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選擇忠實于自己的梅德韋杰夫作為接班人,并答應出任下一任總理,俄羅斯政壇“沒有普京的普京路線”以何模式發(fā)展已無懸念
圍繞著誰是普京總統(tǒng)職位繼承人的猜測,在新年到來之前終于告一段落。
首先是12月2日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選舉結果揭曉,支持普京的統(tǒng)一俄羅斯黨以64.3%的得票率獲得杜馬450席的315席,繼續(xù)成為議會第一大黨。
普京本人繼而于12月10日宣布支持第一副總理梅德韋杰夫成為接班人,并由后者代表統(tǒng)一俄羅斯黨,參加定于2008年3月2日舉行的俄總統(tǒng)大選。由于普京執(zhí)政八年享有的巨大權威,其屬意的候選人獲得總統(tǒng)選舉勝利幾乎是板上釘釘。
更為梅德韋杰夫當選總統(tǒng)加分的是,在他獲得普京“背書”的次日,梅德韋杰夫投桃報李,希望普京能夠出任下一屆政府總理。普京12月17日亦宣布,一旦梅德韋杰夫當選總統(tǒng),他愿意出任總理,但不會尋求改變現有的權力分配結構。
當天,統(tǒng)一俄羅斯黨舉行代表大會,梅德韋杰夫不出意料地以幾乎全票當選為該黨下屆總統(tǒng)候選人。
由此,2008年后的俄羅斯政壇將出現前所未有的奇觀:第一次出現強勢總理和相對弱勢的總統(tǒng)。在俄總統(tǒng)制的行政權力體制下,由“總統(tǒng)”變成“總理”,雖然普京形式上的權力遭到削弱,但實權猶在,且可以進行相對公開的權力操作,而不必隱退幕后。
在不違背現行憲法不得連任兩屆以上總統(tǒng)的框架內,出任享有一定行政權的總理職務,是奉行“沒有普京的普京路線”的最佳選擇。在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俄羅斯問題專家史蒂芬希斯坦諾維奇(Stephen Sestanovich)看來,相比其他可供選擇的職位,比如杜馬議長或統(tǒng)一俄羅斯黨主席,政府總理一職盡管事務瑣碎,但顯得更為重要。況且,總理一職還可以使普京繼續(xù)在國際舞臺上代表俄羅斯活動,如出席“八國峰會”。
忠實的繼任者
相對于葉利欽執(zhí)政末期走馬燈般更換政府總理(不到18個月內更換了五位總理)來挑選接班人的作法,普京在繼承人選擇上的過程可謂波瀾不驚。
惟一讓外界略顯驚奇的是,普京在今年9月間提名鮮為人知的俄政壇輕量級人物——俄金融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現年66歲的祖布科夫為總理人選。按照葉利欽時代的傳統(tǒng),總理人選可能成為總統(tǒng)候選人。外界一度猜測普京此舉在于扶植一個過渡性的臨時角色,以此實現自己在間隔四年后卷土重來的雄心。
但如今,55歲的普京推出年僅42歲的梅德韋杰夫,至少失去了年齡優(yōu)勢,其中考量何在?實際上,普京進行的人事布局始終服務于這樣一個動機,即在囿于憲法所限無法實現直接領導國家的前提下,繼續(xù)讓俄羅斯沿著其制定的“普京路線”前進。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外交研究室副主任姜毅告訴《財經》記者,所謂“普京路線”實際由兩個要素組成,第一是加強國家對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全方面控制,第二是提高政權的工作效率。
如是,繼承人首先必須具備讓普京相信,他可以忠實奉行普京路線的素質。而同普京的政治導師、前圣彼得堡市市長索布恰克對普京的賞識和提拔如出一轍,律師出身的梅德韋杰夫在上世紀90年代同普京一樣供職于圣彼得堡市政府,屬于后者的子弟兵。被普京帶到莫斯科后,梅德韋杰夫曾任普京辦公廳副主任、主任,兩人的互信度相當高。
一般認為,缺乏自有政治基礎的梅德韋杰夫,權力基礎的惟一來源就是普京。因此,從忠誠度和了解程度而言,梅德韋杰夫在普京的核心圈子中無出其右。
此外,作為普京的繼承人,還需有一定的政績支持。自2005年11月被普京任命為負責教育、衛(wèi)生、住房和農業(yè)的第一副總理以來,梅德韋杰夫在上述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性領域取得成績。相比葉利欽時期普通俄羅斯民眾生活水平一落千丈的局面,如今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前十,國家外匯儲備超過5000億美元。
更關鍵的是,在同安全和軍工這樣的強力部門較量中,以溫和形象示人的梅德韋杰夫顯示了強硬的一面,將由國際能源價格攀升帶來的巨額財富更多地導入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改善民生的計劃,使普通民眾有機會分享國家財富增加帶來的利益。
玉成梅德韋杰夫總統(tǒng)道路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的非派系特征。長期以來,前蘇聯(lián)和俄羅斯政壇被國安、軍工和能源等強力部門把持,這些集團構成統(tǒng)治精英團體。另一位之前被廣泛看好的普京繼承人、同樣身為第一副總理的伊萬諾夫,由于出身強力的安全和國防部門,色彩過于濃厚。因此,在俄任何一位政治人物都缺乏普京所享有的權威的背景下,只屬于“普京派”的梅德韋杰夫,更容易被權力精英所接受,屬于維系而非打破派系平衡的人物。
實際上,相較于葉利欽選擇普京的年代,現在的俄羅斯更多需要的不是激進的變革,而是蕭規(guī)曹隨的守成者。而這一人物,至少在普京看來,非梅德韋杰夫莫屬。
關于普京公布謎底的時機選擇,更多可以看做普京由杜馬勝選后看到的民意取向。由于獲得杜馬席位的門檻由此前的5%提升到7%,此次選舉只有四個黨獲得杜馬議席。除了統(tǒng)一俄羅斯黨,另一支持普京的公正俄羅斯黨也獲得7.74%的選票,得以進入杜馬。而排名第二的俄共獲得11.57%的選票,民族主義政黨自由民主黨獲得8.14%的選票。
如此算來,支持普京的政黨總共獲得72.04%的選票,這也呼應了普京支持率自1999年11月攀升至80%后,從未跌落到65%以下的事實。
普京“遺產”
可以肯定,由于2008年3月總統(tǒng)大選后,普京將繼續(xù)活躍在俄羅斯政壇,現在談及普京遺產還為時尚早。不過,察今可以知遠。盤點普京八年總統(tǒng)歷程,可以大致了解2008年之后的俄國家走向。
普京執(zhí)政八年,最大的功績就是促進了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發(fā)展,措施包括回收地方權力,鞏固中央權力,改革司法,積極改善民生,打擊恐怖主義和刑事犯罪,將關系國計民生的石油天然氣產業(yè)重新國有化。自2000年起,俄羅斯經濟保持每年平均7%的增幅,逐步開始恢復昔日輝煌,國際地位大為提升,特別是2006年在圣彼得堡舉行的“八國峰會”,更是西方對普京治下俄羅斯的一種認可。
在對外關系上,普京的外交政策既堅持原則,又充分體現了靈活性。比如,普京在2007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批評美國的單邊政策,反對美國以武力解決問題的方式。但同時,俄美關系并沒有因此惡化到不可收拾。早在“911”恐怖襲擊時,普京是第一位向美國表示慰問的外國元首。而此后的阿富汗戰(zhàn)爭,普京允許美國為首的反恐盟軍在俄羅斯的中亞腹地建立基地。即使普京反對伊拉克戰(zhàn)爭,俄羅斯還是在反恐和核不擴散領域,總體同美國保持了一致。
同時,俄羅斯也注重發(fā)展同歐洲的建設性接觸,以及恢復俄羅斯傳統(tǒng)的東西兼顧的“雙頭鷹外交”,加強同印度和中國的戰(zhàn)略關系。
不過,隨著俄羅斯國力的提升,俄羅斯的外交逐漸展示其強勢一面。2006年初的俄羅斯與烏克蘭在輸烏天然氣問題上爭執(zhí)不下,俄羅斯一度以斷氣相威脅,使得外界特別是嚴重依賴俄天然氣的歐洲,擔心后者會愈發(fā)頻繁地將能源用做外交武器。而有關俄鉗制新聞自由、壓制國內反對聲音以及民主倒退的指責,更是在近年呈上升之勢。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剛剛結束的杜馬選舉。在普京治下,組黨要求至少擁有5萬名黨員,其分支機構必須遍布全國。這導致許多小黨的消亡。根據俄官方數據,2003年,俄共有合格政黨35個,但到2007年9月,該數字下降到15個,政黨的數量大為壓縮。
具體到選舉,新規(guī)定要求只有獲得7%以上普選票的政黨,才獲得進入杜馬的資格,而原先的規(guī)定是5%,進一步壓縮了小黨的生存空間。同時,禁止政黨間的結盟,避免對統(tǒng)一俄羅斯黨可能造成的沖擊;將原本一半的杜馬席位(225席)由單一選區(qū)產生,改成所有450席全部由政黨比例代表制產生,排斥沒有政黨歸屬、但同時又享有一定社會聲望的候選人。
這一發(fā)展雖然可以確保政權同議會之間的相互配合,不會出現所謂“朝小野大”或“朝大野小”的局面,但使得如今的俄羅斯只有“總統(tǒng)黨”,而缺少其他競爭性政黨的格局。曾有分析在評價葉利欽一生功過時指出,在蘇聯(lián)解體后曾握有巨大權威的葉利欽面臨兩種選擇:將授權用于經濟轉型或進行政治轉軌。最終,葉利欽選擇了前者。但至少葉利欽時代,政黨政治和議會作用都曾較為活躍,俄共一度是議會最大黨派。而在執(zhí)政八年后,普京依然沒能利用他獲得的授權,為俄羅斯設計并建立一套民主憲政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