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感又是閱讀的基本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將會對閱讀教學起著如虎添翼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語感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文學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文敏銳的感覺?!眳问缦嫦壬舱f:“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新大綱中也提出了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任務。可見,語感培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也已有不少人對什么是語感,如何培養(yǎng)語感提出了不少的看法?!罢Z感”已被提上議事日程,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熱門話題。
所謂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朱光潛語)。即是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積聚而成的語言感覺。它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而存在。它是在大量的個體語言經(jīng)驗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是讀者與讀物之間精神交流和情感呼喚的結晶?!耙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薄岸嘧x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確實,敏銳的語感既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加強語文課的語感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感能力,從而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這樣,語文教學才會有出路。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薄罢Z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人的語言能力,而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感的強弱。”因此要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首先要培養(yǎng)語感。培養(yǎng)學生語感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它既是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語文教學的歸宿點。培養(yǎng)好的語感,是提高學生說寫能力的根本和前提,也是衡量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標尺。
語感培養(yǎng)十分重要,可是語感看不見摸不著,如何培養(yǎng)?語感是語言直覺,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加強語言積累,加強感悟,加強體驗,惟有對文學、文化作品進行審美的體驗和感悟,才能深入到達作者潛意識的層面,理解作品。因此,培養(yǎng)語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安涣私庖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檢字典和詞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jīng)驗。對于語文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笨梢姡Z感是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在積累語言文學材料和語言文字經(jīng)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建議學生多看、多記、多寫。因為這是積累豐富語言材料的最佳途徑。多看,既觀察生活,又精讀書本?,F(xiàn)在的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與社會生活接觸較少,除了課本之外,能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的人實在太少。缺少了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和領悟的機會,語感能力也就無從提高。多記,就是多積累語言文字的精粹。而學生該記而沒記的實在太多,如中外名著的精彩描寫、文化、文學常識、成語、典故等,少得令人心寒。語文課本中要求背誦的篇目就不多,但在語文教學中也常常被忽視。對于那些豐富的語言材料,連最起碼的記憶都談不上,怎么可能有感受呢?所以,我經(jīng)常強調(diào),一定要注重積累材料,這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最基礎的一步。另外,我還督促學生寫日記、周記,尤其要寫心得體會。寫的時候,要以正確的語感為前提,講究文氣,便于聽讀,要“站在育人的地位,把自己的語言念一念,聽一聽,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順耳”就得修改,“多念多改,作文進步才快”。這樣,寫的文章上口入耳,語言規(guī)則和表達習慣就會變成“熟套”,敏銳的語感就會逐步形成。2003年高考,江蘇考生蔣昕捷以一篇文采飛揚、嫻熟流暢的古白話《赤兔之死》獲得作文滿分,并轟動全國。其實,蔣昕捷的訣竅就是從高一開始,每次都運用半文半白的古白話來訓練作文,培養(yǎng)了極高的語言敏感,達到了駕輕就熟、運用自如的語感水準,才寫出了情韻辭采俱佳的美文。
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握誦讀的主動權。
課堂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誦讀,訓練感知作品的能力。教師不能代替學生閱讀,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先入為主地塞給學生,教師應處于主導的地位,去引導、點撥、釋疑。有時隱藏在語言深層的情感韻味,附著在詞語之上的色彩,未必能“講解”清楚。優(yōu)秀的篇章,只有熟讀成誦,爛熟于心,其詞語、句子、思想、美感才會被吸收并化為個人的語言修養(yǎng)。例如,李樂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樓閣》,它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是統(tǒng)一的,而誦讀則是鑒賞這兩種美的重要手段,非多讀不可。我讓學生反復誦讀“每個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了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小屋迷失于霧失樓臺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這一段,使學生的頭腦中出現(xiàn)這座“空中樓閣”的景象。要抓住“照亮”“照淡”“山也虛無,樹也縹緲”“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這些語句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融進迷離朦朧的意境。作為教師的講解應點到為止,講得過多會干擾學生的心緒,反而不利于鑒賞,而誦讀不僅可以熟悉課文,還能增強語言審美能力。
第三要讓學生掌握各種閱讀方法,獲得培養(yǎng)語感的鑰匙。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边@實在道出了“讀書”的真諦。因為“讀”的本身就是一種琢磨和體驗的過程。所以,一定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方法。
“讀”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將書面語言轉(zhuǎn)化為內(nèi)部語言或口頭語言的方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重視默讀訓練,提高默讀效率,形成“內(nèi)在語感”。由于默讀具有跳躍性、重復性和思考性的特點,其速度較快,攝取量大,容易訓練思維,對語感的形成十分有用。教師應注意結合文學作品的教學要求,文體特點和學生實際,進行各種形式的默讀訓練,并注意“讀”與“思”結合,從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加強默讀訓練的力度。
(二)通過聽讀、朗讀、背誦等有聲語言的訓練,形成“外在語感”。書面語言的有聲化能調(diào)動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感,加深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強化對語言的感受能力。文學作品本身即使再優(yōu)美、再動人、再有感染力,如果不經(jīng)過再創(chuàng)造勞動,把作品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那么作品對學生來說也只能是一個“靜態(tài)的作品”。因此,學生需要把文學這種視覺形態(tài)轉(zhuǎn)化為聲音這種聽覺形態(tài),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作品的認識,更需要有將其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這種聽覺形式的構思和表達。傳統(tǒng)的吟誦法雖有死記硬背,以“多”求勝的不科學的一面,但也包含著重視語言實踐以加強語感的寶貴經(jīng)驗,以誦讀入手,整體釋字、句讀、訓詁,通過感性的直覺的讀,逐步積淀語感,這種方法與作家寫作一樣注重直覺、靈感,以致結晶出理性的樂章是高度一致的。所以,要注意對傳統(tǒng)讀法的繼承和改造。
(三)要通過“讀和寫”“課內(nèi)和課外”雙結合,形成“實踐語感”?!拔铡笔菫榱恕俺砷L”,學生語感的形成,還應讓他有得以檢驗提高的場地和途徑。這就要讓他們養(yǎng)成讀寫結合,勤動筆墨的良好習慣,還要培養(yǎng)他們課內(nèi)讀書與課外讀書結合起來,讓他們課上學讀書,課外愛讀書、會讀書,語感的得以延伸和實踐。
第四,教師要有敏銳的語言感受力。
語文學科有它獨特的語言風貌,它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情感色彩。教師自身優(yōu)美的語言能力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情景。“久入芝蘭之室不聞其香”,一個學生如果能長期處在一個聲情并茂、繪聲繪色的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學習,必能將學生帶入到那種妙不可言的體驗中,使學生愉悅地感覺、美好地聯(lián)想,從而獲得知識的修養(yǎng)、性靈的陶冶、思想的升華……為學生提供培養(yǎng)語感的良好氛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苯處熞囵B(yǎng)學生的語感,教師自身必須要具有敏銳的語言感受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傳道、授業(yè)、解惑”。新時期的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學無止境,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更是教師自身更新知識、提高教學水平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