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出版社
《戲劇詩人柏拉圖》柏拉圖何以要將詩人逐出他的理想國?這關涉到哲學史上一個爭論不休的著名命題:詩與哲學之間存在著沖突出雖然柏拉圖在其著述中極力貶低詩人和戲劇家,抬高哲學家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但其對再形式的著作極富戲劇感,這使他本人成為了一個優(yōu)秀的戲劇詩人。本書各篇論文解釋了柏拉圖哲學中詩與哲學之爭的癥結。全書分為三部分:“戲劇詩人柏拉圖”、“柏拉圖與詩的傳統(tǒng)”、“重審詩與哲學之爭”。(戈登等著,劉麒麟等譯,2007年10月版,49.80元)
江蘇人民出版社
《凱爾特的薄暮》本書是搜集自斯萊戈和戈爾韋的神話的合集。這部作品反映了葉芝早期浪漫、唯美的創(chuàng)作風格,其中包羅許多有關鬼怪、仙人的傳說。全書筆法自由輕松,行文充滿想象力,體現(xiàn)出一種神秘的美感。放在大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說寫作《凱爾特的薄暮》足葉芝投身愛爾蘭文學復興運動的表現(xiàn)之一。葉芝相信,通過強調(diào)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能幫助愛爾蘭人確立民族意識。按照他在f5中的闡釋,凱爾特文化以漫溢著浪漫氣質(zhì)的想象和“幻視”為其精髓,如果拋棄了“想象”的傳統(tǒng),愛爾蘭民族就將失去活力。本書從一個側面記載了葉芝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的關鍵一環(huán),是我們借以理解葉芝的一部重要作品。([愛爾蘭]葉芝著,殷杲譯,2006年12月版.16.00元)
《改良與革命:辛亥革命在兩湖》周錫瑞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美國歷史學者,在撰寫本書之前,作者用兩年時間,閱讀了大量中外資料,在英國和日本查閱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外交檔案,對兩湖地區(qū)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狀況,進行了比較客觀和深入的探討。作者從經(jīng)濟利益得失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了社會各個集團政治態(tài)度的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作者的研究成果受到廣泛關注,對于國內(nèi)學者可以起到參考作用。([美]周錫瑞著,楊慎之澤,2007年10月版,26.00元)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本書對何謂資本主義文化矛盾進行了闡釋,集中探討了當代西方社會的內(nèi)部結構脫節(jié)與斷裂的問題。本書作者丹尼爾·貝爾,是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他在書中指出,資本主義歷經(jīng)兩百余年的發(fā)展與演變,已形成經(jīng)濟、政治與文化二個領域間的根本性對電沖突。隨著后工業(yè)社會的到來,這種價值觀念方面的沖突將更加突出.難以遏制。([美]丹尼爾·貝爾著,嚴蓓雯譯,2007年9月版,32.00元)
《美德倫理與道德要求》美德倫理和規(guī)范倫理是兩種最古老且經(jīng)典的倫理形態(tài),西方倫理學界的相關研究源遠流長,前沿成果更是斐然。然而,國內(nèi)倫理學界有分量的研究卻幾近闕如,主要應歸因于對這個領域缺乏充分的了解。徐向東教授是國內(nèi)倫理學領域之新銳,他編選的《美德倫理與道德要求》不僅收集了批評傳統(tǒng)的規(guī)范倫理(功利主義與康德道義論倫理學)的經(jīng)典文獻,而且也恰當?shù)乜紤]了其他理論家對批評的回應。因此,本文集將有力地促進國內(nèi)在這個領域中的深入研究。(徐向東著,2007年9月版,36.00元)
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和與絕對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較研究》法家是先秦諸子中重要的一支,其思想是構成中國文化不可忽略的要素,更是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核心所在,因而對其進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很有意義。法家按地域可分為齊、晉兩支。齊法家的代表是《管子》,晉法家的代表是《商君書》和《韓非子》。雖然都名為法家,但它們的取舍卻大異其趣?!豆茏印放c《商君書》《韓非子》既有共通之處,同時也存在深刻的差異,因而須要比較研究。本書在吸收前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既注意齊、晉法家宏觀方面的不同,也不放過細微之處,力求對二者作出深入、周詳?shù)谋容^分析。(楊玲著,2007年10月版,20.00元)
《混元仙派研究》混元仙派是明代較為重要的民間宗教派別,它源于道教,又吸納了儒教、佛教的元素,自成體系,在民間很有影響。它所提出的仙人一祖師傳法世系,為道教、民間宗教各派所接受,廣為應用。通過研究混元仙派,可以看出道教和各民間宗教的傳承關系。作者在研究中注意剝離后人加在創(chuàng)教祖師身上的神圣光環(huán),恢復各祖師的真實面目。近幾年來我國研究道教、民間宗教的學術成果很多,但系統(tǒng)研究混元仙派傳法系譜的還沒有,本書可謂填補空白之作。(李顯光著,2007年10月版,42.00元)
商務印書館
《敦煌藝術哲學》近年來,有學者不斷嘗試從理論分析的角度探索敦煌藝術的深層內(nèi)涵。本書就是從哲學的角度探索敦煌藝術的新成果。本書從“存在論”的觀點出發(fā),對敦煌藝術形式背后所隱含的人的生存狀況進行分析和敘述,分析敦煌藝術對佛經(jīng)內(nèi)容的藝術闡釋,并力圖揭示敦煌藝術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藝術形象的文化、哲學背景。比如作者認為敦煌飛天這種在中國佛教藝術中最具自由形式、最能表現(xiàn)藝術精神的天神形象,是以中國古代豐富的有關“飛”的神話傳說為重要文化淵源的,同時受到中國古代文人執(zhí)著追求精神上的“飛”的境界的啟發(fā),還受到南朝哲學“尚清談”、“崇玄思”氛圍的影響,使“飛”的內(nèi)涵從佛教乾闥婆、緊那羅等的具體形象中抽象出來,成為一種著重表達“精神自由”的文化哲學符號。(穆紀光著,2007年8月版,2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