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策略
課堂提問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課堂上能否提出有質(zhì)量的問題,能否使提出的問題得到解決從而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是衡量一個教師駕馭課堂能力與教學水平高低的標準。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多方引導,做好語文課堂提問這一環(huán)節(jié),盡量使每一個被提問的學生都能從中受到啟發(fā),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熱情鼓勵,提供線索,激發(fā)學生思維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如果處于一種興奮的、愉快的狀態(tài),他的思維就會有超常的發(fā)揮,他接受外面信號的速度就會變得非常快捷。這就是說,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上必須注意營造出一種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時刻處在一種輕松自如的環(huán)境中,那么學生的才能就會得到很好的發(fā)揮。
如有位老師講授杜甫的七言律詩《蜀相》,當講到“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時,他提問道:“這兩句詩是全詩的中心句子,它表達了杜甫當時怎樣的感情?”結果一連叫起幾個學生都沒能回答上來,老師著急,學生也著急,整個課堂氣氛一下子沉寂了,無可奈何之下,教師只好自己說出了答案。其實,我們可以這樣啟發(fā)學生:想想看,杜甫是哪一年、在什么背景下來到四川的?入蜀后為什么專程游武侯祠?入祠后他為何不寫巍巍的殿宇、凜然的塑像,而只著眼于滿院的萋萋碧草和啁啾數(shù)聲的黃鸝?聯(lián)系課前講的有關背景知識,學生們自然會明白:作者此行絕不是單純地游覽名勝古跡,而是借景抒情,借武侯祠的荒涼之景,抒自己壯志難酬的寂寞之情、凄涼之意。通過教師的巧妙引導,學生的思維之門定會得到開啟,然后教師再逐層深入地講解,從而愉快地完成所有的提問。
二、捕捉信息,延伸疏導,拓展學生思維
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達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種問題情境進行教學的方法,主張把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積極思維結合起來,主動探求知識,設計了“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獨立思考——教師把學生引入下一個新問題”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學生回答提問時,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從學生的回答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時加以延伸引導,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例如,在具體教學中,如學生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不一致,但學生的回答具有創(chuàng)意,那教師必須及時給予鼓勵,并及時捕捉學生答話中有價值的語言信息,延伸疏導,說出學生想說又不敢說、不知如何說的話,幫助學生順利回答問題。這樣,不但被提問的學生特別高興,而且其他學生也會因此備受感染而活躍起來,這樣就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積極評價,明確觀點,引導學生思維
合理引導,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踴躍回答問題,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做法。但是,教師必須嚴格把關,既要保護好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不讓學生的發(fā)言漫無邊際、沒有了中心。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審時度勢,及時地、積極地評價學生的回答,從而達到優(yōu)化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的目的。學生回答正確,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會得到肯定和強化,回答錯誤或不全面也能通過教師的評價得以及時調(diào)整,從而改變有欠缺的認知結構。
例如,一位教師教授《孔雀東南飛》一課,當分析完全詩內(nèi)容之后,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劉蘭芝是一位在各方面都無可挑剔的好媳婦,那婆婆為什么還要趕她走呢?”對這個問題,學生們興致很高,他們侃侃而談,面對學生豐富多彩的答案,教師必須明確地告訴學生:“同學們說的有一定的道理,已經(jīng)抓住了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但都是就某一側面而談的,沒有顧及到作品的中心思想。全詩通過記述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歌頌了他們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同時也暴露了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的丑惡本質(zhì)。而焦母的所作所為正處處體現(xiàn)著一個封建家長的蠻橫無理、獨斷專行?!边@樣既保護了學生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使他們對作品的內(nèi)容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作者單位:新疆和碩縣清水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