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學科教學與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關系,在心理學的基礎上,語文教師應通過語文課堂重塑學生的人格。
【關鍵詞】人格;語文教學;健康人格
唐代大詩人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钡珜嶋H上,教師在教學中,除了授與學生科學知識外,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任務,就是通過多種渠道,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呢?
一、人格形成與學科教學的關系
過去,我們有一種片面的認識,認為青少年人格的形成主要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德育學科有關,與其他學科無關,至少關系不大。正是在這種片面觀點的影響下,除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在對青少年人格形成中沒有起到應起的作用,失去了很多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機會和時間。
事實上,人格形成本身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教學中對人格形成影響最大、最直接的是思想品德教育課、心理健康教育課。除此之外,就應首推語文課了,因為這門課既是主課,又是基礎課,占的時間最長,學的內容最多,而且它本身就有很多人文因素。在語文教學內容里,有歌頌祖國、熱愛黨、熱愛人民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跡,有抒情詩、散文詩,有是與非、對與錯、美與丑、善與惡的判斷標準,有做人的準則。教師通過語文教學,可以直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使審美人格得到充分發(fā)展;還可以直接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榮譽感、進取性、自覺性、自制性、獨立性、知識性等品質。
二、語文學科教學中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自覺地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呢?
一是教師自覺學習教學心理學的理論,并自覺地把這一理論運用到中小學學科教學的實踐中,在學科教學實踐中形成培養(yǎng)健康人格的自覺意識。
二是教師在自覺意識的指導下,利用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也就是說,語文教師自覺地把課文中有利于培養(yǎng)健康人格的內容利用起來,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學科教學之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
三是語文教師還應該自覺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塑造能力。
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使之成為學生用以仿效和認識的榜樣;其次,教會學生了解自己、學會分析自己的方法,如對照自己與課文中、與教師講解中真善美標準的差距,進行自我剖析和總結;第三,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中的信息,對學生進行教育。如幫助學生擬定自我教育計劃,開展“我和英模相比,應該做些什么”等主題活動;第四,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認識的水平,培養(yǎng)正確的自我態(tài)度和自我激勵能力,發(fā)展自我控制機制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
四是正確處理學科知識教育與人格培養(yǎng)的關系。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時,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把學科知識教學與人格培養(yǎng)對立起來,二是把二者等同起來。無論是把二者等同起來還是對立起來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態(tài)度是擺正學科知識與健康人格培養(yǎng)的關系,把健康人格的形成溶于學科知識、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之中,分清主次,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