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聯(lián)歷史悠久、內容廣泛、技巧多樣、形制短小、語言精練,把它引進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教學中,利于學生把握情節(jié)、品味精神、把握觀點態(tài)度、提高語文素養(yǎng)。同時,可幫助識記理解課文,提升引用化用能力,把握各種修辭手法。做到提高語文素養(yǎng)與應試能力雙贏。
【關鍵詞】對聯(lián);高中語文教學;語文;素養(yǎng)
把對聯(lián)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的依據是什么呢?
首先是對聯(lián)內容包羅萬象,而高中語文課文也豐富多彩。利用對聯(lián),可宣示課文哲理,“茍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一聯(lián)便與《勸學》相參互補。可評價作家,如講韓愈《師說》,我們和學生對了一聯(lián)“一說轉乾坤,道濟天下之困;五原昭日月,文起八代之衰”。可概述人生,如講到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我們和學生對了一聯(lián)“揮師決淮海,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帥眾圖革新,千秋功罪只留后裔評”??烧衙髅诵闹?,如講余秋雨《都江堰》,我們也和學生對了一聯(lián),“深淘灘,低作堰,誓令孽龍聽太守;彎截角,正抽心,笑驅岷水富西川”。可寄寓褒貶,如講岳飛《滿江紅》可引“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墒惆l(fā)感慨,如講杜甫,可引“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蟠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擅枥L風光,如講姜夔《揚州慢》提到二十四橋,可引“勝地據淮南,看云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處,有風吹到月三更”。這樣一來,我們的教學內容可變換樣式——用對聯(lián)來表述,既可增加課堂文化內涵,又可陶冶學生情操。這是高中語文教學中引進對聯(lián)的重要依據。
二是對聯(lián)藝術技巧涵蓋甚廣,與詩詞相通。長期的對聯(lián)訓練有助于打通古詩詞和對聯(lián)的關節(jié),渡過鑒賞古詩詞這一難關。如講到詩詞的襯托手法,舉南陽武侯祠聯(lián)“孫曹固一世雄也!何以吳宮魏殿,轉眼丘墟,怎若此茅屋半間,遙與磻溪而千古;將相豈先生志乎!詎知羽扇綸巾,終身軍旅,剩這些松濤滿徑,如聞梁父之長吟”。這幅對聯(lián)用孫權曹操反襯諸葛亮,又用磻溪(指渭濱)來陪襯諸葛亮,從兩個方面突出了諸葛亮長留千古的影響。同時,“磻溪”“梁父吟”是用典;“松濤滿徑”是借景抒情;“如聞梁父之長吟”是聯(lián)想。短短六十二個字,卻有多種表現(xiàn)技巧相融共生,其魅力可與杜甫《蜀相》和陸游《書憤》媲美。其它如夸張,比喻,借代,比擬,對比,互文,雙關,連珠,裂錦,層進,想象,虛實結合,借事明理等等,無不是對聯(lián)和詩詞中常見常用的藝術技巧。二者表現(xiàn)藝術相輔相成,相映生輝,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詩詞藝術技巧的把握更牢靠,鑒賞能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是對聯(lián)形制短小,語言高度精煉。形制短小,學習起來費時較少,可穿插于教學中任何環(huán)節(jié)。語言高度精煉,遣詞煉字表情達意的精準度要求極高,長期訓練,可解決當下學生語言表現(xiàn)力貧弱這一痼疾。而整篇作文的訓練方式往往不能收此效果。
四是對聯(lián)是近年高考的考查點。2004年的幾套高考題都考查了對聯(lián),這是應試與素質銜接的一個有益舉措。再如2007年的全國高考語文試題第20題:
請以“夢想與現(xiàn)實”為內容,仿照下面示例寫兩個句子。要求每個句子都采用比喻修辭手法,兩個句子之間構成對偶。
示例:太陽熱烈奔放,帶著萬丈光芒,給生靈以活力
月亮溫馨寬容,帶著無際清輝,給萬物以安寧
這實際上是一聯(lián)寬對,平時學生訓練有素,要做好這6分題是不難的。高考這一舉措解決了教考脫節(jié)的弊端,使教師不用擔心教不對考,讓學生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得到增強。充分利用這一點,就可應試與素質雙贏。再加之對聯(lián)的變相考查也較多,如擬口號,發(fā)短信,擬標題。引進對聯(lián),可謂一舉數(shù)得,獲益良多。
一、把對聯(lián)引進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教學中,可訓練學生熟悉情節(jié),把握事件脈絡,品味科學精神,抓準觀點態(tài)度,從而使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和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如在執(zhí)教《祝?!芬晃臅r,我們借鑒章回體小說的回目形式和對聯(lián)樣式,按小說的情節(jié),擬定如下上聯(lián),然后叫學生邊讀小說邊對出下聯(lián):
一 魯鎮(zhèn)人喜辭舊歲 (祥林嫂慘死年關)
二 祥林嫂逃家進魯鎮(zhèn) (衛(wèi)婆子合伙賣女傭)
三 祥林母賣媳娶媳 (苦命人抗婚再婚)
四 夫亡子死祥林嫂重回魯鎮(zhèn) (神苦心悲苦命人三講阿毛)
五 欺同命,柳媽戲弄祥林嫂 (逐異端,四嬸語殺苦命人)
六 爆竹聲聲眾神醉 (雪花瑟瑟孤魂消)
學生們興趣盎然,或凝神獨思,或相互切磋,極富創(chuàng)造性地對出了下聯(lián),我們分別叫一個學生到黑板上對出一聯(lián),然后大家一起評價修訂,最后得出了上面括號內的下聯(lián)。這樣,閱讀寫作,皆得訓練。
這不僅解決了上述困難,還訓練了學生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一改講作者科學精神時就空洞乏味沒著沒落的局面。
二、把對聯(lián)引進背誦的詩文中可收到多重功效。
第一,它解決了默寫問題。我們設計對聯(lián)就充分考慮到學生容易寫錯的字詞句,并把它突出出來,加深學生對這些字詞句的正確書寫印象,以致不再出錯。如《將進酒》一詩中最后兩句:“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边@兩句中的“銷”字學生最容易寫錯。我們設計出上聯(lián):
悲而能壯,乃天才鑄就
要求學生用最后兩句來對,學生能夠對出下聯(lián):
愁豈可銷,惟寂寞使然
上聯(lián)中的“壯”字,仄聲,形容詞,下聯(lián)對應的字應是平聲,形容詞或動詞,而學生把最后兩句中的形容詞“美”,動詞“呼,將,換,銷”一找出,再看平仄和內容,就只能留下“銷”字。在這個思考選擇過程中,這個“銷”字至低被強化了五六次。認一個生人很難,但他在你面前連續(xù)晃動五六次,你肯定認識他。同理,這個“銷”字不也能正確地書寫嗎?這不就解決了默寫的難題了嗎?
第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詩歌鑒賞能力和文言理解力得到鞏固提高。學生要對對聯(lián),就得深入理解課文,尤其是關鍵字的賞析,藝術技巧的把握,通過運用得以強化。因為對聯(lián)中設置有關鍵字詞和藝術技巧的運用。如《兵車行》的對聯(lián)“關西士卒頻征戰(zhàn);山東縣官急索租”?!邦l”“急”二字構成對比,把朝廷大肆征戰(zhàn)和人民賦稅繁重的雙重苦難鮮明地突出出來。學生在對對聯(lián)的過程中,就理解了關鍵字的作用和“對比”這一藝術手法的妙處。
第三,訓練了引用化用和概括能力。對聯(lián)語言的精煉性要求有較高的引用能力,尤其是化用和概括能力。學生作文時有引用,但化用和概括能力就顯得薄弱,對聯(lián)訓練,使學生在利用課文語言材料作文時可做到不著痕跡,自然恰切。如教《屈原列傳》后,我們叫學生創(chuàng)作一副贊頌屈原的對聯(lián),有位學生寫的是:
心系黎民,萬丈愁情溢湘水
志存君國,一腔熱血拋楚天
這個學生如把這副對聯(lián)用在作文中,就遠比引用原文文段好多了,而且老師也會驚嘆其才華,作文高分就極有可能因此得到。這不源于課文又高于課文嗎?
第四,對偶及其他相關修辭也得到了訓練?,F(xiàn)在高考中考對偶的題不少;也有考擬口號,標語、短信、賀詞等等,這些考題如運用對偶或排比,則更有文采,更易得滿分。而平時利用課文設計對聯(lián)則既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進而熟能生巧,寫作順手拈來,考試從容對答。2006年的迎考修辭訓練,我們就只訓練了對聯(lián),而其他相關的語言訓練涵概其中,高考效果卻可與許多名校媲美,可不同的是,耗時肯定要少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