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筱園
一提到語法教學,人們總會聯(lián)想到枯燥、繁瑣、應(yīng)試教育等字眼,因而當今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弱化或淡化語言知識,課堂上不敢教或不能教語法成為普遍現(xiàn)象。似乎教授語法就成了傳統(tǒng)教學法,就是應(yīng)試教育,就成了理念落后的體現(xiàn)。幾乎所有的教師在公開課上都避開了語法知識的講解。試看這一案例:
[案例一]在揚州市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效性主題研討會”上的一節(jié)課中
T:I didnt have lunch today.So I am hungry today and cold today.
T:Hungry,(教師一邊運用身體語言一邊舉起一張卡片上面寫有Have a/some...接著問)Do you have something to eat?
S1:Have a hamburger,please.
T:Do you have something to eat?
S2:Have a some hamburger.
S3:Oh,have a some candy,please.
T:OK,well done.
T:Anything else?
S4:Have a some cake,please.
T:Good,thank you.Im full now,But Ifeel a little thirsty now.
T:(教師仍運用身體語言)Thirsty,Imthirsty,Do you have something to drink?(教師舉起一張卡片上面寫有Heres a/some...教師指著一名同學桌上的一瓶橙汁)Heres some juice,Why dont I have somejuice?
S5:Herea some juice for you.
T:Yes,good,thank you.
案例分析: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注意到學生的4次語法錯誤(文中用下劃線標出),全部都錯在名詞的單復數(shù)和可數(shù)與不可數(shù)名詞的概念。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由于名詞“數(shù)”的概念是該年級的一個重點語言點,小學生較難理解,因而很容易出錯。而從教師教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之一是教師想回避語法教學,忽略了。與some這一重要的語言知識點的講解,在學生出錯后又未能抓住時機及時引導,造成這一類語法錯誤反復出現(xiàn)。原因之二則是教師的直觀的教具設(shè)計不當,教師所呈現(xiàn)的卡片中have a/some本意為have a與have some兩種結(jié)構(gòu),而學生誤解為a與some連用。如果分成兩行寫,區(qū)別會較明顯,學生就不會犯錯。教學手段運用不當,造成負效應(yīng)。這種教學策略的失誤,勢必影響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正確理解和運用交流的準確性。
此處所舉的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反映出目前在執(zhí)教小學高年級段英語的教師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透過這些問題,我認為在小學高年級段適量適當開展的英語語法教學是必要的。在學過一定階段英語后,如果還停留于粗淺的語言現(xiàn)象的學習,將不利于學生英語思維的形成。同時掌握一些語法規(guī)律將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教材中所提供給學生的話題畢竟是有限的,如果不了解語言的內(nèi)部規(guī)則,學生無法在內(nèi)化語言規(guī)則的基礎(chǔ)上進行實踐運用,那將影響學生準確運用該語言進行實際交流。學生在小學階段應(yīng)該學習一定的語法知識,為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筆者結(jié)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的內(nèi)容和執(zhí)教數(shù)年小學英語的實踐經(jīng)驗。精心設(shè)計了幾種小學英語課堂上常見的教學手段,在語法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傳統(tǒng)直觀教學用具將語法概念情境化
1圖片的巧妙運用
圖片具有形象生動、色彩鮮艷等特點,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小學英語課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學輔助用品,常被用于單詞的呈現(xiàn)和課文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及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只要稍稍作些改進,在語法教學中就可以發(fā)揮它的絕妙作用了。
[案例二]揚州市廣陵區(qū)小學英語教師TEFL培訓班成員的一節(jié)匯報課中(教學內(nèi)容:be動詞is的過去式was,)
教師先在黑板上貼了一張圖,整幅圖片都是用黑白線條勾勒的,時鐘指向3點,讓同學們看了數(shù)秒后,
T:Whats in the picture?
S1:There is a pen,a diary,a tape recorder.
S2:I can see a mobile,a camera,a roll of film.
S3:There is a vase,a light,a clock.
T:Where is the clock now?
S4:It is on the wall.
T:What time is it?
S5:Its three oclock.
T:Try to remember this picture.
教師在黑板的另一側(cè)又貼上一張圖片,場景一模一樣,但是彩色的。彩圖中時鐘的時間變成了3:15,一些物品不見了,還有一些物品擺放的位置變了。
T:Where is the clock?
S6:It is on the wall.
T:What time is it now?
S7:It is a quarter past three now.
T:I callt find my camera,Its not on my table Now,It was on my table a moment ago,It was there a moment ago,Where is my camera now?
T:(手指圖1)It was on the table,And my diary,it was 0n the bed,But now,(手指圖2)it is 0n the chair.Where is my pen?
先講現(xiàn)在時間的圖2,再在圖1中尋找同樣的物品,形成對比。突出過去時與現(xiàn)在時的區(qū)別和be動詞的變化。
S8:It is in the box.
T:It isnt on the floor But,(手指圖1)it was on the floor a moment ago,The book was on the floor,too,The roll of film was on the bed,What about the taperecorder?
S9:It was on the floor,too.
T:Where was the vase?
S10:It was on the table.
T:Very good
連續(xù)幾個對圖1內(nèi)容的提問,給學生強化了過去時態(tài)的概念。此時教師呈現(xiàn)一個對話,內(nèi)容如下:
—Where is my...?
—Its not on the desk now,It was there a momentago.
教師接著讓學生根據(jù)圖片內(nèi)容完成練習,并用自己想要的東西,兩兩操練對話。
這個案例中,教師借助兩幅內(nèi)容相同而色彩不同的圖片,將物品現(xiàn)在擺放位置與15分鐘前的位置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了現(xiàn)在時與過去時態(tài)的概念,并通過操練,積累了be動詞由is向was變化的經(jīng)驗。這種源自生活的真實情境使原本抽象的語法含義變得簡單明了,豐富的圖片內(nèi)容將語法概念情境化,讓大量枯燥的機械操練變成了自然有趣的實踐運用。
此外,教學過程中通過遮蓋、折疊等方式靈活使用圖片,有效地發(fā)揮圖片在語法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2卡片的設(shè)計運用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比不上成年人,太多的理論解釋反而會讓他們產(chǎn)生畏懼心理,甚至越聽越糊涂。在語法教和學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盡量建立詞與圖聯(lián)系,培養(yǎng)良好的記憶習慣。例如,為讓學生初步接觸和了解一般現(xiàn)在時態(tài)及動詞第三人稱單數(shù)的變形,筆者設(shè)計了一張活動式卡片。該卡片有兩片穿插而成。
卡片一(此教具的上面一張),將標號1和2部分向后折疊,使標號3部分正面朝學生,折疊后的卡片形成一個殼,再在3的正面適當位置挖去兩小塊方形,形成兩個小窗口,如圖所示:
卡片二(此教具的下面一張),插入卡片一背后,使用時只要拉動卡片二的中軸線,向后拉到適當?shù)奈恢眉纯伞?/p>
拉到位置a,卡片上就形成這樣的句子:I likesinging.
拉到位置b,卡片上就形成另一個句子:She likessinging.
拉到位置c,卡片上就形成第三個句子:He likesstaging.
這張卡片用于講述一般現(xiàn)在時態(tài)中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shù)形式的變化。由于它采用動態(tài)效果將人稱的變化與動詞語法變化形式巧妙結(jié)合,非常形象,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種抽拉式的卡片尤其適用于各種詞形的變換。此外,我們還可以隨機將卡片設(shè)計成轉(zhuǎn)盤式、折疊式、階梯式。我們可以將重難點詞匯和句子通過文字卡片形式及時呈現(xiàn)給學生,既節(jié)省了課堂板書的時間,又因其方便實用,又因直觀形象的特征,深得師生的喜愛。常用的卡片形式見下圖。
3音效等多媒體教具的創(chuàng)作使用
論及多媒體教具,人們往往想到課文磁帶、錄像等傳統(tǒng)教學資源和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因其制作耗時費力,在日常教學已成為英語教師的奢望:傳統(tǒng)教學資源也很有限,其中能適用于語法教學的似乎更是微乎其微。教師們常常認為音效等多媒體的運用價值不大,而筆者認為其實不然。
例如,教授現(xiàn)在進行時,筆者事先安排不同學生做不同的事,將其發(fā)出的聲音錄制下來,課堂上將其播放出來。例如:
—Hi,I am Nancy.I am singing,(同時播出南希唱歌聲)Can you hear me?—Im Zhang Ling.I am playing basketball.(傳出拍籃球的聲音)
也可以由教師自己做許多不同的事,將聲音錄制下來,讓學生來猜測教師正在干些什么。
前者利用音效創(chuàng)設(shè)了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的情境,又完成了大量的語言同期輸入,而后者利用學生對教師言行的關(guān)注心理,設(shè)置懸念,激發(fā)學生使用自己學過的句型來表達,實現(xiàn)語言輸出,是一種將語法與語用有機結(jié)合的教學形式。這類學用結(jié)合的訓練也滿足了學生加快學會英語的心理需求。
二、TPR教學使機械的語法教學過程活動化
TPR外語教學形式(Total Physical Response.直譯為“完全肢體反應(yīng)教學法”)深受小學生的歡迎。將其稍加變化后也可以用于語法教學。
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3 At a music lesson中,第一課時的重點是情態(tài)助動詞can的基本用法。筆者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TPR活動:首先讓全體學生看投影,呈現(xiàn)給學生一系列詞組:eat,drink,swim,dance,run,skate,fly,sing a song,play basketball,play the violin,fly a kite...教師先與一個學生交流:
T:I can eat,(做動作)What can you do,S1?
S1:I can drink.(做動作)
T:Good,you can drink,What can you do,S2?
S2:I can skate.(做動作)
經(jīng)過幾個簡短對話后,請剛才答對的同學站到前排,背對屏幕,面對全體同學;班級其余的所有學生站起來,一起看屏幕。同時投影字幕換成:I can————.
教師點擊橫線,橫線上出現(xiàn)一個詞run,示意所有同學做跑步動作。由站在前排的同學判斷:Youcan walk,You can run.判斷得最快的同學獲勝。同時由他挑選動作做得最像的同學代替他到前排參加競猜,他要用這樣的句子:A(學生的名字)can run,Comehere.
接下來,教師重復上一步程序,將I can后面的單詞逐個替換成學生所學過的動詞原形進行練習。全體同學看句子,做動作;前面競猜的同學用英語說。
在這個活動過程中,為了爭取上臺競猜的機會,站在下面的同學要立即看懂屏幕上的新句子(I canrun.),認真將動作做正確;而競猜的同學不僅要猜出下面同學在做的動作,立即用英語說出正確的句子(You can run),再用這樣的第三人稱的句子向大家介紹(He/She can run)。所有的同學參與積極性都很高,反應(yīng)靈活,課堂氣氛活躍,通過做和說將can的語義和用法理解得更透徹。
國外的許多研究資料證明,從學習風格來區(qū)分,學習者通常為視覺、聽覺、觸覺三種主要類型以及其中兩種或三種混合型。教師只有設(shè)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并將多種教學手段靈活運用,才能適應(yīng)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提高教學的實效。
總之,小學英語教師只要更新觀念,巧作安排,完全可以走出應(yīng)試教育的陰影,將枯燥晦澀的語法講活、練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現(xiàn)有的語言知識,為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作者單位:揚州市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