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課堂閱讀這片沃土,挖掘課文“空白”,進行小作文訓練,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具體做法如下:描述畫面,拓展想象空間。局部補寫,豐富文章內容。適時仿寫,掌握相關技巧。設計開頭結尾,發(fā)展求異思維。
【關鍵詞】課文“空白”;推想力;推理力
一、描述畫面,拓展想象空間。
很多詩詞都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有待于讀者去發(fā)現(xiàn)、填補,以驅譴讀者想象,激活讀者的思維,從而建立起與作品和作者溝通的橋梁。如學習《沁園春·長沙》一詞,我們不禁感受到一代偉人的豪邁氣概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詞的上闋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這一幅幅畫面生動活潑,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令人產生無限遐想,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積累,擴寫成一段景物描寫,與詞作可相互輝映,從而加深對作品的領會。詩詞言簡意豐,很多時候都便于讀者對作品的意義進行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例如學習第三冊的一、二單元時,正應當利用這個機會引導學生掌握詩詞鑒賞的方法,如通過描述畫面領略詩詞的意境,像學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等經(jīng)典詩句時,都可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或者口頭作文,或者文字表達。
二、局部補寫,豐富文章內容。
對課文進行局部補寫,在文中補出相應內容,如為議論文章增添合適論據(jù),為記敘文增加合理情節(jié)或細節(jié)描寫等,能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活躍課堂教學。在《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由于觸龍“說”法得當,太后的態(tài)度不斷發(fā)生轉變,本是“盛氣而揖之”,使人緊張,但后來“色稍解”,竟“笑曰”,氣氛漸趨緩和,以致于完
全接受了觸龍的意見,這一心理變換過程,很有意思,這時可要求學生揣摩太后的內心活動,進行心理描寫。
三、適時仿寫,掌握相關技巧。
課文中若有句式優(yōu)美、結構整齊、修辭恰當?shù)木渥踊蚨温?,指導學生仿寫,以掌握相關表達技巧。仿寫是從閱讀到獨立寫作的過渡,也能激發(fā)寫作興趣。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以動寫靜,美景連動,令人浮想聯(lián)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靈氣。讀到這種排比句時,不正是學生捕捉靈感、產生寫作沖動的時候嗎?
四、設計開頭結尾,發(fā)展求異思維。
當然,訓練途徑也是多樣化的,如為文章續(xù)寫結尾,設計不同的開頭等,都能發(fā)揚學生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莫泊桑在《項鏈》一文中設計了這樣的結尾,瑪?shù)贍柕聫姆饋硭脊?jié)夫人那里得知項鏈是假的,這時,她會怎么樣呢?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設想一下瑪?shù)贍柕碌谋憩F(xiàn)。有的學生設想“最后她吃驚地發(fā)現(xiàn),自己賠償?shù)哪菕祉楁溡彩羌俚摹?,與課文的結尾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生的想象力實際上是非常豐富的,有時又十分離奇,所以應不時的給他們創(chuàng)造時機,進行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的嘗試,使其能力不斷提高。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技巧?!笨傊?,有效利用課本,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靈活安排,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的依據(jù),學生可得到頻頻練筆的機會,同時又可以達到優(yōu)化思維的目的,有益于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因為它的小巧玲瓏,學生也愿意加工潤色,這樣又有助于養(yǎng)成推敲的習慣。讓這些智慧之光更好的照亮學生,使他們的潛力得到更好的開發(fā)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更多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