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沁園春·長沙》(蘇教版,必修一),課堂是活躍的,注重了師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學生很踴躍的回答老師的問題,課堂進行的也很順當。就在師生討論詞中寫景的作用時,一個學生站了起來,陳述自己對于詞中景物所表達的情感的異議,認為秋天是蕭瑟的凄涼的,怎么能夠用來表現(xiàn)青年毛澤東的青春豪情呢。
這個突然出現(xiàn)的小插曲并沒有在我的課堂的預設范圍之內,但我知道這是個很好的調控課堂的機會,不能回避學生的問題。
我針對學生的困惑,點撥學生思考探究:是否所有的秋天景色都是凄涼的?有沒有給人帶來喜氣與快樂色調的景色?學生有自己正確的判斷,能夠找出一些并不悲涼的景物來:金黃色的稻田,金燦燦的菊花,紅紅的蘋果,漫山遍野的紅葉……再進一步點撥:即便是被大家認定為感傷的景物,是否就一定不能用來表達歡樂的情懷?一個內心感傷的人會去悲秋,而內心開朗熱愛生活的人會不會?這樣學生就容易把先前的困惑解開。我進一步點撥學生去找《沁園春·長沙》的景物,品析其中的味道:為什么同樣的是秋天,毛澤東卻寫得如此的慷慨激昂、豪情滿懷?學生會沿著老師的方向去找,譬如:秋日的樹葉呈現(xiàn)出火紅色,是秋日生機的象征;秋日的天空特別高遠,在廣闊的天際,翱翔著一只蒼鷹,是秋天力度美的表現(xiàn)……除此之外,還提示學生注意本首詞的寫作背景:《沁園春·長沙》是具有遠大抱負的青年毛澤東自韶山赴廣州接辦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途經(jīng)長沙,追懷自己曾經(jīng)在這里學習與革命的經(jīng)歷的一首抒情言志的詞。當時的廣州是革命風暴迅猛發(fā)展的城市,對中國農(nóng)民運動有著獨到見解與經(jīng)驗的毛澤東應邀去講習,自然豪情滿懷?!耙晕矣^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詞中的秋景“著”上了毛澤東的什么情感色彩?這個問題探究清楚了,我再做深層次的點撥:人有夢想,自然美麗,青年毛澤東在橘子洲頭抒發(fā)主宰萬物的豪情壯志,那么,作為現(xiàn)在的同樣的充滿青春激情的追夢人,我們剛剛進入學校來圓夢,當自己再次回到家鄉(xiāng),也是在這樣的一個秋季,見到昔日生活與學習的地方,會有怎樣的感觸,不妨也以“沁園春”的詞牌名,寫出來與大家分享。至此,才算完成了課堂的一次動態(tài)生成性的調整。
我接著又搞一個活動:要學生比較閱讀:《沁園春·長沙》與《天凈沙·秋思》在寫景上有什么異同?教師可以點撥學生從意象、寫景順序、思想感情、寫作手法等方面思考:《沁園春·長沙》中物大、量多;色彩絢麗,由遠而近,由靜而動;由仰視到俯視,開朗昂揚、積極進?。粺釔圩匀?,贊美生命,寄托了革命豪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對比、對仗。《天凈沙·秋思》中物小、量少、色彩黯淡;由近及遠,側重靜態(tài);清冷凄涼、孤獨無依,對親人的無盡思念;情景交融、排句。最后再次點明“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