ⑧ 錢塘江漲潮了。

        只要我們理解了句⑧,我們也就知道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之所以我們可以用句⑧來表達錢塘江漲潮了這一事實,是因為它和這一事實之間具有某種同構關系。此外,它還可以傳達許多不必明確說出的預設的或蘊涵的信息,如錢塘江位于中國杭州,是“天下第一潮”,漲潮的時候去游泳會非常危險,我們今天不能去那里游泳了,等等。對于知道這些言外之意的聽話人來說,它們是不需要說出來的。這也是奧斯汀和格萊斯等哲學家注意到的情況,即語言除了描述事實之外,還可以實施其他的言語行為,如請求、警告等,而且聽話人能夠基于已有的背景信息推出說話人的言外之意。最后,如果你從來沒有到過錢塘江,也從來沒有看見過漲潮時的景象,我無法通過句⑧或其他類似的說法讓你明白錢塘江漲潮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壯觀。也就是說,錢塘江漲潮的壯觀是言不盡意的。這一切都說明,語言地圖說比圖像論具有更強的解釋力。

        6 語言地圖說的哲學意義

        語言地圖說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第3節(jié)中談到的圖像論的三個主要問題。第一,它不僅揭示了語言和世界的同構關系,而且較好地解釋了言外之意的情況,因為語言和地圖一樣不需要把所有的信息都傳達出來,而這又是由我們共同的生活形式?jīng)Q定的。

        第二,它也一定程度地解釋了言不盡意或者不可言說這一古老的哲學問題,因為語言和地圖一樣本來就不可能和世界(以及我們對世界的所感和所思)那樣細膩入微,若不然,我們將不得不背負一個沉重的語言包袱,從而不利于人類的進化。在第3節(jié)中我們看到,維特根斯坦把所有除自然科學命題以外的命題都看成邏輯不可說的,而實際上這些命題人們天天都在說,只不過它們不屬于描述事實這一語言游戲罷了。我們通常講的言不盡意或不可言說是指,對于某一對象的感覺經(jīng)驗(如錢塘江漲潮的壯觀),無論多么詳盡的語言都無法窮盡我們想要表達的那種感覺經(jīng)驗的現(xiàn)象屬性。比如說,對于一個沒有喝過咖啡的人來說,不管你怎么形容,你都無法準確地告訴他咖啡的芳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香味。由于這種不可說關涉感覺經(jīng)驗的現(xiàn)象屬性,我們不妨將之稱為現(xiàn)象不可說(梁瑞清2006,2007),以區(qū)別于維特根斯坦的邏輯不可說。

        第三,由于語言和地圖一樣無法和世界(以及我們對世界的所感和所思)那樣細膩入微,因此構造理想語言的企圖注定是要失敗的。包括維特根斯坦在內(nèi)的早期語言哲學家認為日常語言的歧義是一切哲學問題的根源,以至于試圖構造一種沒有歧義的理想語言,并要求語言中的每個名稱和世界中的每個對象之間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語言地圖說表明,這不僅不符合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而且即便能夠構造出這樣一種邏輯的理想語言,我們也將無法學會和使用這種語言。

        7 結束語

        本文從討論圖像論的兩種變體出發(fā),重新考察了語言和世界的關系問題,發(fā)現(xiàn)語言不是世界的圖像,而是世界的地圖,從而提出了語言地圖說的語言觀。圖像和地圖與世界之間都具有同構的關系,但是除此之外,圖像論還要求語言和世界一一對應,而地圖說則說明語言和世界不需要也不可能一一對應。語言地圖說比圖像論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具體表現(xiàn)在,它不僅揭示了語言和世界的同構關系,同時也較好地解釋了言外之意和言不盡意的語言現(xiàn)象,并且告訴我們,構造一種和世界同樣細膩的理想語言注定是徒勞無功的。另外,語言地圖說也將對語言學,特別是對理解話語的意義和習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限于篇幅,我們將另文討論這一問題。

        注釋

        ①有論者認為,維特根斯坦實際上主張只有原子命題才是世界或實在的圖像(如Hacker 1986b:119;陳嘉映 2003:147)。這一方面是因為復合命題是原子命題的真值函項(5),我們只要知道組成某一復合命題的原子命題的意義,也就知道了該復合命題的意義。另外一方面,復合命題通常是由幾個原子命題和邏輯常項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而成的,而邏輯常項并不指稱任何對象(4.0312),因此,復合命題不是世界的圖像。限于篇幅,本文不能深入討論這一問題。

        ②世界本身是否具有結構在哲學中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實在論者(如羅素和維特根斯坦)認為,世界本身就有結構,語言系統(tǒng)不過是恰恰反映了世界的結構。反實在論者(如達米特)則認為,世界本身并沒有結構,真實的情況是語言使用者利用自己的概念框架賦予了世界以結構(徐友漁 1994:46)。本文接受實在論的觀點,否則談論語言和世界的同構將是一個假問題。

        ③錢冠連教授(2002)也承認這種同構關系,并將之命名為全息關系,但拒斥了一一對應的關系。

        ④本人是在博士論文順利通過答辯之后才發(fā)現(xiàn)戴茨關于圖像和地圖的區(qū)分,因此語言地圖說是本人獨立思考的結果。

        參考文獻

        陳嘉映. 語言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金岳霖. 金岳霖學術論文選[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梁瑞清. “說不出”及其現(xiàn)象意義[J].外語學刊, 2006(3).

        梁瑞清. 咖啡的芳香:論感覺經(jīng)驗的不可說性[D]. 博士論文,2007.

        錢冠連. 語言全息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徐友漁. “哥白尼式”的革命[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

        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62/2002.

        Baghramian, M.Mod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 Washington, D. C.: Counterpoint, 1999.

        Black, M. A Companion to Wittgenstein’s Tractatu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Daitz, E. The Picture Theory of Meaning [J]. Mind, New Series, 1953(4).

        Dummett, M. Freg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 New York, London: Harper Row, Publishers, 1973.

        Hacker, P. M. S. Insight and Illusion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2.

        Hacker, P. M. S. Laying the Ghost of theTractatus[A]. In Stuary Shanker (ed.). Ludwig Wittgenstein: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 1) [C]. London, Sydney: Croom Helm, 1986.

        Hacker, P. M. 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Picture Theory [A]. In Stuary Shanker (ed.). Ludwig Wittgenstein: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 1) [C]. London, Sydney: Croom Helm, 1986.

        Keyt, D. Wittgenstein’s Picture Theory of Language [J].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964(4).

        Lycan, W. G.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Wittgenstein, L.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M]. Trans. by D. F. Pears B. F. McGuines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4.

        Wittgenstein,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M]. Trans. by G. E. M. Anscombe.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53/1999.

        收稿日期:2008-01-15

        【責任編輯 李洪儒】

        日本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五月婷婷影视|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日韩| 包皮上有一点一点白色的| 青楼妓女禁脔道具调教sm| 国产一区a| 粗一硬一长一进一爽一a视频| 久久在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青青国产揄拍视频| 国产精品开放小视频| 国产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网址| 亚洲av三级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古代 |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av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影片| 欧美性色黄大片手机版| 日本a在线看|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最新| 男女无遮挡高清性视频| 色八区人妻在线视频免费| 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女同性恋看女女av吗| 日韩人妻中文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岛国一区二区三区| aⅴ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免费看| 亚洲春色视频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亚洲精品网站|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av| 日本道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麻豆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这么小也不放过| 亚洲无码精品免费片| 日韩一二三四区免费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夜爽毛片|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欧美人与动牲交片免费播放|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