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古城中,最不能保留的,就是古,古跡古物古風味。這實在令人哭笑不得啊
北京地區(qū)的文物古跡之多,居大陸之冠。目前定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者達1000余項,看起來洋洋灑灑,令游人目不暇接。
但此徒可以驚俗目而已。北京是飽經(jīng)滄桑的老城,故劫后遺存,已甚寥寥,大部分具風味、有歷史意義的東西都老早不見了。某些名義上保存著或已維修開放的,實際上也是僅具名號而已,跟老樣子迥不相侔。王府井就是一例。
如今這般模樣,哪還能彷佛舊日風情?
但無論如何,王府井的東安市場,畢竟還在。西城與之相對的西安市場可就難覓蹤跡了。其地名為市場,其實在清朝是鵪鶉市,后來成了雜技場,有幾個茶館,每日午后有評書可聽。還有個文人雅集的“鶯嚶謎社”。今俱不在矣。
西安市場所在地為西四。附近石老娘胡同口,有一當街廟,乃明英宗時建,清末時曾辟為會輔堂講舍,今亦不存。西四牌樓北面,護國寺街還在,但護國寺也僅存一處用柵欄圍起來的殘址。那是明清時期的巨剎,不僅殿堂九進,規(guī)模宏大,每月初七初八的廟會,更是乾隆以降北京最熱鬧的市集。其繁勝景狀,如今只能從一些古籍上去想象了。
西四南邊,磚塔胡同的萬松老人塔倒還存在。但此地原為風流淵藪,今亦邈無痕跡??急本┑募藨?,當然以珠市口北面的八大胡同最著名,然內(nèi)城磚塔胡同才是地道的花叢,云皆京津胭脂,吸引貴家子地來此銷金者。
護國寺不遠處另有白塔寺,始建于元,占地16萬平方米,可見其大。明宣統(tǒng)間又在其西北地址上修建了一座更大的道觀,叫朝天宮。舊民諺稱其地為“宮門口”,賣面茶的擔子和寶福軒茶館、同泰祥估衣鋪,到上世紀70年代還很著名,可是朝天宮久成灰燼了。
以上這些,只是西四外圍一小隅的情況,整個北京城,那還了得!城外的情形也一樣。清朝時,內(nèi)城只住旗兵,漢族官紳土著都住在城外,而以宣南最繁華,各省所設(shè)會館亦多在此。當時文獻都說是“會館遍地”。到了1949年尚存300余所,如今亦寥落了。例如作為譚嗣同紀念祠的瀏陽會館,現(xiàn)為民居;魯迅住在里面寫《狂人日記》《孔乙己》等文章的紹興會館,其藤花館和補樹書屋均遭拆除,重修開放還不知要待到何時。
這些舊時常見之寺廟、妓戶、市場、會館、書院,大抵不存,正可見時代及生活方式之變遷。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茶館茶座?,F(xiàn)在談起喝茶,總以閩廣江南為主,北京的茶文化沒人看重。殊不知北京茶亦盛極一時,且與他處不同。
江浙是文人茶,福建是老人茶,北京則是大眾茶,茶棚茶座茶寮茶園茶樓無處無之。人們以飲茶打發(fā)時間,也以飲茶交友聯(lián)誼,各階層人士皆是茶人,才是北京的特色。茶館也是一切社交活動之基本場所,所以北京戲院全叫作茶樓茶園。酒館、飯店跟茶樓也有一體化的傾向,其中一種既賣茶又賣酒菜的,稱為二葷鋪,尤可見北京風味。城外高粱橋、六鋪炕、麥子店、葡萄園,則多所謂的野茶館,大抵是臨水面山,以清茗閑談,暫避塵囂。另外還有棋茶館、書茶館。棋茶館多在什剎三海一帶,清茗伴棋,以消永晝;書茶館乃是說評書的,后來才有單弦、雙簧、相聲、大鼓之類表演。
如今此等飲茶文化已隨茶館之消亡而俱滅。冷飲咖啡之外,茶館新風格,一種是受臺灣影響或根本就是臺灣人來開的,以高級裝潢泡制出古典意象(如小橋流水、雕花門板、蓑衣雨笠、牛車瓦檐、穿鳳仙裝或旗袍之女侍等),而喝烏龍茶。一種是裝點老北京意象,帶雜耍戲曲表演,以招攬觀光客,老舍茶館、天橋樂茶園最為著名,相信我臺灣同胞不少人都到那兒去欣賞過。
傳統(tǒng)的茶寮茶舍茶棚茶座,城內(nèi)城外俱已無之。若說尚存古風,則我知道還有兩處:一是琉璃廠的京味茶館,中國書店所辦,老舍夫人胡潔青題的匾。門窗、柜臺、桌凳、字畫、茶具,都是平民日用之物,故京味兒十足。
二是民族飯店斜對面的三味書屋。樓下是書店,專售人文社會書刊,選書甚精;樓上則為茶座,銅壺注,閑坐足以移情。我每進城,常要找機會去坐一會兒。有時乘車經(jīng)過,看見它周邊已搭起鷹架圍籬,很擔心它會不會也遭了拆遷。畢竟,在這樣的古城中,最不能保留的,就是古,古跡古物古風味。這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龔鵬程:學者,原臺灣佛光大學校長。近年以講座教授身份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