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發(fā)展和諧社會的今天,校園作為社會的縮影,也正朝著和諧的方向昂首奮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應適應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有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和奮發(fā)有為的精神狀態(tài),為實現(xiàn)高等學校事業(yè)發(fā)展的各項目標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而其中的重要載體就是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高等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它對于引導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豐富課余文化生活,增進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審美觀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大學生全面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進一步明確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
高等學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遵循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以實施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建設優(yōu)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yōu)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為重點,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導向,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強管理,注重積累,努力建設體現(xiàn)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不斷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使高等學校成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區(qū)和輻射源。
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二是重視和加強校風建設,培育良好的教風和學風,形成對教職工具有凝聚作用、對學生具有陶冶作用、對社會具有示范作用的優(yōu)良校風。三是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四是加強校園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建設,建造精神內涵豐富的物質文化環(huán)境,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扎實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可以觸及到素質教育目標的各個方面,有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轉化,校園文化建設是促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校園文化本身具有導向作用、規(guī)范作用、激勵作用、塑造作用等多種作用,特別是培養(yǎng)目標、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本身就是一面旗幟。
(一)深入開展校風建設。結合學校發(fā)展戰(zhàn)略和規(guī)劃,根據學校辦學思想和理念,大力營造崇尚科學、嚴謹求實、善于創(chuàng)造、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良好校園風氣。要扎實開展師德教育,制定完善師德規(guī)范,嚴格師德管理,加強教師思想品德和學術道德教育,宣傳師德建設先進典型,積極建設“志存高遠、愛國敬業(yè),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與時俱進”的優(yōu)良教風。要制定完善大學生行為規(guī)范,嚴格管理特別是考試紀律管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努力形成勤于學習、奮發(fā)向上、誠實守信、敢于創(chuàng)新的良好學風。通過校風建設,在校園樹立熱愛祖國、決心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自己全部力量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培育自強不息、不怕任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共同意志和奮斗精神,形成與時俱進、昂揚向上、勇于創(chuàng)新的共同追求和開拓意識。
(二)大力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要把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融入到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要逐步建立起內容覆蓋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體系。通過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不斷提升大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yǎng)等內在品質,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三)精心組織校園文化活動。要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思想政治、學術科技、文娛體育等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使大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在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課內外科技文化活動等方面,我們都進行了不少的嘗試,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
1.堅持理論學習,構筑學生的精神支柱。我們通過“兩課”教育、黨員積極分子學習、學生干部培訓、研討會、座談會、黨團組織生活會、主題班會、專題報告等多種形式,著重學習了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學習、構建和諧校園活動,幫助廣大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堅定理想信念。
2.堅持主旋律,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形勢政策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愛校愛院”精神。多年來,我們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與改革開放和學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結合起來,開展了許多教育活動。每年清明節(jié)學院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紀念九一八參觀烈士紀念館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在學校運動會上,不論是會場布置還是在活動的參與上,藥學院都開展得有聲有色取得了學校精神文明獎第一名。這些都有效地增強了學校大學生勤奮學習、扎實工作、報效祖國、關心集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加強社會主義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大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我們持續(xù)多年開展了“校園文明工程”系列活動、文明誠信教育、責任愛心、尊師重道教育等活動,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務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引導大學生從具體事情抓起,從一言一行做起,養(yǎng)成文明行為,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
4.大力開展青年志愿者行動,引導大學生崇尚團結、友愛、互助、奉獻的精神,推動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多年來,我們著眼于發(fā)展,著力于建設,努力完善大學生青年志愿者自身組織建設,長期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每逢寒暑期組織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搞科技、文化、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活動,長年照顧孤寡老人,幫扶聾啞兒童,與哈爾濱紅十字學會、哈爾濱疾病防治中心、哈爾濱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建立了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這些活動弘揚了助人為樂、服務人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社會辦了一些實事,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也培養(yǎng)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他們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增強服務社會的本領。
(四)積極開拓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載體。要充分發(fā)揮網絡等新型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積極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活動,形成網絡文化建設工作體系,牢牢把握網絡文化建設主動權,使網絡成為校園文化建設新陣地。要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當前,高校學生社團越來越活躍,在校園中的凝聚力、影響力不斷增強,成員已占大學生數(shù)一半以上。特別是隨著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和教學改革的深化,社團對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更加明顯。大力扶持理論學習型社團,熱情鼓勵學術科技型社團,正確引導興趣愛好型社團,積極倡導社會公益型社團,是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是廣大學生發(fā)揮聰明才智的舞臺。
明確思路、合理規(guī)劃校園文明建設工作
明確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思路,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體系,合理規(guī)劃,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是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必要前提。有針對性地既重視軟件建設、也重視硬件建設,既體現(xiàn)主旋律、又倡導多樣化,既加強規(guī)范引導、又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將校園文化建設滲透于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學校的長遠發(fā)展建設服務,整體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