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惠
我班學生的朗讀水平整體較差,許多學困生至今都還是結(jié)巴不斷地讀課文,但作為中年級無智障的學生,他們的口頭溝通能力還是不錯的,學生完全能夠向他人說明自己的喜怒哀樂,可是,要他們將自己的想法書寫成文字,就相當困難了。究其原因,是他們?nèi)鄙賹⒖陬^敘述轉(zhuǎn)化為書面表達的訓練。說話是不需要過多思索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感一氣呵成,是快節(jié)奏的;寫作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書寫由于節(jié)奏慢,書寫的同時思路很容易打結(jié),對作者的耐心有所考驗。要讓學生練好作文,老師必須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每一句說出的話書寫成文字。有了這個“聲音變文字”的書寫訓練,學生自然而然地就不怕寫作了。盡管他們初期的習作質(zhì)量較差,但良好的開端已經(jīng)開始了。
每一次習作,我都會安排一定的課時,讓學生分組討論習作的要求和選題的范圍,并進行全班交流。
班級交流時,我要求學困生對自己的選題進行口頭作文,同學點評,老師“面批”,引導這些同學用詞規(guī)范、準確、精當,避免白話連篇,詞不達意。
有了課堂上的討論、交流和面批,學生在起草習作時就有了底氣。學困生的手腳也跟著放開了,他們大膽地書寫自己的真實生活,真實情感。在五年級上冊的習作4中,一位學困生寫出了自己對媽媽的心里話:“四年級時,你答應(yīng)我3門主課平均考到80分以上,就給我買一輛自行車。我貪玩時,一想到會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自行車,我便咬緊牙關(guān)做作業(yè)。幾個月下來,好不容易考出了你要的成績,可你說話不算話……”且不論該同學與母親間的是與
非,這篇習作是他真情的流露,是他書寫的習作草稿中篇幅最長(足有400多字),句子最為通順,條理也最為清楚的難得之作。
在我們班,每一位學困生的習作草稿都得到過我的一對一口頭“面批”。他們的習作草稿問題多多,僅靠書面點評和語句批改,既不能有效地解決習作中存在的問題,又不能達到訓練他們的作文能力的目的。針對沒有標點的語段或是句子不通的習作,我會請他們大聲地朗讀,一遍、二遍、三遍……直到學生自己感覺到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我再適時地口頭指點(而不是執(zhí)筆修改),讓學生回頭重新書寫相應(yīng)的語段或語句,一次修改不成,兩次;兩次不成,三次,直到修改的語句通順為止。如此訓練幾次,學困生的作文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
(作者單位:南京市秦淮區(qū)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