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剛?cè)嵯酀笔切翖壖苍~獨特的審美個性,大體上分為兩類,其一是剛中雜柔,以陽剛為主,以柔媚加以附麗、點綴,雄奇不乏旖旎。其二是柔中寓剛,借流麗、婀娜揭示陽剛之底蘊。其根源有兩點,一是稼軒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二是稼軒詞的藝術(shù)淵源。
[關(guān)鍵詞]剛中雜柔 柔中寓剛 人生經(jīng)歷 藝術(shù)淵源
在我國古代詞壇上,辛稼軒被后人奉為豪放之宗,同時人們也認識到在辛詞中還有另一面,即婉約綺媚,于是,傳統(tǒng)上人們往往把辛詞的風(fēng)格分為豪放、婉約兩種。而實際上在現(xiàn)存的六百多首稼軒詞中,純屬豪放或純屬婉約的詞并不多,大多數(shù)詞或是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或是柔媚中潛行著峭拔,這就形成一種剛?cè)嵯酀膶徝纻€性,可謂悲涼意氣,自成一家。
一
在人們所公認的稼軒豪放詞中,往往是剛中雜柔,以陽剛之氣為主,間由淺斟低唱的柔美,雄奇中不乏旖旎的色調(diào),使詞既莊重又婀娜,這種特色可以從我們所熟悉的他的懷古、寫景詞中略見一斑。
抒寫英雄壯志豪情,失路惆悵,是稼軒懷古詞的主弦。但往往以美人為襯托,構(gòu)成銅琶鐵綽與絲竹檀板的協(xié)奏之曲?!端堃鳌罚ǔ烨Ю锴迩铮┦羌谲帒压旁~吊古詞中最負盛名的杰作,登高懷古,英雄失路,“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逼渎渫夭蝗旱男酆乐畾饪v橫古今,然而,“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問英雄淚?!豹?/p>
用紅顏刷色來發(fā)抒慷慨壯懷無人理解的極度孤獨,這就使詞豪而不放,深婉之致倍增。
稼軒的某些寫景詞,蒼茫沉郁,氣勢飛動中見含蓄柔婉之致。如《摸魚兒》(望飛來半倥鷗鷺),詞先以鷗鷺、鼙鼓、鏖戰(zhàn)等語,渲染出錢塘大潮的洶涌之勢。又寫吳兒弄潮:“悄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風(fēng)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經(jīng)舞?!眻雒鎵延^激烈,而詞最后卻“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用范蠡攜西子泛舟五湖之典加以勾勒,雄渾之氣立刻變得婉曲盤旋,抑揚頓挫?!镀兴_蠻》(郁孤臺下清江水)用小令而做激越悲壯之音,然而此詞并未用一個正而雄豪之語,而是采取“借水怨山”的純粹比興,把清江水比為行人淚,用江流勇決寫水去人不去的故園之思,形成一種含蓄蘊藉的悲壯之美。
二
在人所公認的稼軒的婉約詞中,往往是柔中寓剛,陰柔之中暗藏倔強剛勁之氣,不同于傳統(tǒng)婉約詞的香而軟。
稼軒的閨怨詞與傳統(tǒng)的閨怨詞不同,他善于用華艷的形象和纏綿的筆調(diào)抒發(fā)政治性主題,于纏綿徘徊之中寄托強烈的愛國深情。如《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據(jù)說宋孝宗“見此詞頗不悅,”可見這首詞的政治性是很強的,詞人委婉但明確地預(yù)言投降派的悲劇下場,“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及南宋小王朝的衰亡“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后人評此詞是從千回百轉(zhuǎn)后倒折出來,真是有力如虎。令我們感到一種艷麗悲壯,如霸王別姬,一幅兒女情長,又滿腔英雄氣概,用十分地道的詞的婉曲風(fēng)格和清麗的語言表現(xiàn)內(nèi)在的豪壯氣勢,又如棉里藏針,軟中帶刺。
稼軒的愛情詞《青玉案》(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以元夕燈火游人之盛為反襯,塑造了一個性格孤傲、不慕虛榮、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边@一形象寓意頗深,梁啟超說“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边@正是獨醒于世,被朝廷冷落,又不肯趨炎附勢的作者人格的化身。因而這首詞讀來深婉,亦且悲壯,悲而有氣,艷而有骨,柔中有剛,絕不作無病呻吟之態(tài)。
三
稼軒詞何以能達到這種“雄渾”“溫婉”兼而有之,陽剛、陰柔相融相濟的藝術(shù)境界呢,這就必須談及稼軒特殊人生經(jīng)歷及稼軒詞的藝術(shù)淵源。
1.稼軒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是構(gòu)成其“剛?cè)嵯酀憋L(fēng)格的外在因素
幼年時便深受祖父愛國激情的影響,22歲聚眾二千,起義于山東,加入耿京隊伍追殺義端,活捉張安國,可謂叱咤風(fēng)云,英雄氣概。在積極地追尋個人生命輝煌的奮斗中,清剛、英雄主義精神得以充分發(fā)揮。另一方面,他曾師從亳州劉瞻,劉瞻作詩工于野逸、恬淡,這種求學(xué)經(jīng)歷使稼軒在粗獷的習(xí)武生涯中不乏溫婉的文化熏陶,這種剛中有柔、豪中有婉的氣質(zhì)性情為他日后寫剛中有柔的豪放詞,植下了根柢。
南歸后的稼軒,抱著恢復(fù)故土的莫大熱情,積極備戰(zhàn),然而,由于南宋統(tǒng)治者的茍安心理,再加上稼軒南下“歸正”官員得不到信任,南歸后稼軒的生活環(huán)境極其惡劣,險惡的現(xiàn)實逼得稼軒不能有所收斂,不得不將抗金、恢復(fù)的大感慨,尤其是對當(dāng)局的不滿情緒,深藏于心底。當(dāng)這種憤慨積累到一定程度不得不噴薄而出時,稼軒亦不得不同摧剛為柔的委曲婉轉(zhuǎn)手法進行表達。理解了這一層,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外表嫵媚纏綿,骨子里卻凌厲峭拔的稼軒的婉約詞。
晚年的稼軒被罷官閑居江西上饒,此時的江南秀麗、艷婉的“一松一竹”“一丘一壑”都可以給英雄情感上的陶冶,可以舒緩化解英雄的激憤。所以在稼軒的閑適詞中,時常感受到詞人意欲與柔美的大自然合二為一的浪漫情懷,但盡管如此,稼軒仍不能完全忘記恢復(fù)大業(yè),在行云流水的閑適語中,依然有“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鷓鴣天枕簟溪堂冷欲秋》)這樣的蒼涼語,從而收到剛?cè)嵯酀膶徝浪囆g(shù)效果。
2.從藝術(shù)淵源角度,可以看出稼軒詞“剛?cè)嵯酀碧厣膬?nèi)在成因
《詩經(jīng)》比興手法的運用,是構(gòu)成我國“怨而不怒”傳統(tǒng)詩風(fēng)的一個重要因素。稼軒許多以豪放為主的詞正是承繼了這種比興手法,使詞呈現(xiàn)“剛?cè)嵯酀钡奶厣?,《賀新郎》(綠樹聽鵜決)是用啼鳥悲聲起興,導(dǎo)入悲壯的離別場面,家園興亡與個人身世之感慨蕩于筆端,沉郁而凄婉。
稼軒對《離騷》象征手法的繼承,使以婉約為主的詞中總蘊含陽剛之氣,體現(xiàn)出“柔中寓剛”的特色。他稱贊“千古離騷文字,其至今猶未歇”,辛詞化用楚辭語句的地方,更是隨處可見。他這樣做,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在憂國憂民的深層意義上,在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上,他與屈原是千古知音,心心相印的,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離騷》以香草美人象喻君臣離合的筆法與稼軒的環(huán)境、心態(tài)正相吻合,稼軒許多的婉約詞貌似纏綿,實則寄托了強烈的愛國深情。
再有陶淵明對稼軒的影響,他是引陶為知己的。陶的思想里有其“渾身靜穆”的一面,也有其“金剛怒目”的一面,表面平淡卻是“猛志固常在”,稼軒對陶的取向,正是外靜穆而內(nèi)剛豪。同時,也深刻體會到陶的用世之心,常把陶與謝安、諸葛亮相比。可以說,稼軒眼中的陶的精神,是看似平淡柔婉,實則豪放清剛的境界,在稼軒眾多的閑適詞中,雖無豪言壯語,卻總有一股內(nèi)在的豪放之氣,陰陽共體,剛?cè)峒娌?。?/p>
總之,稼軒把詞的“緣情”與詞的“言志”結(jié)合起來,糅合了詩的“莊”與詞的“媚”,文章道德與兒女私清并見于詞,雄深溫婉合一,剛?cè)嶂兰婢?,最終歸之于理想破滅的悲涼,震顫后世,久久不已。
參考文獻:
[1]《辛棄疾詞選》.中華書局.
[2]王雙啟.《宋詞精賞》.百花文藝出版社.
[3]莫礪鋒,童強.《情韻并美的宋詞》.遼寧古籍出版社.
[4]《中國文學(xué)史》.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作者單位:武警沈陽指揮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