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yè)技術教育的重要課程是實訓教學,根據實訓教學的特點和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本文對數控車床實訓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方法進行探討,旨在培養(yǎng)的學生成為集編程和操作于一身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適應社會用人的需求。
[關鍵詞]數控車床 實訓課程 教學方法 操作技能
隨著數控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數控機床在機械制造業(yè)中已經得到普遍應用。然而,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人才還有較大的缺口,特別是集編程和操作于一身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使職業(yè)教育中的實訓教學及技能培訓更凸顯出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經過多年的教學探索和實踐,對數控車床操作的實訓教學方法予以探討。
一、工藝分析要科學
由于我國大多數中、小型企業(yè)(含私營企業(yè))都沒有配備專門的工藝員和程序員,而職業(yè)學校大多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方向就是這些企業(yè)。這就要求我們培養(yǎng)出的學生不但要具有較高的操作技能,而且還應具有較強的工藝分析能力。在職業(yè)學校的課程設置中,各個專業(yè)都設置了相關的專門工藝學,如數控車工專業(yè)設有《車工工藝學》、《數控編程與操作》等課程。但在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進度的不銜接和脫節(jié)。由于職業(yè)學校學生的文化基礎偏低,加上學而不專,應用能力較差,這就要求教師在實訓教學過程中,加強工藝分析這一薄弱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是,對每一訓練課題及作業(yè),學生分組進行工藝分析,再集中講評、分析各組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如圖1工件是筆者設計的一件高腳杯(材料為φ55圓鋼),在學生實訓及技能培訓中曾多次加工。零件屬于薄壁、剛度差的中等復雜程度和難度的典型工件,要求一次裝夾全部加工完成。加工難點是:內R19、柄部及薄壁杯體。這樣的工件,工序的合理性尤為重要,一步工序編排錯,后面的加工就無法再進行。一次的教學實踐中,把學生分為五個組進行工藝分析,其中三個組的加工方案是先粗、精車內輪廓,再分段粗車外輪廓,最后精車全部外輪廓;一個組是先粗、精加工內輪廓,再用復合循環(huán)粗、精車外輪廓。還有一個組是先粗、精車內輪廓,然后用切槽刀先切槽(杯腳φ8),再用尖刀粗、精車外圓弧等。我的講評是:五個組的加工方案都是先粗、精車內圓弧,工藝正確。若先加工外表面,因工件的剛度差,內表面就無法再進行車削。外表面加工:其中三個組的方案是先用循環(huán)程序加工R80,后加工R19、R8、φ8、R5,基本合理,可行。不合理的是切削余量分布不均,杯口處只有5mm,用外圓車刀一刀即可車出,而R19切點處有22mm,且用尖刀,至少要5次以上走刀才能車出,用循環(huán)程序,增加了杯口處空走刀時間。一個組是外輪廓用一組循環(huán)程序粗、精車,問題是切削余量相差較多(最小處5mm,最大處達47mm),循環(huán)走刀次數達15~20次,空走刀時間約占程序運行時間一半,浪費時間,雖可加工,但效率太低,故工藝不合理。最后一組的方案是外輪廓加工時先切出φ8處的槽,后加工圓弧部分,思路不錯,φ8處用切刀切削確實比用尖刀車削要快、省時,但切出φ8外圓后,工件的剛性已變得極差,此時,杯口處的粗加工就相當困難。此方案只有思路,沒有實用性,不可用。結論是:三個組的工藝方案可用,一個組的不合理,另一個組的方案不能用。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參與意識,讓學生各抒己見,還增強了學生的思維和工藝分析能力、提高零件加工的質量意識。采用這種教學方法,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學到了知識并能靈活應用于實踐中。
二、刀具選用要合理
數控車床專用刀具雖已標準化、系列化,但實訓中使用的刀具相當部分還是要求學生自己刃磨。能根據加工零件的圖樣合理選用刀具,按形狀、幾何角度要求準確刃磨,這對在數控車床上使用的刀具尤為重要。若刃磨的刀具質量不高,角度不符合要求,將直接影響零件的加工質量、刀具使用壽命和生產效率。如零件圖1,刀具選用:
1.鏜孔刀選用高速鋼,形狀如圖2,幾何角度應根據輪廓形狀和尺寸計算。主偏角可根據圓弧的弦長計算。以14mm的弦長為例:如圖3,先計算出弓形的高度H,
三、節(jié)點計算要準確
零件圖樣的尺寸標注,只是基本尺寸的標注,對于一些輪廓的節(jié)點坐標值還需準確地計算出來,這就是編程前的數學處理,也是手工編程的關鍵之一。方法是首先進行條件分析,根據圖樣給定的已知條件,并按一定比例作圖;然后確定圖形的幾何關系并進行計算。以圖1高腳杯為例,需要計算的節(jié)點較多,如圖4的L及c、d點的X值和內輪廓的節(jié)點坐標值。
其他節(jié)點的坐標值,借助于代數、三角函數、平面幾何等數學知識即可求得。若能靈活、熟練地應用有關數學基礎知識,就能有效地解決計算中的實際問題。
四、程序編制講技巧
編程是實訓教學的重點。學生能根據圖樣的形狀和精度要求熟練的編程,是教學的最終目的。筆者的教學方法是:1.初期的編程由教師講授,學生領會和接受,學生使用的程序由老師編制。中期的教學是老師講解、提示,由學生自己編制。2.靈活應用系統(tǒng)功能,講究技巧。如廣數GSK928TA系統(tǒng)的圓柱錐面粗車循環(huán)(G80),一個程序段即可完成一個外圓或錐面的進、退刀和車削過程。如FANCU、華中、廣數GSK980T系列系統(tǒng)的復合型車削循環(huán)(G70~G76)。還有早期的數控系統(tǒng)如常州BKC-1系統(tǒng)等的局部循環(huán)(G22、G80)等。均可由較少的程序段即可完成較為復雜的局部粗、精加工。如圖1的高腳杯,以加工外輪廓cdefg為例:φ8的柄部已車至φ33.6,以X軸向進刀,每次走刀的切削量為3.2mm,分為8次走刀,用局部循環(huán)(SGK928T:G87 )編制,程序如下:
……
N290 G00 X59.84 Z - 53.85
N300 G01 U- 4.2 F60
N310 G03 U-16.42 W-7.89 R19
N320 G02 U-8.9 W- 7.17 R8
N330 G01 W-19.09
……
一次局部循環(huán)的加工表面為4個,共用8個程序段,其余為工藝過程。若按常規(guī)的每次走刀編寫,則須 8×7共56個程序段。
由此可見程序簡化的方便性。但在使用局部循環(huán)指令時,關鍵在于確定程序循環(huán)的起點,如本循環(huán)體的N290段中的X59.84。若錯,不能保證零件尺寸,嚴重時會發(fā)出扎刀,甚至撞擊機床。方法是:(1)可用經驗公式計算
(2)也可用反推的方法確定,即一次一次走刀的推算,但此方法較繁瑣。
局部循環(huán)也可以調用子程序的形式使用,適用于大多數的數控系統(tǒng),只是指令和格式略有不同。
最為簡便的是復合循環(huán)功能,如FANCU、廣數系統(tǒng),用G73進行粗加工,G70調用精加工,程序如下:
……
N200 G00 X55 Z-53.85
N210X40
N220 G73 U13 W0 R0.08
N230 G73 P240 Q290 U0.2 W0 F100
N240 G01 X33.32F80
N250 G03 X16.9 W-7.89 R19
N260 G02 X8 W-7.17 R8
N270 G01 W-19.09
N280 G02X18 W-5 R5
N290 G00 Z-49.20
N300X150 Z50
……
對于局部循環(huán)、固定循環(huán)、復合循環(huán)等功能,若能靈活、熟練運用,可簡化程序,減少編程的工作量。
五、機床操作要熟練
不同的數控系統(tǒng),在功能設置及其面板操作上存在比較大的差異,但其原理基本相同。
數控車床的操作:(1)面板操作要熟練。首先要熟悉面板的各功能鍵及開關,熟練進行手動、空運行、自動方式的操作,熟練進行程序的編輯并通過空運行或作圖,快速、準確地檢查程序的正確與否并進行修改。(2)工件坐標系的設定及對刀要準確。對刀、刀偏設置及工件坐標系設定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加工零件的尺寸,是關系到加工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3)尺寸控制要掌握。機床精度、對刀操作的誤差都會造成零件加工的尺寸誤差。因此零件的首件加工時,必須留出一定的余量進行試車,經試車后即可準確調整控制尺寸。(4)解決實際問題要靈活。對數控機床的操作和車削加工過程出現的一些不可預見問題,比如:機床運行故障、機床參數、程序、操作等,還有很多的不定因素,如加工參數設置錯誤、坐標系建立的誤差、對刀、刀具磨損或崩刃造成的尺寸誤差等。
數控專業(yè)的實訓教學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既有熟練的操作技能和編程技巧,又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而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將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也是取得較好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方沂. 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 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3.
[2]數控加工工藝學.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1.
(作者單位:廣西機械高級技校;廣西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