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實湖南長沙人。長期從事編輯職業(yè)。在湖南文藝出版社工作十年,主持創(chuàng)辦《書屋》雜志,曾任該雜志主編。主要著作有:長詩《小石頭》、詩集《剪影》、短篇酷刑系列《刀俎》、長篇小說《性比天高》、長篇詩文《寫給Phoebe的繁星之夜》、長篇小說劉伯溫三部曲《天象》《天命》《天意》(與人合作)、長篇小說李白三部曲《蜀道難》《將進酒》《臨路歌》(與人合作)。
個人能代表歷史嗎?回答只能是不能。個人的生命終究有限。
可是,你若談?wù)摎v史,卻又不能繞開個人。個人雖難代表歷史,卻能成為歷史的注腳。無論什么樣的個人,終歸都是歷史的注腳。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去,那些進入歷史的人物就像車輪揚起的灰塵,猶云似霧,飄在空中。
黃 帝
要論中國的第一人物,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我們可能不曉得自己三代以上的祖宗是個什么人或者是個什么模樣或者叫做什么名字,但不可能不知道他。
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我們都是他的子孫。
想不通的只有一點,那就是——以他為首的有熊部落打敗了以炎帝為首的神農(nóng)部落,又打敗了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而且擒殺了首領(lǐng)蚩尤,于是三個部落合并,中國由此開始創(chuàng)建,我們就成了他的子孫,他就成了我們的始祖。
如果事情真是這樣,理由也只這么一點,那么,按照人類的常識,我們頂多也只算是他的國民的子孫而已,他的奴隸的子孫而已。如果要說他是祖先,也只是中國國王的祖先,中國奴隸主的祖先,而非中國人的祖先。
我這樣說并不是說我不想做他的子孫。我也知道他做祖先所具有的凝聚力量所具有的象征意義。我這樣說只是想說我曾這樣想了一下。
于是,又想其他民族,比如英國人,比如法國人,比如德國人,或者其他什么國人,他們的祖先又是誰呢?想到的只有那個亞當(dāng),那個上帝造的亞當(dāng)以及上帝用亞當(dāng)?shù)睦吖撬鶆?chuàng)造的那個夏娃:一個男人,一個女人,生男育女,兒女成群。
中國與之相比較的,也許只有盤古了,當(dāng)然還有一個女媧,但盤古只開天辟地,女媧好像也只補天,也有傳說與此同時她也曾經(jīng)摶土造人,然此說卻記載較晚,且多為后人加注,其情其景非?;煦?,不似西說眉清目秀。
還想為何叫做黃帝而不叫做白帝黑帝?還想有時說起自己也自稱是炎黃子孫而不說是蚩尤子孫。其原因大概是真似史書說的那樣蚩尤是由長江流域侵入黃河流域的部落,而非該地的原生部落。而黃帝之所以成了黃顏色的帝王則是因他生活的土地,則是因他統(tǒng)治的土地是黃河邊的黃土地吧。
成者王,敗者寇。敗得丟了性命的蚩尤連子孫都沒有了,成了勝利者的了。
堯舜
誰說世上沒有完人?堯舜在中國的歷史上就可說是兩個完人。
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堯則之?!?/p>
孟子曰:“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p>
由此可見,孔孟二氏,是如何的力捧堯舜。差別只是孔子捧時每每單獨稱頌帝堯,而孟子則多為兩個圣君一起捧了。
堯是如何完美的呢?《史記》是這樣記載的:“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眻蛟谖坏哪莻€時期,天降大雨,河流泛濫,山洪暴發(fā),中國成了一片汪洋。堯授權(quán)給鯀治水,歷時九年,洪水如故,這也是《史記》記載的。
舜又如何完美的呢?《史記》是這樣記載的:“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庇谑?,堯讓舜,代行政,并嫁二女給他為妻。舜巡四方,回朝建議,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唯一不動的是虞的部落——也就是他自己的部落,四罪至而天下服,這也是《史記》記載的。
從《史記》、《尚書》的記載來看,舜的貢獻是大于堯的。堯未起用的八愷八元,舜皆能夠薦用之。堯未除去的四族四兇,舜皆能夠流放之。舜用禹治水,水終平息之。于是,歷史的唐虞盛世成了儒家的理想社會。堯讓舜,舜讓禹,也就成了儒家的不以天下自私的圣君。
事情真是這樣的嗎?事情也許真是這樣,但也可能不是這樣。假若事情真是這樣,那舜為何孤身一人跑到蠻荒的蒼梧之野,死在江南的九嶷山中?堯的二女娥皇女英為何哭得那樣傷心?
“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水云間。當(dāng)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斑竹一枝千滴淚,這淚表達了多少真情也隱藏了多少真情。
大禹
上小學(xué)就讀過大禹治水的故事。
禹過家門而不入,三過家門而不入,確實令人印象深刻,是個值得學(xué)習(xí)的榜樣。
只是——當(dāng)時也想過,當(dāng)然只是一閃而過:進進家門又如何呢?
進了家門,坐一坐,休息一下,喝口水,再去治水也可以呀!兩者并非對立的!
三過家門而不入,讓人多少有點覺得——怎么說呢,有點絕情,有點那么不近人情。
當(dāng)然,這是那時的想法。后來我是如何想的?現(xiàn)在我又如何看呢?
后來,我又看了《史記》,知道禹是鯀的兒子。鯀之父為顓頊,顓頊之父為昌意,昌意之父為黃帝,禹是黃帝的第五代了。而虞舜則更是黃帝的第九代孫。禹已大過舜四代,何以禹反受舜禪?這是無法說通的。司馬遷寫《史記》也有史料考證不足或者偶爾疏忽之處。
禹之父鯀治水,歷時九年無成績,被舜殛斃于羽山,接著又令禹治水。
父因治水而被誅,又要其子接著治,此令實在很殘酷。
當(dāng)時,禹是如何想的?君之命不可違?
他治就能治成功嗎?他真比他父親強嗎?是否也會重蹈厄運?
透過歷史的重重迷霧,我看到的只有傷悲。
只有明白了他的傷悲,才能理解他治水為何憋著一口氣三過家門而不入。只有明白了他的傷悲,才能知道他治水為何那樣注重安民,從不隨意遷怒他人,也不隨意遷移部落。只有明白了他的傷悲,才能懂得那些部落為何對他那樣敬重,十分感謝他的仁愛,樂意輔助他的治水。至于他的治水大功,對于天下生民的好處以及后代子孫的貢獻,我想也就不須說了,自是有過于堯舜了。
后羿
關(guān)于后羿,傳說很多,比如后羿射日,比如嫦娥飛天,都是壯美神奇的傳說。但是,史書中的后羿,就不僅是一個射者,而且是一個王者了。
舜死,禹立,建立夏朝,將中國分為九個州。禹在位僅八年,死后其子啟繼位。啟繼位后,有扈部落,率先反對,宣布獨立,啟即發(fā)兵進行討伐。有扈失敗,天下來朝,啟也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啟死也是其子繼位,他的兒子叫太康。
這里,話要說回來,所謂家天下是由禹開始,其實不合事實的,自然也非公平之論。自從黃帝建國開始,接其位的不是兒子,就是孫子,要不就是他的族子,還有堯舜所禪讓的何嘗不是皇親國戚?再禪再讓也不會讓給一個奴隸的。天下生民能期盼的只是君王能夠賢能。
可惜,太康卻不賢能,繼位后即耽于游樂,不理政事,勤于田獵。一天打獵,打昏了頭,一直打到黃河之南。有窮部落的酋長后羿,乘著軍民憤怒之際,發(fā)兵切斷了他的退路,立了其弟仲康為王,大權(quán)自然也就握在后羿自己的手里了。
仲康死后,子相繼位,后羿不愿再在幕后,索性將相驅(qū)逐下臺,自己坐上了王的寶座。然而,他的晚節(jié)不保,也同過去的太康一樣不修政事,圍田射獵,結(jié)果被他重用的寒浞發(fā)動兵變,取而代之,殺而烹之。寒浞還納了他的妻子,當(dāng)然已不是嫦娥了。
射日的后羿是個英雄,為王的后羿是個庸人,和他推翻的太康一樣,也是個淫游佚畋的昏君。
少康與夏桀
夏代的大事,主要有兩件,一是少康一旅中興,一是夏桀荒淫亡國,稍有歷史常識的國人都能對其道之一二。
夏帝相被篡弒之后,其子少康東奔西跑,最后投奔有虞部落。有虞部落的酋長姚思將其二女嫁給了他,并贈一塊好田給他。然而,少康不甘務(wù)農(nóng),暗中號召先輩舊部,突襲首都,奪回王位。少康復(fù)國中興的故事歷代一直流傳不衰。尤其每當(dāng)一個政府受到打擊,失去疆土,處于艱難掙扎之時,定會強調(diào)這個故事,用以激勵斗志信心。《史記》沒有記述此事,史家多認為是疏忽。
自少康后十二代,夏朝的最后一代君王也就是人稱夏桀的即位。夏桀其人不但聰明而且徒手可搏虎豹,只可惜將聰明才智全用到了暴虐之上以及荒淫的享樂之上。他發(fā)明了酷刑炮烙將人慢慢活活燒死。他最喜歡看人受刑垂死時的悲號慘狀。一天,他看得高興時,轉(zhuǎn)頭向他的一位大臣叫做關(guān)龍逢的問道:“你看好看不好看呢?”關(guān)龍逢說:“這種做法,就像走在薄冰之上,危險已在眼前了。”桀聽了,很掃興,冷冷一笑,說:“你只知道別人的危險,卻不知道自己的危險?!毕铝钆诶雨P(guān)龍逢。關(guān)龍逢是中國第一個因進言被殺且被寫進歷史的高級知識分子的代表。
桀愛他的妻子妹喜,而妹喜又最愛聽綢緞撕裂的聲音。桀就命令一幫宮女日夜在她身旁撕綢。歷史上還傳說,在桀豪華的皇宮之內(nèi),肉堆積得如山一樣,酒也灌滿巨大的池塘,每次宴會,三千余人,飲酒就似牛群喝水。有莘部落的伊尹勸他:“你再這樣恐會亡國?!辫钆骸澳阌盅曰蟊?!人民有君主,如天有太陽。太陽亡,我才亡?!庇谑牵某娜嗣窆虻?,對著太陽齊聲喊叫:“太陽,太陽,你快亡吧,我們跟你一起亡!”這樣的王朝當(dāng)然會亡,是被商湯部落亡的。桀走鳴條,被湯追及,放逐南巣。
少康中興,得眾得國。夏桀亡國,失眾失國。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古今中外,沒有例外。
商湯
商與殷乃一而二,二而一,都是湯王所建的朝代,不過一人二名罷了。盤庚遷殷前為商,盤庚遷殷后為殷。殷族起于黃河下游,推翻上游的夏朝政權(quán),代夏而組中央政府,靠的是其推行仁德。
一天,湯王率臣出巡,見人捕鳥,網(wǎng)張四面,嘴里還在念念有詞:“天下四方皆入我網(wǎng)?!睖跽J為太過分了,抬頭望天,長嘆一聲:“這樣,鳥就會捉盡了!”于是,命人撤掉三面,只留一面,網(wǎng)開三面,嘴里也是念念有詞:“想往左的左,想往右的右,不聽話的不想活的就到我的網(wǎng)里來吧!”諸侯聞之,紛紛感嘆:“商湯的仁德已到極致,連鳥獸都沾光了?!比诵拈_始傾向商湯,接著就是夏桀亡了。
湯做天子后,十七世,三十代,傳至紂,始為崛起于西方的一個叫周的部落所滅。孟子所論商代賢君也與《史記》所記相合。清末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所記的帝王也與《史記》所記相合。由此可見《史記》的價值以及甲骨文的價值。
《尚書》中的《商書》里,有《湯誓》,有《仲虺之誥》,有《湯誥》,都是有關(guān)于湯的記載?!稖a》中有一段話是頗令人回味的:“各守爾典(規(guī)章法則),以承天休(美意)。爾有善,朕弗敢蔽(你做了好事,我不會掩藏);罪當(dāng)朕躬,弗敢自赦(我會反省自己的過錯,不會原諒自己的過錯),惟簡在上帝之心。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所有錯誤全在于我);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我若有錯誤,又怎么對得起四方呢)。嗚呼!尚克時忱(忱,誠也),乃亦有終。”就這幾句話,也可見出湯的為政以及他的為人了。作為一代開國之君,他雖不是一個完人,但若真能過則歸己,功則讓人,也就能使他的臣下“各守爾典,以承天休”了。
武丁與傅說
殷代傳至武丁,已是二十二帝。其間自成湯居亳,至盤庚遷殷,為了生存,四次遷都,直到傅說佐助武丁,才得大治,重又復(fù)興。
相傳武丁即位之后,未得良佐,三年不言,他是何等孤單寂寞,由此可想而知了。
他將政事委托冡宰,自己四處搜羅人才,一夜夢見一賢人,名字叫做說(說,讀悅)。他以夢中所見形相,對照百官,竟無一似。于是,就令百官尋覓,終于在傅險,找到夢中人。這時,說正靠修路,藉得飲食,維持生活。武丁一見,果然是他,再一交談,確是賢人,立即拜為相,以至殷大治,于是就以傅險的傅賜給他為姓,叫他為傅說。
《尚書·說命》三篇中記載了他們的一些對話。
武丁說:“朝夕納誨,以輔臺德。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p>
傅說答:“惟木從繩則正,后(即帝也)從諫則圣?!?/p>
武丁說:“乃不良于言,予罔聞于行。”
傅說答:“非知之艱,行之惟艱?!?/p>
傅說這話的意思,不是說知的本身容易,行的本身難,而是說好話容易說,好事不好做。意在鼓勵武丁力行,不是聽他說過就算。世人每每好說好話,好說好聽的大話空話,尤其是有地位的人,如果只說大話空話,不但不能成其事,而且會使天下人形成以言為行的風(fēng)氣。
傅說還有許多話,就是現(xiàn)在也適用的。
比如《命》篇所說的:“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就是說非有能不任以官,不能以私下所喜的人為官;非賢也不能加爵,爵不可以賞給壞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武丁自從遇到傅說,前后簡直判若兩人,不但開口說話了,而且經(jīng)常與他對話,殷也得到大治復(fù)興。
婦好
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名字常常刻在已出土的甲骨文中。
她是商君武丁的妻子,是武丁為了加強統(tǒng)治從某個方國或者部落所選納的一位妻子。武丁有眾多選納的妻子,見于卜辭的有五十三人,她是其中最出色的。
比如“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狗”就是商王征發(fā)婦好所轄制的三千人和其他士兵一萬人,命她統(tǒng)率去征狗方,也就是那后來的犬戎。這支部隊在當(dāng)時已是雄壯的大軍了。又比如“辛未卜,爭貞,婦好其從沚瞂伐巴方,王自東□伐,戎陷于婦好立(位)”)。當(dāng)時,位于西南的巴方與商朝時常發(fā)生戰(zhàn)爭。這次武丁婦好出征,分兵兩路進行攻擊,巴方陷入婦好的埋伏,一敗涂地,全軍覆沒。婦好墓中曾經(jīng)出土四把銅鉞,兩大兩小,上面都有“婦好”的銘文。兩把大銅鉞,均重八九斤,象征著商朝的王權(quán)軍權(quán),而銘刻在鉞上的“婦好”二字則顯示她在軍事方面的權(quán)威。
婦好的名字在甲骨文中之所以會頻繁出現(xiàn),還不僅因她是王妃,是個杰出的軍事家,而且是一位政治家。
商朝祭祀的種類很多,祭天,祭水,祭鬼神,祭祖先,以及禳除疾病的祭祀,以及躲避災(zāi)禍的祭祀,以及出征前的祭祀。這些名目繁多的祭祀非一般人能夠主持,通常都是有地位的奴隸主才能主持的。婦好就常受王之命主持這類祭祀活動。殷墟的考古發(fā)掘之中就發(fā)現(xiàn)了一些刻有“婦好整治的”牛骨龜甲。這些甲骨文字表明婦好是整治甲骨的卜官,具有相當(dāng)?shù)奈幕健?/p>
婦好死于武丁之前,單獨擁有自己的墓穴,接受后人對她的祭祀。
武丁死后,他的后人也沒將她作為附庸,移入大墓,進行合葬。
“貞婦好不死?”“貞婦好其死?”“貞婦好不死,有子?”“貞婦好延死?”從武丁的這些卜辭,可以看到婦好生前,武丁是如何關(guān)心她的——不僅關(guān)心她的健康,而且關(guān)心她的生育,甚至還有她的起居。
紂
紂王是個荒淫的暴君已是很有名的了,他的那些滔天之罪也是人所共知的。
《史記》說他:“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于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巨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好了,好了,不引了,再引也是這樣了。
紂王所有的這些罪惡與亡國之君夏桀所為幾乎就是如出一轍,一個模子倒出來的。而且,隨著時間后移,他所作的七件惡事竟然變成了七十件,所有君王的一切壞事全都堆到了他的身上,成了警示暴君的典型。然而,就是有此典型,暴君還是多于賢君。這就是人性的問題了,也是體制的問題了。
講句實在話,有人不相信,我也不認為,紂的亡國是因酒色或是因他太愛酒色。紂的亡國,更多的是,他太驕傲了,他太自負了,過于輕敵了,沒把他人放在眼里,沒把周國放在眼里。當(dāng)他面對周的危險,仍將主力用于征夷,結(jié)果自然也就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了。他的知雖足以拒諫卻忽視了興亡之微,他的言雖足以飾非卻未能啟臣民之善,弄得自己到頭來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形單影只,眾叛親離。
《史記》寫紂戰(zhàn)敗之后,逃回鹿臺,自焚而死,武王對其燒焦的尸體射三箭后斬下其頭,掛在大白旗上示眾。寵妾妲己也已自殺,也被武王射了三箭,也被武王斬下其頭,掛在小白旗上示眾。有意思的,是在民間,關(guān)于美姬妲己之死,卻有另外一種傳說:妲己根本沒有自殺。她自信她具有的魅力能夠自己拯救自己??墒?,她沒料到的是,周軍統(tǒng)帥姜子牙已是九十高齡了,而且一副鐵石心腸,下令將她綁赴刑場。然而,她太美麗了,劊子手也落魄丟魂,刀舉起來,落不下去,姜子牙就親自執(zhí)行,結(jié)果也是同樣遭遇。最后,想出一個辦法,將她的臉用布遮住,才砍下了她的頭顱,那顆異常美麗的頭顱。
周文王和周武王
文王的事跡很多很多,可是,我的腦子里,印象最深的,還是他被殷紂王囚在羑里時增加了《易經(jīng)》中的八卦,即將每卦重復(fù)一次,變?yōu)榘税肆呢浴,F(xiàn)在,街邊的卦攤上,或者大廟的神像旁,所謂文王卦,還是依照他的方法一卦一卦演繹的。文王籍著他的八卦,仍然活在當(dāng)下之中,活在當(dāng)代人的心中,活在當(dāng)代社會之中。
武王呢,更加了,克殷后,分諸侯,凡是他的親戚朋友,只要不是瘋子白癡,都能分到一塊土地以及一群俘獲的奴隸。部落一詞從此消失,諸侯領(lǐng)地成了封國。周初封了七十一國,其中姬姓五十三國。封建制度由此創(chuàng)立,封建社會由此起程。雖然,后來,歷代王朝,根據(jù)自己特定的情況,也有演變,也有豐富,終是萬變不離其宗。
封國的地位是平等的,所有封國直屬中央,中央的領(lǐng)導(dǎo)就是武王。
封國屬于中央領(lǐng)導(dǎo),年年都要覲見朝貢。封國雖有自己的軍隊,但要聽從中央調(diào)遣。
封國的地位雖然平等,面積卻是有大有小,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
爵位是周朝的新生事物,按照大小分為五級:公、侯、伯、子、男。五級之下第六級,就是所謂附庸國了。
封國爵位的繼承方法也和中央政府一樣,按照宗法制度執(zhí)行: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嫡系的長子就是白癡,寶座也只能是他坐。除非無長,除非無后。
這個嚴(yán)格的宗法制度,隨著歷代王朝延續(xù),一直延到二十世紀(jì)清朝覆亡才算湮滅,它的力量控制中國長達三千來年之久。
呂尚
姜子牙賣灰面——倒擔(dān)歸家——這句南方的歇后語是借他的坎坷命運表述人生諸多不順。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句流行的中國俗話,也是借用他的行為表示做人的瀟灑澹定。還有一句話,也曾流行的,我說的是在民間——他想姜子牙遇文王,只怕沒有這樣的命……僅憑這么三句俗話即可見出他在中國曾有多大的影響了。周朝能成封建大國也與他的襄助有關(guān)。所以,武王成功之后,首封他的地盤于齊。
他的名稱很多很多,如呂望,如呂尚,還有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太公望,都是叫他一個人。他是東海上的人,姓姜,名牙,炎帝后裔,其祖先為四獄,曾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呂,從封姓,故叫姜尚又呂尚。他的一生窮困潦倒,先是屠牛于朝歌,后又賣飯于孟津,直到老年,無可奈何,才到渭水河邊釣魚,希望遇見文王姬昌。文王將出獵,先卜卦,卜者曰:“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熊,而是霸王之輔?!惫晃耐醮舜纬霁C,便遇他于渭水之陽,兩人通過一番對話,文王感覺十分高興:“自吾先公太公曰:‘當(dāng)有圣人適周,周以興?!诱媸切?,吾太公望子久矣!”于是,邀他同車歸朝,拜為師。
或曰:“太公博聞,曾事紂,紂無道,去之。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被蛟唬骸皡紊刑幨?,隱海濱。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天一二人素知呂尚而招之,尚亦聞西伯賢,又善養(yǎng)老,乃住周。三人乃商議計策,為西伯求美人和奇物,獻給紂王,以贖西伯?!币陨隙f,皆太史公當(dāng)時所聞,雖與渭水得賢不同,拜之為師,確是事實。其歸周后,激勵文王,以圖伐紂,用心多為兵權(quán)奇計,因此后世談到兵法或者論到計策權(quán)謀,皆宗太公,便是自然。
世存《太公陰符》一卷,是最早的一本兵書。黃石公授予張良的,就是這本書。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太公是也。
周公旦
做一個好國王不易,做一個好大臣更難。
作為一個好國王,必須時刻想著天下。作為一個好大臣就不僅要面對天下而且還要面對天子,天下天子都兼顧了,天地才能風(fēng)調(diào)雨順。
周公名旦,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文王在世時,旦為子,孝敬仁厚,即不同于其他兄弟。武王為天子,旦輔助武王,亦文亦武,用事居多。武王大封功臣同姓,封其于曲阜,是為魯公。當(dāng)時,他便沒就封,而是留在朝中佐政。武王有疾,他告于上天,請求先王之靈保佑,愿以己身替武王死。當(dāng)然,這只是他的心意,武王最終還是病故。武王故時,其子成王,年紀(jì)尚幼,自然是他代為執(zhí)政。其兄其弟管、蔡、霍等散布流言于國中:“周公將不利于成王?!敝芄勚?,告太公望,告召公奭:“我之所以弗辟(不避嫌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于是,請示成王,而使其子代其就封,并告誡曰:“……然我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洗澡時,吃飯時,常常不待事畢,即起而接待士人),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往也)魯,慎無以國驕人?!惫?、蔡、霍以及武庚等,果然率眾造反,周公奉成王之命,興師東伐,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廢霍叔,以封康叔于衛(wèi),以封微子于齊,并祭殷族祖宗,收復(fù)殷族遺民,安定淮夷東土,經(jīng)二年而平定。成王七年,周公還政成王。成王主政,人讒周公,周公奔魯。成王查閱府中檔案,發(fā)現(xiàn)周公禱告上天愿替武王而死之文,乃泣,旋促周公歸朝。周公歸后,恐成王年壯,乃作《多士》、《毋逸》,以誡成王。接著,又作《周官》,官別有宜;作《立政》,以便百姓。周公得疾,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明我不敢離成王(我死之后一定要葬在成周,以向上天表明我是成王之臣)?!敝芄茸?,成王謙讓,葬周公于文王墓旁,并曰:“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為臣)。”
輯文至此,心又茫然。周公遺言表明心跡,說自己是成王之臣。成王仍不以他為臣,將他葬在文王墓旁。周公若是地下有知,那心依舊不能安吧。
伯夷叔齊
一連開了幾個頭,想要說說自己的心思,想想還是作罷了。
還是不怕人嫌的說說他倆的故事吧。幾千年的故事了。
他倆是孤竹國君的兒子。父欲將位傳給叔齊。父死后,叔齊想要讓位伯夷。伯夷曰:“父命也。”不敢受,逃走了。叔齊也不肯即位,也跟著他逃走了。國人沒辦法,只好立了伯夷的弟弟也就是叔齊的哥哥為君。他倆聽說文王仁賢就決定去投奔他??墒?,他倆到達之時,文王已死了,其子武王駕著軍車載著父親文王的遺像正欲興師東征伐紂。他倆上前拉住馬韁,面對武王直諫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左右欲殺他倆,太公阻止道:“此義人也?!眹谌朔鲩_。武王平殷,天下宗周,伯夷、叔齊引以為恥,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日久,餓得將死時,二人還作歌明志:“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終,餓死首陽山。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辈氖妪R是這樣的??鬃釉唬骸安?、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伯夷叔齊怨不怨?孔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迸e世混濁,清士乃見。伯夷叔齊之清高,可以鼓勵薄俗之人,喚起濁世之士,以挽日趨下游的風(fēng)氣。由此可知,善人之所以為善人,不在己身得善報,而在行其心所安,世俗也能受其益。如此,即使就是餓死,又有何怨何憾呢?
何況,以往的歷史說明,善人并非定有善報,惡人也不定有惡報,甚至可能正好相反。不過,即使就是如此,善人終歸還是善人,惡人終歸還是惡人。
伯夷叔齊不合當(dāng)時,同樣也不適于現(xiàn)實,我說的是所有現(xiàn)實,所有從古至今的現(xiàn)實。假如紂王真如史說,荒淫殘暴,禍國殃民,君已不君,臣當(dāng)然也可以不臣。武王興師,救民救國,又有什么不可呢?清高雖好,有些時候,若是過于拘泥名分,而不顧及時代需要,也確實是一無是處。清高之人,雖是好人,亦是一個迂腐之人,一個毫無用處的好人。
周幽王和周平王
周幽王一笑千金的故事以及烽火戲諸侯,當(dāng)然是非常有名的了。
中國版的“狼來了”。中國版的不愛江山愛美人。中國版的城邦時代也是從此開始的。
凡是中國人,只要具有一點文化,只要接觸一點文化,都有可能有意無意聽到他的這個故事,雖然各人聽了之后,感想可能大大不同。
周幽王,宣王之子也,周朝十二代傳到他手中。宣王時期,褒人有罪,進獻童妾所棄之女,此女即褒姒。幽王三年,王至后宮,見褒姒而愛之,因是而生子伯服。幽王乃廢申后太子,以褒姒為皇后,以伯服為太子。褒姒不好笑,幽王想她笑,乃千金買計,點燃烽火,號召諸侯。附近諸侯興師而來,結(jié)果無寇,空忙一場,褒姒樂得呵呵一笑。幽王看見褒姒笑了,非常高興,數(shù)舉烽火,諸侯一連幾次上當(dāng),自然也就不再來了。然而,此時,申后之兄,伯服之舅——申侯會同繒國西夷以及犬戎攻擊幽王。王舉烽火,援兵不至,以為又為褒姒一笑。于是,犬戎殺幽王,擄褒姒,盡取周室財物而去,西周也就這樣滅了。
西周既滅,東周開始,申侯會同一些諸侯共立幽王原先的太子也就是他的外甥宜臼,以奉周祀,是為平王。平王縱容舅父作亂,勾結(jié)犬戎,侵犯京師,雖非自己親手弒父,亦可說是借刀殺人,如此行徑,猶竊似盜,東方諸侯自然不齒,政令也就從此解體,周室隨之迅速衰敗,諸侯紛紛以強并弱,齊、秦、楚、晉漸漸坐大,周室也就再無能力繼續(xù)約束諸侯了。平王在位四十九年,崩,太子早死,太子之子,平王之孫姬林繼位,是為桓王。
這一年為魯隱公元年,孔子作《春秋》,始于這一年。所以,周平王死的這一年,也就是春秋開始的那一年。東周以后,不但中國從此多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也都隨之起了變化——因士族興起,平民抬頭,言論自由,學(xué)術(shù)思想及其著作好比百花一夜怒放,猶如百鳥一朝爭鳴。這一時期,對周而言,雖是不幸,但對中國文化而言,卻為不幸中之大幸。
管仲與桓公
為何將管仲寫在前面呢?因為就實際情況而言,桓公所創(chuàng)的齊國霸業(yè)其實就是管仲的霸業(yè),桓公其實只是軀殼,管仲才是霸業(yè)的靈魂。當(dāng)然,還可以這樣說,桓公比管仲更偉大,因為他能任用管仲。
齊國發(fā)生政變時,桓公和他的二哥糾,都被自己逃亡的封國派兵護送回國奪權(quán)。護送桓公的是莒國軍隊,護送糾的是魯國軍隊。糾的智囊管仲深恐桓公先行一步回國,率領(lǐng)輕騎,趕上桓公,一箭將其射于馬下。管仲大喜,立即派人,將好消息送回魯國。于是,魯國的護送部隊也就不急著趕路了。然而,事情不料的是,待到他們趕到齊都,桓公已是國君了。原來管仲所射中的只是桓公的皮帶鉤子,桓公裝死騙過管仲,先趕回國內(nèi)奪了權(quán)。于是,齊國兵伐魯國,魯師敗逃,被斷后路,只好求和?;腹鞯幕卮鹗牵骸肮蛹m是我的二兄,我不忍心手刃他,只好請魯國代勞了!管仲卻是我的仇人,請你們立即送過來,我好把他剁成肉醬!”魯國沒辦法,只好殺了公子糾,縛送上管仲??墒牵硕枷氩坏?,桓公對于管仲的懲處是任他為齊國宰相。事情所以會這樣,這么樣的戲劇化,緣自桓公信任的智囊鮑叔牙的竭力推薦:“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矣。君且欲為霸主,非管夷吾(即管仲,夷吾為其字名)不可?!庇谑?,桓公聽從之,假裝殺之而后快,其實是欲重用之。
管仲病危時,桓公垂問之:“群臣誰可為宰相?”管仲曰:“知臣莫如君?!惫唬骸耙籽涝趺礃??”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又曰:“開方呢?”對曰:“離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再曰:“豎刁呢?”對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睂τ诠苤俚倪@番指導(dǎo),桓公沒像先前那樣虛心接受,言聽計從,他大大的不以為然。
兩年后,桓公自己也病危了,豎刁、易牙覺得他已無效忠價值了,決定殺掉太子昭,擁立他的另一兒子,以求取得宰相高位。然而,桓公卻不落氣,豎刁、易牙勃然大怒,驅(qū)逐所有服侍之人,并筑大墻圍住寢宮,任其活活餓死床上。餓死之后,蒼蠅云集,尸體腐爛生出白蛆,一直等到蛆的數(shù)量多得爬到圍墻之外,宮人們才呵的一聲,想起這位昔日英雄。
晉文公
如何說他才好呢?腦子里先浮現(xiàn)的只是一條喪家狗,逃到這,逃到那,居然還很受歡迎。然后呢?然后就是一飄蓬,淋著雨,隨著風(fēng),隨著種種的雨雨風(fēng)風(fēng)。然后呢?然后就是飄蓬落地,一夜之間,長成大樹,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然后呢?然后就是他在打仗,打了一個漂亮的大仗,那仗叫做城濮之戰(zhàn),而且兌現(xiàn)了一個承諾,“退避三舍”,躲其敵鋒,誘敵深入,以示報恩。然后呢?然后就是介子推了。
晉文公逃亡時,介子推一直跟隨他。待他成功回國了,成了一國之君了,圍繞他的人就多了,介子推就帶著老母躲進綿山深處了。晉文公去找他,找不到。于是,有人出主意,燒山他就會出來。晉文公竟接受了。然后呢,然后就像傳說那樣,母子倆抱著一棵大樹,一棵燒焦的大柳樹,燒成一團黑炭了。然后呢?然后晉文公一陣哭拜,然后就是安葬尸體。
安葬尸體時,晉文公發(fā)現(xiàn)介子推的脊梁骨堵著一個小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掏出來一看,是一片碎布。布上題了一首詩,是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fù)清明。”意思很清楚,詩卻是一般,除了回憶,就是勸諫。
為了紀(jì)念介子推,晉文公把那座綿山換個名字叫做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天定為寒食節(jié),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還親自彎腰撿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將木做成一雙木屐,每天望著木屐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币辉~就是這樣來源于這一雙木屐。
第二年,晉文公,又領(lǐng)群臣徒步登山,一身素服,祭典墳前,只見那棵燒焦的老柳竟然綠滿枝條了。他敬重地走到樹前,小心掐下一節(jié)柳條,編個圈兒,戴在頭上,并將復(fù)活的老柳樹賜名叫做“清明柳”,又把祭典的這一天正式定為清明節(jié)。
此后,他將那片血書,袖在身邊,鞭策自己,作為執(zhí)政的座右銘。
他是那樣勵精圖治,他是那樣勤政清明,他是那樣體恤下情。
一個典型的中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