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神來說,日本島作為神國,難免有一種局促感。那么多的神社簇擁在日本島上,真可謂“鳥居”(神社大門)遍地。日本“年中行事”,即傳統(tǒng)節(jié)日,幾乎月月皆有,而且多與神佛相關。釋迦牟尼佛是外來的,要本土化,就得在日本“本地垂跡”,化身為天照大神(太陽女神)。日本人信仰泛神,泛神而又生活化了,多少會有些迷信色彩。陳存仁《抗日時代生活史》說日本人迷信“八”字,就是來自佛教密宗的。
對于一個民族的信仰,是不能隨便以“迷信”二字來打發(fā)的。要想了解一個民族的信仰,最好去看它的神話。
日本神話,源于“記紀”二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豆攀掠洝肥巧翊洠度毡緯o》則從神代進入了歷史。
由“記紀”,我們看到,日本是以國家神話為根柢的。在神話中,自然神話一般來說具有基礎意義。初民對包圍著自己的自然環(huán)境感到神秘,認為其中有神,并因此產(chǎn)生出關于自然的神話。自然神話,是神話的原初形態(tài),也可以說是日本國家神話的素材,日本神話傳說,多講國土開辟、國家起源、皇室由來,自然神話只是插曲。同樣,談文化起源的神話,在日本也非常多,但是,相對于國家神話來說,文化神話則默默地扮演著配角。當然,也有關于民族和人類起源的神話,有將本民族神向人類之神發(fā)展的神話,但主要還是有關國家起源的神話。
日本神話,一開始就以國家神話作為統(tǒng)一自然神話和文化神話的主導理念,這樣的神話,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見的,它是日本神話所具有的特性。
日本神話由高天原神話、出云神話、筑紫神話三部分構(gòu)成。高天原神話,講國土生成;出云神話,講國土經(jīng)營;筑紫神話,講國家形成。但是,我們不要忘了,“記紀”二書,是“唐化”的產(chǎn)物。日本歷史上,有過兩次文明開化,古代“大化改新”,是“唐化”,為中國唐朝文化所化;近代“明治維新”,是“歐化”,為西方文化所化。
“唐化”由圣德太子《十七條憲法》開了先河,憲法第一條就是“以和為貴”,這顯然是受了儒家思想影響;第二條是“敬崇佛教”,也來自中國;到了第三條,才是“服從天皇”,可見天皇權威還不行,要借助于中國文化的影響。
“唐化”在制度上表現(xiàn)為采用唐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在文化上出現(xiàn)了國家神話。圣德太子早就開始編纂國家神話,但他編纂而成的書,在一次政變中毀了。
從圣德太子到天明天皇,前后花了大約一百來年的時間,在書寫方式、編纂體例以及思想方法上,日本國家神話都明顯地“唐化”了,其中有些神話和傳說,很可能就來源于中國,甚至還有不少語句,都是直接從中國典籍里移植過來的,其序文部分,則完全仿照唐初長孫無忌的《進五經(jīng)正義表》。那時日本本土文化尚在“神化”階段,可“唐化”卻要推動其“圣化”。因此,《古事記》里,“神皇一體”是神化,而“圣帝合一”則是圣化。
日本古代國家在“唐化”中形成,國家神話當然也要“唐化”。但是,古代日本人并未完全“唐化”,“唐化”是有選擇的。儒教與日本氏族制度和祖神崇拜可以結(jié)合,隱士和神仙也可以接受,但老莊卻被拒絕。
奈良朝,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無限推崇,可到了平安朝就開始挑剔了,挑剔是從日常的裝飾意識開始的。例如,奈良時代的“花食鳥”,花和鳥,都是理想化的,被賦予了道德觀念,這是唐風??善桨矔r代的“花食鳥”,則變成了自然主義的完全寫實的花和鳥,其作為裝飾紋樣,表現(xiàn)了接近于自然原型的風格。后來,從觀念上也發(fā)生轉(zhuǎn)變,出現(xiàn)了“神道為根本,儒教為枝葉,佛教為花實”的觀念,從花鳥意識到神道觀念,這個轉(zhuǎn)變,花了很長的時間。這樣轉(zhuǎn)變以后,日本人自以為尋到了文化的根,其實是個誤會,在《古事記》里,神話素材是日本的,而神道——神化和圣化,則來自中國。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古事記》,即《古事記》在日本的文明進程中出現(xiàn)過兩個版本,一個是大化改新時期的唐化版本,一個是明治維新時期的歐化版本。唐化的《古事記》,以神皇一體來確立皇體;歐化的《古事記》,以皇國一體來確立國體。根子上都是那些神話故事,但著重點有所不同,唐化是皇體覺醒,而歐化是國體覺醒,在歐化中,皇體信仰轉(zhuǎn)化為國體信仰。
皇體萬世一系,以神話為根柢,是一種制度化信仰。然而,歷史上,皇體的核心——天皇,卻多半像漢獻帝那樣,被曹操一類的權臣挾持,沒有多少尊嚴可講,被殺死不少,被廢掉不少,還有不少出家做了和尚,如同喪家犬。
由此可見,日本人對于皇體的信仰,沒有落實到每一個天皇頭上。直至近代,由于西方列強都以民族國家的身份進入日本,刺激了日本人的國體意識,尤其幕末志士,堅決主張以國體回應列強。天皇代表國體,但國體卻被幕府遮蔽,幕府非國體,卻代表國家利益。幕府與皇體,格格不入。于是仰慕風潮驟起,推動皇體轉(zhuǎn)化為國體,神話走向國家權力。
唐化初期,日本皇室也想建立唐朝那樣中央集權、君臨天下的王朝,但圣德太子認為,王朝不適合于皇體萬世一系,因為有王朝就有改朝換代,就有革命興起,緣于此,圣德太子盡管推崇儒教,還是拒絕了儒家朝代革命的論說。
日本沒有王朝化,此乃日本之福,到近代,就選擇了國體化道路。從皇體到國體,這一歷史道路,決定了近代以來日本國家的本質(zhì)。國體由皇體而非由市民社會發(fā)展而來,不管它如何歐化,從根本上來說,依然是中世紀的。皇國一體,是日本國體的靈魂——大和魂,歐化到此,適可而止。
而政府的歐化則徹底多了,歷史上,日本除了有過短暫的中央集權時期,政府從來就不依附于皇體,在“和魂洋才”論者看來,政府不屬于“和魂”,可以用“洋才”來改制,代議制也好,三權分立也好,都可以搞,只要是在“皇國一體”的前提下,走在日本國體化的大道上,自由民權也好,法西斯也好,都可以納入國家主義的軌道,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東洋盧梭”中江兆民,自由民權運動旗手植木枝盛,文明開化論者福澤渝吉等為什么都沒有走出國家主義樊籬。
這樣的國體,成為神道附體,神話也就變成神典了。神典不是認識、研究的對象,近代以來,當日本學者借助西方神話學,開始研究日本神話時,卻觸犯了國家主義信仰的禁忌,惹來筆禍,甚至以“朝憲紊亂罪”下獄。對當時的日本人而言,“記紀”是信仰的“圣經(jīng)”,不是神話,不能作為研究對象。
因為日本是神國,在日本講神話學就是褻瀆國體。后來,高山巖男在《文化類型學》里,一再強調(diào)國家神話和國體信仰,講天皇是國祖神之裔孫,是人也是神,神性與人性集于一身,以此為據(jù),將神話學納入日本國體。他發(fā)現(xiàn),日本神話里,沒有印度的“梵”和中國的“天”那樣的理性空間,神不是那種脫離人也能獨立存在的全能的神,不是進行理性思維的絕對者。
諸神天真爛漫,有神格也有人格,日本人的祖先,由神生成。所以,日本人都是神的裔孫,都在其本分中與神相應,國土由神人共同開發(fā),國家由神人共同經(jīng)營,國民要參與國家形成,盡其國民的本分。王朝化,將人民轉(zhuǎn)化為臣民,而國體化,要將人民轉(zhuǎn)化為國民。上述詮釋,屬于歐化版本的范疇,唐化版本是“神皇一體”、“圣帝合一”。
唐化不適應近代的需要,是明擺著的事情,歐化又如何呢?高山巖男撇開了它們,他堅信《古事記》是純?nèi)毡镜模瑧斒箛疑裨拠饣妥诮袒?/p>
高山巖男說:“不同類型的文化,若除開技術文化方面,實際上很難做孰優(yōu)孰劣的評價,輸入他民族文化,除非以此為機緣能夠?qū)е卤緡幕陌l(fā)展,否則,一般都很難進行。日本人保留了許多固有文化,特別是在國體觀念和國家意識以及神道信仰方面,日本民族幾乎不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日本民族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總是保持了自己的固有文化,神國國家主義信仰成為接受和批判他民族文化的根本原理,在這一點上,日本民族對外來文化決不寬容”。這樣說來,是把國家神話宗教化了。
神話是泛神的,還能接受外來影響,容忍不同版本,而宗教是一神的,國體宗教化了,國家只有一個神,那就是天皇——國君,代表最高神。因此,僅有“皇國一體”的歐化版本是不夠的,還要進一步確認:日本就是神國,日本人從來就是神的選民,天皇就是神?;适医y(tǒng)治國民,不是基于國家權力,而是基于全體國民對天皇的宗教信仰。
高山巖男一再強調(diào),日本人的國家觀念一開始就是宗教性的。與那種倫理的、文化的、權力的國家觀念不同,宗教性的國家觀念是日本所特有的。對國體的信念是宗教的根基,它不是某一個教派團體的宗教信念,而是國民共同體的宗教信念,也就是說,日本宗教是與教派宗教根本不同的國家宗教。因此,對國體的信仰和守護,是國民的最高道德,創(chuàng)建神人共同之國,成為日本最高文化。
按照這樣的邏輯發(fā)展下去,高山巖男得出一個結(jié)論,正如他以宗教化的國家主義,兼并了神話式的唐化和歐化國家主義,在他看來,日本文化的發(fā)展,也超越唐化和歐化而具有了世界性的意義。
在唐化過程中,日本文化吸收了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在歐化過程中,日本文化差一點就全盤西化。所以,唯有日本文化是真正具有世界性的文化。通常,文化的世界性進展,是通過戰(zhàn)爭來實現(xiàn)的,近代以來的日本就是如此。日清戰(zhàn)爭勝利,使日本超越了中國;日俄戰(zhàn)爭勝利,使日本超越了歐洲;日本還要發(fā)動世界大戰(zhàn),世界大戰(zhàn)會使日本文化世界化。
這樣,高山巖男就用自己的文化哲學,通過對神典“記紀”的宗教化和世界化釋讀,為日本發(fā)動二戰(zhàn)建立了信仰的基礎。日本在二戰(zhàn)中失敗了,日本人服輸,服輸?shù)臉酥揪褪窃H侍旎蕪V而告之:我是人,不是神。這就動搖了神國的根柢。
于是,“記紀”從國家神話原型和國家宗教圣經(jīng),被還原為普通神話故事,脫了文化哲學的馬甲回到神話學的視野里。但它們畢竟打上了國家主義的烙印,揮之不去。因此,我們今天讀“記紀”,雖然要當神話故事讀,同時,還要看它們?nèi)绾螐纳裨捁适律仙秊閲抑髁x,不光要注意其“世界化”的帝國主義,還要了解其“歐化”的民族主義以及“唐化”的王權主義,由此深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