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學院基礎教學部,安徽合肥230001)
摘 要:“05方案”頒布三年來,在學界的努力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學科基礎理論研究#65380;學科建設#65380;新方案實施#65380;教學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展#65377;但同時也存在著基礎理論研究特別是一些元理論研究薄弱#65380;研究不夠系統(tǒng)全面#65380;學科研究偏重于經(jīng)驗型和思辨性的問題,實證性的#65380;客觀分析的研究不足等問題#65377;今后高校思想理論課改革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增強教學實效性出發(fā),加強對基本理論問題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力圖揭示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規(guī)律性#65377;注重對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改進研究方法,重視實證研究與分析,注意研究的針對性#65380;實踐性和可應用性#65377;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05方案”; 研究; 綜述
中圖分類號: 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08)05-0061-05
2005年初,中宣部#65380;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以下簡稱“05方案”)以及《實施方案》,規(guī)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的課程設置和實施步驟,并就教材編寫#65380;教學研究#65380;教師培訓和學科建設等提出了明確要求,表明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新一輪改革和建設正式啟動#65377;對于如何貫徹落實新課程方案,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學界展開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果#65377;
一#65380;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基礎理論#65380;學科建設若干問題研究進展
1.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zhì)與特點#65380;功能與價值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zhì),有學者認為,它具有明顯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特征;具有科學性和學術性的特點;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的特點[1]#65377;有學者進一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具有政治性#65380;科學性#65380;綜合性和應用性的特點#65377;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的這種學科定位,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該學科的特定內(nèi)涵與特點#65377;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所共同具有的學科內(nèi)涵和特點,即它是一門馬克思主義的學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中具有不同于其他四個二級學科的自身特點,即它的應用性或教育性[2]#65377;還有學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概括為:它是一項事業(yè),是黨和國家整體事業(yè)的一部分;它是一種活動,是培養(yǎng)人的思想#65380;政治#65380;道德素質(zhì)的教育實踐;它還是一個學科,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學問#65377;三者緊密關聯(lián),相互支撐,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3]#65377;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建立和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科學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本質(zhì)和基本規(guī)律,用正確理論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65377;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由實踐形態(tài)向理論形態(tài)#65380;由經(jīng)驗形態(tài)向學科形態(tài)#65380;由學科形態(tài)向科學形態(tài)的轉變[4]#65377;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具有意識形態(tài)和人文認知兩大功能#65377;這兩大功能是相輔相成#65380;相互滲透#65380;缺一不可的#65377;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發(fā)揮必須以人文認知功能的發(fā)揮為基礎,而人文認知功能的發(fā)揮又必須以科學的意識形態(tài)為指導[5]#65377;還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政治社會化功能(亦即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整合功能)#65380;知識涵養(yǎng)功能以及綜合方法論熏陶功能,且諸多功能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出整合化特征[6]#65377;有學者將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概括為:樹立科學“三觀”的導向功能,塑造政治人格的政治功能,增強人文底蘊的文化功能,提升精神狀態(tài)的激勵功能和培育健康心理的調(diào)適功能[7]#65377;在意識形態(tài)功能與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關系上,意識形態(tài)功能規(guī)定與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方向和價值目標,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及其基本屬性對意識形態(tài)功能需求的滿足狀況,它也會影響到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實現(xiàn)[8]#65377;總之,思想政治理論課既屬于科學理論范疇,又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zhì);既具有知識特性,又具有價值特性;既具有科學認識功能,又具有價值導向功能[9]#65377;
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對于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性質(zhì)與特點#65380;功能與價值的新思考,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zhì)與內(nèi)涵,深化了人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和理解#65377;為進一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和其他一系列具體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也為構建科學形態(tài)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石#65377;
2.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65380;基本規(guī)律#65380;基本范疇體系
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人們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與發(fā)展規(guī)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與發(fā)展規(guī)律[10]#65377;有學者進一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人類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規(guī)律的學科#65377;它以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和發(fā)展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著力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65377;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規(guī)律:一是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二是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產(chǎn)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11]#65377;從研究范圍看,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包括它的歷史沿革與發(fā)展研究,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研究,教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65380;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經(jīng)驗研究[12]#65377;也有學者認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發(fā)展的研究#65380;基本理論的研究#65380;比較研究和實踐及其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研究四個方面[13]#65377;還有學者認為,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研究#65380;應用研究#65380;歷史研究#65380;比較研究#65380;現(xiàn)實跟蹤研究等[14] #65377;
3.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若干問題
怎樣從學科建設的高度來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代表性的觀點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必須加強學科建設,并最終落腳到學科建設上來[15]#65377;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的改革必須和學科建設緊密結合;要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建設意識,在學科建設的視域中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化發(fā)展[16]#65377;
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中的學科地位,學者們一致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二級學科,首先必須放到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中進行探討,找準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中的學科方位#65377;有學者指出,要充分認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建設的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堅實學科基礎;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建設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品位[17]#65377;還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的理論成果,在總結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65380;政治性#65380;科學性#65380;實踐性都很強的一門應用學科#65377;要正確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這一學科定位,就必須把它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全局中,正確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65380;為高校服務與為社會服務的關系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一二級學科建設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關系[18]#65377;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進行定位,視野應該開闊一些,應該置于更廣闊的學科背景中加以思考#65377;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二級學科,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學科定位#65377;而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定位還應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所含其他二級學科的關系,以及與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關系#65377;在與這些學科關系的處置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特別應增強學科依托意識[19]#65377;還有學者認為,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進行認識定位,開展學科建設,要將它放到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65380;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群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三位一體”的綜合視野中加以考量和審視[20]#65377;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關系,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65380;理論基礎和根本教育內(nèi)容#65377;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之下,馬克思主義的其他四個二級學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學科,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是應用學科#65377;此外,馬克思主義理論一#65380;二級學科的學科建設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是“提高與普及”的關系,二者辯證統(tǒng)一,不能混淆[21]#65377;還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內(nèi)涵#65380;現(xiàn)實成效#65380;教育規(guī)律和方法上存在著諸多不同點,但兩者之間也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65377;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價值體現(xiàn)#65377;要在兩者的有機結合上,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要求出發(fā),加強和改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指導,進一步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22]#65377;
怎樣建設一個更科學#65380;更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體系和教學體系,有學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的改革,不只是需要研究和解決課程與學科的對應關系問題,而且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解決新的學科體系#65380;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建立問題,以及廣大教師對新課程體系和教學內(nèi)容的適應性問題,等等[23]#65377;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研究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深入探索和揭示其規(guī)律性#65377;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規(guī)律性,主要體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轉化為課程體系的規(guī)律性#65380;課程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規(guī)律性#65380;教學體系轉化為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綜合素質(zhì)體系的規(guī)律性[24]#65377;
有學者指出,學科體系和教學體系是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的,一門課程的建設既要以學科體系的建設為基礎,又不能離開教學體系的建設,學科體系的建設,最終是要落實于教學體系,要在教學體系上反映出來,而教學體系的建設又不能脫離學科體系建設這一基礎#65377;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在學科體系與教學體系的關系上,偏重的是教學體系的建設[25]#65377;有學者認為,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是緊密相連的,課程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體現(xiàn),課程體系反映學科體系的內(nèi)容,是學科基本內(nèi)容的濃縮,學科體系要對課程體系中涉及的內(nèi)容進行進一步的研究[26]#65377;還有學者認為,課程與學科在概念上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65377;課程建設的著力方向在于“教”,在于建構適合受教育者能夠接受的教學體系;學科建設的著力方向在于“研”,在于推進學科生發(fā)新的增長點#65377;二者相互支撐#65380;互為作用#65377;學科建設為課程建設提供理論支持,課程建設為學科建設提供教學實踐推力[27]#65377;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必須要直面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建設的結構性矛盾,處理好理論體系和教學體系的關系#65380;教學體系和教學內(nèi)容的關系#65380;課程體系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關系[28]#65377;有學者進一步指出,要處理好理論體系#65380;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關系#65377;教學體系是說如何講授#65380;如何教課,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做出自己的選擇和規(guī)定,既不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體系,也不拘泥于教材的體系,而有很大的靈活性[29]#65377;
學者們見仁見智,從不同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的基本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厘清了基本概念,理順了基本關系#65377;這些基礎性的研究對于人們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現(xiàn)狀,明確學科建設方向,加強和改進學科建設,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科學化進程,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完善和實踐操作的發(fā)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65377;
二#65380;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實施中幾個相關問題
1.如何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有學者指出,師資隊伍素質(zhì)的狀況不僅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還決定著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向#65377;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取得實效,不但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知識,而且更應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扎實的專業(yè)基礎#65377;應該看到,教師的授課并不是一個將教材內(nèi)容加以簡單傳遞的過程,而是一個教學內(nèi)容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65377;沒有深厚的專業(yè)理論功底,對教學內(nèi)容缺乏深入理解和把握,沒有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難以取得教學的實效性的[30]#65377;還有學者認為,學科建設的效果#65380;課程體系的設置#65380;教材建設的質(zhì)量,在一定程度上都要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來體現(xiàn)#65377;教師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自己首先成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65377;還必須努力提高教學水平,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的新途徑#65377;還應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65377;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31]#65377;
提高教師業(yè)務素質(zhì),最主要的是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65377;這是眾多學者的一致看法#65377;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征是要用理論去武裝學生的頭腦,用理論的力量去推動學生分析和思考問題#65377;因此,教師必須把握實踐中理論發(fā)展的最新成果#65377;教師是否始終能夠站在理論研究的前沿,是否始終能夠把握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決定了他是否始終能夠把教學內(nèi)容的更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作為教學的內(nèi)在要求[32]#65377;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任課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努力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涉及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65377;要用深入研究所獲得的成果去支撐高水平的教學,用自己深刻理解了的和真正把握了的科學理論去講解,才能說服學生#65380;打動學生,才能真正實現(xiàn)科學理論進學生頭腦的目的[33]#65377;還有學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學術前沿的動態(tài)介紹與研究#65377;要做到這一點要求教師關注學科發(fā)展的動態(tài),搜集#65380;篩選#65380;整理相關資料,豐富#65380;完善#65380;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研究水平;還要求教師在介紹前沿問題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同時要啟迪學生思考#65377;教而不研,教就缺乏科學性與時代性;研而不教,研就缺少了一種重要的源泉#65380;動力與價值實現(xiàn)機制[34]#65377;
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
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必修課容量多#65380;要求高#65380;難度大#65377;如何駕馭?如何教學?如何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特征?這實質(zhì)上是要求對馬克思主義采取科學態(tài)度的問題#65377;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必須以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規(guī)律的認識為依據(jù)#65377;使教學多一些自覺,少一些盲目[35]#65377;還有學者認為,新課程設置的內(nèi)涵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實現(xiàn)指導思想和觀念的創(chuàng)新#65377;實現(xiàn)教學觀念的創(chuàng)新,以充分體現(xiàn)教學的時代性;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創(chuàng)新,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36]#65377;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改革上要主動適應兩個轉變:一是教學主體的轉變#65377;要從以教師為主體思考問題轉換為以學生為主體思考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根據(jù)學生特點來設計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65377;二是教學模式的轉變#65377;要由以往專業(yè)理論知識的邏輯性和體系性為主的模式朝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過渡[37]#65377;教學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關鍵在于:一要把握好教材內(nèi)容的教學要點的精神實質(zhì);二要真正了解和理解當代大學生[38]#65377;要真正了解和掌握當代大學生需要什么,他們在想什么,他們希望課堂講什么,他們存在的思想問題是什么#65377;思想政治理論不僅要貼近大學生思想實際#65380;更要貼近大學生的思維方式[39]#65377;還有學者提出,要樹立大“思政課”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形成必修課#65380;選修課#65380;實踐課和形勢與政策教育四位一體,各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立體化的教學模式[40]#65377;充分調(diào)動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包括讀書活動#65380;大課堂主題討論課#65380;網(wǎng)絡課堂#65380;師生對話研討#65380;課外學術沙龍#65380;組織理論學習興趣小組等全部教學手段的全方位式的教學,以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41]#65377;
還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光有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65377;實踐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xiàn)理論與實際相結合#65380;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65380;強化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方式#65377;要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育更富有實效性,就必須把實踐教育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圍繞教學目標,制定大綱,規(guī)定學時#65380;學分,提供必要經(jīng)費;要加強組織和管理,把教學實踐與社會調(diào)查#65380;志愿服務#65380;公益活動#65380;專業(yè)課實習等結合起來;探索多層次#65380;多形式實踐教育,實踐教學活動形式多樣化;要有可操作的實踐教學的考核方式;建立和發(fā)展實踐基地#65380;促進社會實踐制度化[42]#65377;
專家學者們結合自己的研究和教學實踐對于課程建設的思考及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對于我們厘清課程改革思路#65380;提高教學實效,尋求在原有基礎上的新突破具有理論啟發(fā)意義#65377;
三#65380;問題與展望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在不斷推進中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就#65377;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出現(xiàn)了一大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65377;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65377;從研究視野上看還不夠開闊,深層次的問題分析少,多于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環(huán)節(jié)要素等微觀性的研究,基礎理論研究特別是一些元理論研究薄弱#65377;研究不夠系統(tǒng)全面,學科研究偏重于經(jīng)驗型和思辨性的問題,實證性的#65380;客觀分析的研究不足#65377;缺少對研究對象各要素之間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研究以及系統(tǒng)性地分析#65377;
如何全面理解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體系,又如何協(xié)調(diào)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新體系中諸要素如教材建設#65380;教學要點#65380;教學參考資料#65380;教輔教材#65380;主課堂教學#65380;輔助課堂教學#65380;第二課堂與社會實踐教學#65380;教學方法和方式#65380;教育教學的環(huán)境和條件#65380;教學效果#65380;教師隊伍建設等的關系,對這些問題的探討,直接影響貫徹“05方案”的自覺性#65377;有學者認為,目前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中,對這些重要問題的研究尚未形成氣候[43]#65377;還有學者指出,應警惕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fā)展中的“學術泡沫”現(xiàn)象#65377;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謂“空前繁榮”,這種繁榮一方面推進著理論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潛藏著思想政治教育被泛化的危機#65377;涌現(xiàn)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真知灼見稀少[44]#65377;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研究中尤為突出#65377;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研究成果頗豐,但經(jīng)驗型居多,對經(jīng)驗的抽象#65380;提升不夠,理論化程度不高,因而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得到普通應用#65377;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許多研究成果,如對教學評價的研究成果,在實際教學中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65377;再次,對教學內(nèi)容的研究還遠離社會實際和學生個人實際,缺乏針對性#65377;絕大多數(shù)研究成果還是局限于對其具體內(nèi)容#65380;具體方法作分門別類的研究上,對其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或邏輯關系的研究極少[45]#65377;
針對研究中的不足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有學者指出,要以對待科學的嚴謹態(tài)度和對待學科的學科意識來加強理論研究#65377;首先,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的研究#65377;努力實現(xiàn)學科理論的自主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學科理論的科學化水平#65377;其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學科化建設#65377;要深化理論研究,即要注重完善和深化本學科基礎理論,突出學科理論特色,形成本學科獨有的理論成果,提升學科理論的科學水平#65377;要加強薄弱環(huán)節(jié)研究力度#65377;再次,要注重對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用理論回答實踐的呼喚[46]#65377;針對教學實踐研究中的問題,有學者指出,今后必須加強整體性#65380;系統(tǒng)性研究#65377;從整體上去把握教學諸多環(huán)節(jié),使研究不斷深入;必須加強對基本理論問題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必須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理論研究能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應用;必須改進研究方法,重視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尤其是進行實證研究與分析,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力圖揭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中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65377;總之,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要從學生#65380;教學實踐需要出發(fā),從增強教學實效性#65380;理論聯(lián)系實際出發(fā),注意研究的針對性#65380;實踐性和可應用性[47]#65377;
上述問題的提出,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同時也指出了今后研究的具體思路和發(fā)展方向#65377;對于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無疑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65377;
參考文獻
[1][25] 顧鈺民.哲學社會科學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1):27-31.
[2][11][14] 劉建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內(nèi)涵及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3):42-45.
[3] 平章起等.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定位及其現(xiàn)實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2007(6):42-48.
[4] 駱郁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05(11):16-17.
[5][44] 劉鑫淼等.重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J].理論探討,2005(4):103-105.
[6] 邱柏生.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功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4):11-15.
[7] 繆子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思考[J].江蘇高教,2005(6):112-113.
[8] 邱柏生.論意識形態(tài)功能及其與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關系[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10):16-20.
[9] 石國亮.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若干熱點問題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4):10-13.
[10] 王樹蔭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論[J].教學與研究,2006(3):59-63.
[12] 王順生.關于設立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7):7-9.
[13][19] 沈壯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6(6):33-36.
[15][23][30] 楊瑞森.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建設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5):25-30.
[16] 白顯良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幾個認識問題[J].教學研究,2006(3):229-233.
[17] 梅榮政.科學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定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5):31-34.
[18][21] 張耀燦.試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定位與建設[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7):32-35.
[20][46] 白顯良.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7-20.
[22] 李愛華等.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06(4):8-13.
[24] 駱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規(guī)律性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3):61-65.
[26] 羅云.論大學學科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05(7):45-50.
[27] 羅建平等.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的必要性[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63-166.
[28] 陳錫喜.直面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建設的結構性矛盾[J].思想理論教育,2005(6):20-25.
[29] 石云霞.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體系和教學體系的一致性[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06(5):35-40.
[31] 張國啟.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理性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5(7-8):136-139.
[32][36] 顧鈺民.以創(chuàng)新精神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和建設[J]. 思想理論教育,2006(3):51-55.
[33] 陳占安.關于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的幾個問題[J].北京教育(高教),2006(7-8):8-12.
[34] 劉小新.落實“新方案”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J].思想教育研究,2006(4):55-56.
[35] 艾四林.總結經(jīng)驗整體規(guī)劃扎實推進——對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的幾點想法[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S2):24-28.
[37] 張峨建.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新思考[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6(2):175-177.
[38] 顧海良.著力創(chuàng)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發(fā)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1):30-34.
[39] 王風.積極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一輪改革[J].科教文匯(上半月),2007(2):60.
[40] 陳志強等.加大創(chuàng)新力度落實新方案[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49-50.
[41][42] 艾四林.新時期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幾點想法[EB/OL]. http://rwxy.tsinghua.edu.cn/xi-suo/lkb/jiaoxueyanjiu/aisl.htm.
[43] 梅榮政.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建設的三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2006(10):23-33.
[45][47] 李曉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發(fā)展歷程探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95-98.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