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論背景
外語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語言、心理和社會等諸多因素。所謂英語情感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中“以人為本”,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有意識地激發(fā)和調動學生有利于英語學習的積極情感因素,培養(yǎng)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自信心、主動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教學中的師生共同參與并和諧發(fā)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fā)展的方法。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情感是非智力因素,它提倡每一個教學階段和每一門學科都應該高度關注學生的情感,這是因為情感態(tài)度與人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并且直接影響各學科和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感是影響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感能夠激發(fā)出濃厚的興趣,進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學生的知識、能力的獲得過程,是伴隨非智力因素的參與而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在一定的條件下,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主體的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參與,旨在實現學生主體積極性與主動性的充分發(fā)揮,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內心世界的重要性,將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緒置于人的整個心理發(fā)展的前沿地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低層次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就無法實現高一層次的需求滿足;他把情感需求劃分在低層次需求上,而認知需求則在高層次需求上。羅杰斯特別強調減少教育中的威脅性,創(chuàng)造“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氣氛,教師應熱忱地對待學生和設身處地理解學生,以保護學生積極的自我形象,從心理角度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研究方案
本文研究對象共計300人。這些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根據問卷調查反映的情況,課題組對部分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訪談。對老師的采訪主要想了解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狀況、對學生學習自主能力以及學生學習情況的看法。另外,為了便于研究,對學生建立檔案,詳細記錄其語言學習及其他方面的情況,觀察他們在情感因素影響下的各方面的變化,并對這種變化進行分析,以便進一步完善情感教學的理論基礎。利用校園網及互連網,借助于BBS、E-mail等現代化的手段加強師生間的情感聯絡,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大班教學所帶來的師生間的情感差距,并可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在線心理和學習輔導。
三、研究結果
1.通過調查和訪談發(fā)現的問題
(1)學生方面。學生雖然有強烈的合作精神和參與性,但是在實際學習活動中卻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參與意識。學生一方面有較高的自主意識和自我信念,同時又表現出極強的依賴意識。本次對學生的訪談中也顯示出我國學生學習意志容易動搖,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方方面面都渴望教師給予幫助。學習者不是生來就知道自我管理、自我決策的,尤其是在無條件服從權威的傳統(tǒng)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中國學生,往往傾向于依靠別人的幫助,而不是自己主動采取措施。我們的學生在制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策略、學習效果評估等方面,很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
(2)教師方面。在對教師的訪談中,多數教師表示教師應該擁有足夠的威嚴,如果學生不認真聽講,80%以上的教師會感到非常生氣,認為學生不尊重自己的勞動。許多教師抱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風氣不好,同時也表現出無奈,苦惱沒有很好的辦法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所以很少采取相應措施,也沒有精力和時間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此外,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模式只重“教”,不重“學”,片面強調單方面的輸入,強調惟一性和標準化,忽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忽視學習者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目前相當一部分教師依然是課堂的主體,采用的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語言輸入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法。盡管很多教師意識到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實際上采取的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掌握課本內容為目的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英語課成為機械的語言知識的傳授。
2.解決問題的建議性途徑
(1)培養(yǎng)英語學習興趣,激發(fā)內在動機。外語教學要為學生提供語言交流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流的愿望,并使其體驗語言交流成功的喜悅。語言點的教學要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將語言結構和語言功能(意義)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在語境中理解,在運用中掌握”。語法教學不要滿足于讓學生羅列和背誦“條條框框”,而應啟發(fā)引導學生總結歸納語言規(guī)律。總之,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應作為我們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2)保證學生學有所得,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學有所得首先是指讓學生學到應該學到的內容,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學首先應該教語言,教語言知識和聽、說、讀、寫。因為,語言運用能力和外語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歸根結底要取決于語言知識。國內學者在進行“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學習方法上的差異”的個案研究中發(fā)現,優(yōu)生在聽、說、讀、寫活動中都注意對語言形式的理解與掌握。有的教師片面理解“交際能力”的內涵,一味追求語言表達的“流利”和課堂教學的“熱鬧”,忽略了語言知識的傳授,由于學生沒有學到應學的內容:足夠數量的詞匯和必要的語法知識,不具備詞匯拼讀能力和自學能力,考試成績自然不理想,久而久之,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了原有的興趣和熱情。
保證學生學有所得還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關注每一位學生,關心他們的個性差異和身心發(fā)展,對于一些膽怯內向、不善口語表達的學生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對他們的點滴進步進行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使得他們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產生上進的動力。教學中,我們還要做到因材施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形式和難度的練習和任務。讓他們通過成功完成任務、解決問題,體驗和認識自己的進步和能力,做到“每次離開教室,學習者都感到來上課是有收獲的”。
(3)掌握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學習效率低下,成績提高緩慢是造成不少學生放棄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表現為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恰當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策略的訓練,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高、培養(yǎng)他們不斷反思和調節(jié)學習策略能力。其次,克服由于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而產生的急躁情緒或焦慮感,要告訴學生:語言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訓練,不要期望在較短時間內收到明顯的效果,要用小步子逐漸抵達目標,才能不斷產生學習上的“成就感”。
(4)情感的潛移默化。列寧說:“人類在探索真理時,積極、肯定的情感起激勵促進作用,消極否定的情感起抑制阻礙作用。”教師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自己嚴格要求,用良好的師德風范去感染、影響學生,使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耳濡目染,進而達到積極情感的潛移默化,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師在授課中還要注意身體語言的運用將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在課堂內認真傾聽學生們的發(fā)言,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等都具有很強的親和力。以上這些都能使學生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學生們會認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老師的注意及尊重。當然,課堂教學中教師還需調動班級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培養(yǎng)英語學習積極分子,經常在班里表揚他們,朗讀他們的優(yōu)秀作業(yè),把他們的佳作張貼等等。同時,鼓勵大家交流學習方法。樹立責任心強,功課好,又肯幫人的學生榜樣。特別是當教師要求學生練習時,榜樣同學的作用是很大的。隨著示范,同學們的思路打開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師生的情感交流加強了。
(5)不斷充電,提高自我??鬃釉鞔_要求教師具備兩種品質:一是“學而不厭”,二是“誨人不倦”。教師的知識就是通過不斷地學習獲得的,能為人師,必有其過人之處。這里不僅是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學技巧的提高,更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師原來擁有的知識必須不斷更新才能與時代相合拍。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不僅是本學科所涉及的,還應該包括心理學、教育學、社會科學等內容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6)情感的課外延伸。學語言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靠細水長流。所以,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就得靠教師不斷地督促、鼓勵和指導。那么,反復地進行個別談話,個別輔導是師生間情感聯絡的好方法。其次,作業(yè)中的積極的情感型的評語對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茖W研究表明,積極愉快的情感能夠提高人的意志水平。
參考文獻
[1] 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何高大.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外語教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初明.外語寫作法.中國外語,2005(1).
[4]Arnold,Jane(e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5] Nunan,David(e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6] 廣東教育學院編著.現代教學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7]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責任編輯孫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