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542.2 R256.2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9-0886-02
對動態(tài)心電圖(DCG)檢查有心肌缺血者行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ABPM)檢查,了解心肌缺血的動態(tài)血壓改變。
1 資料與方法
1.1 觀察對象:入選病例為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接受DOG檢查提示有心肌缺血的門診或住院病人,并在DCG檢查1周內行ABPM檢查。其中心肌缺血無高血壓組24例,心肌缺血伴高血壓病組76例。另選經全面體檢身體健康者(對照組)46例。
1.2 方法:DCG檢測采用三通道美國DMS動態(tài)心電監(jiān)測儀。導聯(lián)選用CMl,CM3和CM5。以陣發(fā)性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壓低≥1 mm,持續(xù)≥1 min,且兩次發(fā)作間隔≥1 min作為心肌缺血診斷標準。無創(chuàng)ABPM采用德國IEM自動血壓監(jiān)測儀,縛于受試者左上臂,24 h內設定測量間隔為日間06:00-21:59,20 min、夜間22:00至次日05:59,30 min,血壓監(jiān)測期間囑受試者生活如常,氣囊充氣時左上肢保持靜止。24 h有效監(jiān)測次數(shù)≥設定次數(shù)的80%為符合ABPM標準,否則次日重測。將資料輸入微機,計算出每一受試者24 h日問和夜間的平均收縮壓(SBP)、舒張壓(DBP)。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方法。
2 結 果
2.1 各觀察組一般情況比較:根據(jù)有或無高血壓將心肌缺血組分成無高血壓病組及有高血壓病組。各組在性別、年齡、血脂水平上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心肌缺血組偶測收縮壓(C-SBP)、偶測舒張壓(C-DBP)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
2.2 心肌缺血組的分層分析結果:無高血壓病組與對照組相比僅表現(xiàn)為夜間SBP及SBP負荷值升高(P<0.05);有高血壓病組與對照組相比各項均顯著增高(P<0.05);心肌缺血組中有或無高血壓病兩組相比表現(xiàn)為有高血壓病組各SBP均值增高(P<0.05),而DBP僅24h DBP負荷值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夜間血壓下降率與對照組比較有無高血壓病組均有夜間SBP下降率的減少(P<0.05),有無高血壓病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其夜間DBP下降率各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 論
雖然冠狀動脈造影在臨床上已廣泛應用,但DCG仍是無創(chuàng)診斷冠心病的重要手段,DCG對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檢出率為75%~90%。本研究提示心肌缺血組的偶測血壓明顯高于對照組,由于心肌缺血者相當一部分人合并高血壓病,出現(xiàn)這種差異是否與高血壓病有關,又將心肌缺血組按有無高血壓病進行分層分析,發(fā)現(xiàn)有高血壓病組各參數(shù)仍與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無高血壓病組與對照組相比,白天血壓無差異,但夜間SBP及SBP及其負荷值增高顯著(P<0.05),在心肌缺血組中有、無高血壓病兩組相比高血壓病組SBP明顯增高,而DBP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上述結果表明心肌缺血極大程度上與夜間SBP的增高關系密切,對心肌缺血中DBP的臨床意義尚不能確定,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心肌缺血者夜間SBP下降率較對照組也明顯減少,分層后顯示不論有無高血壓病,夜間血壓下降率仍明顯減少,這與以往研究的伴有動脈硬化的人呈現(xiàn)ABPM晝夜節(jié)律改變結論相符。有研究表明夜間血壓下降率與左室質量指數(shù)有顯著相關性,夜間血壓下降率減少的人有發(fā)生左室肥厚的危險。本研究結果表明夜間血壓下降率的減少獨立于左室肥厚(LVH),與心肌缺血有關,高血壓病的心肌缺血并非完全由于冠狀動脈的器質性改變所致,一部分可能由于左室肥厚冠脈血流儲備的減少。無高血壓病的心肌缺血病人都可能合并其他全身動脈血管的硬化,使血管彈性減弱,張力下降,易發(fā)生直立性低血壓,表現(xiàn)為夜間血壓下降不明顯,而有高血壓的心肌缺血病人夜間血壓下降率的減少可能部分與LVH有關。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