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歇后語三國故事思想傾向形象塑造情節(jié)概括
摘 要:本文通過對以三國人物、事件為喻體的歇后語的整理,從一個角度去認識《三國演義》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人物塑造的得失以及故事情節(jié)在歇后語中的概括與總結,進而從一個角度了解群眾對《三國演義》的接受與理解。
歇后語是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語言形式,具有輕松活潑、幽默俏皮的特點,又稱為俏皮話。是由喻體和解體連綴而成的定型的趣味語言。喻體起到比喻、引子的功能,近似于謎面,解體則起到說明、注釋的功能,近似于謎底,常常借助于音同或音近,諧音雙關。筆者無意于歇后語在民俗學、語言學層面的研究,只是有一種深切的感受,那就是就《三國演義》的影響而言,人們更多地是從道德觀、倫理觀、價值觀去探究,從民間信仰、社會文化的角度去認識??墒牵羞@樣一個事實卻值得思考,即隨著三國故事的廣泛流傳,廣大群眾對三國故事熟爛于胸,了如指掌,他們以歇后語這一民間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對三國故事進行概括和總結,這些以三國故事為喻體的歇后語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卻是不容忽視的存在。群眾信手拈來便可以靈活幽默地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語言交際中,既發(fā)揮其俏皮話的獨有特點,也凝煉概括了三國故事,讓我們看到三國故事在群眾心中的接受情況,從一個側面了解群眾對三國故事的理解。
一、通過歇后語看《三國演義》的尊劉抑曹傾向
《三國演義》中存在著明顯的尊劉抑曹傾向,在其成書的歷程中,民間群眾與上層文人當中都存在著這樣一種思想傾向?!稏|坡志林》載:“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金元明時期的三國故事戲,半數(shù)以上以蜀漢人物為中心,讓我們看到群眾對蜀漢集團及人物的認可,對曹魏政權的否定。在史家帝魏偽蜀或帝蜀偽魏的爭論中,最后也由南宋朱熹將尊劉抑曹傾向給予確定并強化,從此統(tǒng)一到帝蜀偽魏的結論上來。這種傾向隨著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民族矛盾的激化而得到了最終確定。群眾在三國故事的接受過程中,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歇后語是否也存在這種尊劉抑曹的傾向呢?筆者根據(jù)能夠查閱到的有關歇后語的書籍進行了整理??梢钥吹饺罕娫趧?chuàng)作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歇后語時,更多關注的是蜀漢人物。其所集中關注的人物形象,恰恰是《三國演義》中所著力表現(xiàn)的弘毅寬厚的劉備、義勇雙全的關羽、驍勇有謀的張飛和忠智雅化身的諸葛亮。姑且不論是否是理解認識的偏差,單就小說中著力表現(xiàn)的主要人物與歇后語中表現(xiàn)的人物的一致性,就足以見其影響力。在歇后語中,劉備與孔明之間仁君賢相的關系得到了認可,“劉備遇孔明——如魚得水”,關羽顧念情義、張飛的爽直性格等也得到了反映。以曹操為對象加以表述的歇后語亦占有較大的比重,歇后語更多的是以曹操敗績和反映其狠毒的性格的內容為喻體的。如曹操殺呂伯奢的故事情節(jié),是《三國演義》中對其“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人生哲學的最好詮釋。曹操殺呂伯奢家人,是法外人的恐慌心理造成的誤殺,尚有情可原,但當情節(jié)發(fā)展到其殺害呂伯奢時,則是其惡之極的表現(xiàn)。群眾以“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作為歇后語。曹操與馬超渭橋交鋒割須棄袍、與張繡作戰(zhàn)的宛城之敗、火燒赤壁之敗走華容道,在歇后語中均有所表現(xiàn)。讓我們看到曹操這一藝術形象,作為毛宗崗所評的“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在群眾的心目中也是否定諷刺的對象。群眾在接受的過程中被曹操的陰險狠毒、奸詐為主導的性格所吸引,因其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而將其作為諷刺否定的對象。小說所極力刻畫的人物形象所表達的思想傾向得到了群眾的認可與接受,但這種接受是片面的,讓我們看到群眾對文學人物的評價是以道德評價為第一,歷史功業(yè)評價為第二的。在道德評價與歷史評價的背離中,歷史人物曹操形象被扭曲,這雖然是其個人之不幸,但卻是文學之大幸,使得文學形象之曹操得以不朽。
二.通過歇后語看《三國演義》人物塑造的得失
《三國演義》全書寫了四百多個人物,這些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采用了典型化、類型化的方法,將人物形象的某一方面性格推向一種極致。曹操“奸絕”、關羽“義絕”、諸葛亮“智絕”,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表現(xiàn)手法無疑強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這一類形象深深地扎根于讀者的頭腦之中。但正是因為小說這種塑造人物的方法,也造成其人物塑造的偏頗。如為了表現(xiàn)劉備的仁厚,而將顯示其梟雄性格的內容移花接木,如鞭督郵、斬蔡陽情節(jié)移接給了張飛、關羽。這一點從《三國志通俗演義》到毛氏父子整理的《三國演義》成書流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所以出現(xiàn)了魯迅先生所說的“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不足。我們通過歇后語恰恰能夠了解到《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得失。群眾在接受三國故事的過程中,他們雖然沒有去理性地進行藝術分析,但卻通過歇后語表達了他們對三國人物的評價與褒貶?!度龂萘x》中的劉備是作者所要極力刻畫的“仁君”形象,“寬仁忠”是其主要特點,在他的身上更多體現(xiàn)的是儒家“仁政王道”的理想,民心向背是其施政首先考慮的問題。但是歇后語中的劉備形象卻不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所預期的形象。如“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劉備的仁厚,在群眾看來是軟弱,是虛情假意,這恰恰說明“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的這一論斷。讓我們反思藝術創(chuàng)作的內在規(guī)律,并不是由創(chuàng)作者的良好愿望所能左右的。群眾有自己的評價準則,所以一味仁厚而缺少性格變化的劉備在群眾的接受過程中是那樣的缺乏感動人心的力量。“仁厚”被理解為“懦弱無能”,“以信義著于當年”的劉備則更多讓群眾理解為虛情假意、耍賴皮。當然,我們通過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的塑造,也能看出群眾對三國人物的認可。讓我們看到《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人物的主導性格,但在塑造過程中不是簡單化地處理,注重展現(xiàn)人物性格的多個方面,這種表現(xiàn)方法在歇后語中得到了驗證。雖然《三國演義》的人物塑造存在著不足,但其人物塑造并非簡單地處理,作者也注意到了人物性格的變化。通過歇后語可以看到群眾對關云長義勇重情義的肯定,對其義氣的肯定,恰能說明關羽形象所表現(xiàn)的“義”,一方面作為上層道德范疇宗法的一面,另一方面,見其來自下層的“民本”的特征。群眾肯定了這一帶有矛盾特征的“義”。同時,群眾也通過歇后語,對關羽剛愎、驕傲予以否定。對張飛形象則強調了其粗中有細、勇往直前的英雄性格,雖然涉及張飛的歇后語多與三國故事無涉,但卻是三國故事中張飛性格的延伸與再創(chuàng)造,所涉及到的歇后語與《三國演義》中張飛性格保持了一致性,并沒有發(fā)生偏離。此外,歇后語對諸葛亮用兵如神的智者形象也是肯定的。
三、通過歇后語看群眾對《三國演義》情節(jié)的總結
群眾對其喜聞樂見的“三國故事”進行了概括與總結,以簡短精煉的歇后語表達了他們對三國故事的認識和理解。這種提煉和總結雖不如專家學者研究的富于思辨和理性,卻是一針見血,直接反映出事情的本質,具有啟迪性的作用。如:“孔明借東風——巧用天時”,對應《七星壇諸葛祭風》赤壁之戰(zhàn)中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在小說中諸葛亮自稱:通曉奇門遁甲天書,“上可以呼風喚雨,役鬼驅神;中可以布陣排兵,安民定國;下可以驅吉避兇,全身遠害?!苯ㄗh周瑜筑七星壇借東風,以成大事。諸葛亮身披道衣,散發(fā)跣足。周瑜駭稱:“此人奪天地造化之功,有鬼神不測之術”,當曹操得知東南風起:“冬至一陽生,來復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而群眾在總結這一情節(jié)時,指出是諸葛亮巧用了天時,應該說是符合實際的。又如“馬謖用兵——言過其實”,“周瑜打黃蓋—— 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群眾把這些三國故事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使之成為口頭的俏皮話,當然這一工作是建立在群眾對三國故事的熟悉掌握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的。以三國故事為題材內容進行創(chuàng)作的歇后語巧妙運用了大家熟知的內容,以故事總結的形式或是諧音雙關的形式引出歇后語的借體。筆者認為諸如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蔣干盜書這一類于史無征的故事來自于民間,經過作者的藝術創(chuàng)作成為三國故事的有機整體,又經過群眾的再創(chuàng)作而又回到民間成為歇后語所表現(xiàn)的內容,客觀起到了深化群眾對三國故事和人物的理解的作用,瑯瑯上口的歇后語使其所包含的三國故事留存于群眾的記憶之中。
(責任編輯:古衛(wèi)紅)
作者簡介:楊敬民,黑龍江省牡丹江師范學院中文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