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原有實驗;延伸性實驗;可逆性實驗;錯誤實驗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7)07(A)—0057—01
我們先假設如下情境:老師甲說:“同學們,今天我們的晚餐是香脆大蝦、水果沙拉等。”接著他會清楚地講解每道菜的制作方法,同時給同學們展示每一道菜的圖片,正當同學們興趣盎然時,老師卻說:“好了,今天的課講完了,請大家回去認真復習,準備考試!”同樣的課,老師乙會在講臺上親自掌勺,給同學們演示每一道菜的烹調過程。學生們只能做饞涎欲滴的觀眾,他們不能參與制作,更不能品嘗美味。以上假設類比的就是當今化學教學的主要模式——聽實驗、看實驗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化學教師,我們應該盡最大可能去創(chuàng)設實驗的空間,讓孩子們親自做、親自嘗試、親自體驗成功和失敗,以真真切切的感受作為動力,去推動理論知識的內化和深化。
一、改進原有實驗
如甘肅地區(qū)氣候干燥,在教室里打開盛濃鹽酸或濃硝酸試劑瓶的瓶塞,根本看不到白霧,原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太少了。怎樣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呢?其實只要稍加改動即可,即在打開瓶塞的同時,對著瓶口上方哈一口氣。哈一下,看到一些白霧,再哈一下,又看到一些白霧。面對這樣的實驗現(xiàn)象,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議論紛紛。此時,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人呼出的氣體中有大量的水蒸氣,濃鹽酸能揮發(fā)出大量的HCl氣體,二者相遇,形成了鹽酸小液滴,白霧就是鹽酸小液滴。為了使思維更加完整和透徹,還可以對比思考以下幾個問題:①剛才的實驗,不哈氣與哈氣的現(xiàn)象為何不同?②打開稀鹽酸的瓶塞,同樣哈氣,為什么看不到白霧?③夏天在室外哈氣,無白霧,而冬天在室外哈氣有白霧,為什么?④霧和氣體一樣嗎?⑤天上的白云是氣體嗎?通過小小的實驗改革,不僅成功地演示了該實驗,還通過分析和質疑,使學生學會了研究和思考;通過拓展性的提問,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深化、拓展和延伸。
二、設計延伸性實驗
即把課本中的實驗進一步向前延伸、擴展,實現(xiàn)學生思維的延伸性、拓展性。如演示實驗用肥皂水吹氫氣泡,課本中僅僅是為了驗證氫氣的密度小于空氣的密度。我做了如下改革:吹出氫氣泡→用火柴去點燃空氣中的氫氣泡(在黑暗中點燃更激動人心)→把氫氣和空氣在氣袋內混合,吹出氣泡,點燃后爆炸。在理論上,實現(xiàn)了“密度小→可燃性,看→爆炸”的延伸,給學生的心靈以震撼,激活了思維細胞,喚醒了創(chuàng)新意識。
類似可延伸的實驗還有:開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燒(缺O(jiān)2)→用吸耳球和導管向開水中通入O2看到白磷在開水中燃燒→用吸耳球和導管吹入空氣,開水中的白磷也能燃燒,吹入空氣比通入氧氣更簡便易行。教師對實驗的小小改動,就能打破“水火不相容”的思維定勢,讓學生看到“水中的火焰”,給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插上靈感的翅膀。
三、設計可逆性實驗
在反復實驗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看得過癮,并且對大腦的訓練也是多次的、反復的、透徹的,變單向反應為雙向可逆,無異于做了一次大腦思維循環(huán)操。
四、設計錯誤實驗,以錯糾錯
教學中總強調“應該如何”、“正確的操作是”,強調的多了,學生就麻木了,針對思維的疲勞性和麻木性,我們不妨將錯就錯、以錯糾錯、以錯求真。
如:3Fe+2O2 Fe3O4,實驗前,要求在盛O2的集氣瓶中鋪一層細沙,防止濺落的生成物炸裂瓶底。實驗時,我以錯求真,不鋪細沙,故意讓瓶底炸裂。錯誤的實驗給學生留下了難以忘記的印象,正確的操作自然也就牢記于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