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類活用是古代漢語學(xué)習(xí)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diǎn),循序漸進(jìn),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關(guān)鍵詞】古漢語;詞類活用;例話
一、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古漢語語法特點(diǎn)之一。一般句子,主語是動作的施動者,賓語是動作的對象,其中表示動作的詞是一般動詞。如果句子的主語不是施動者,而是主語使賓語發(fā)出某種動作,這就是使動用法,這種動詞叫“使動詞”。
1.動詞的使動用法:在古漢語中,如果一個動詞表示使賓語產(chǎn)生某種動作、行為,理解為“使它……”、“讓它……”之類的意思,就是使動用法。例如:
A.項(xiàng)伯殺人,臣活之。(“活之”,使他活)(《鴻門宴》)
B.李牧連卻之。(“卻之”,使之退卻)(《六國論》)
C.外連橫而斗諸侯。(“斗諸侯”,不是同諸侯斗,而是使諸侯之間互相爭斗)(《過秦論》)
D.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xiàng)王。(“從百余騎”,不是隨從百余騎,而是讓百余騎隨從自己)(《鴻門宴》)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作使動詞時,表示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某一種性質(zhì)狀態(tài)。例如:
A.蓋失強(qiáng)援,不能獨(dú)完。(“完”,使……保全)(《六國論》)
B.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固”,使……穩(wěn)固)(《諫太宗十思疏》)
C.強(qiáng)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意為加強(qiáng)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又節(jié)約開支,那么天也不能使人貧窮)(《荀子·天論》)
D.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綠”,使……變成綠色)(王安石《泊船瓜州》)
3.名詞的使動用法:在古漢語中,名詞用如一般動詞的較多,用作使動詞的較少。名詞活用為使動詞,表示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使……受到禮遇)(《六國論》)
B.楚人一炬,可憐焦土?。ā敖雇痢?,使……變成焦土)(《阿房宮賦》)
C.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將括”,使趙括做大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D.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使……為王)(《鴻門宴》)
二、意動用法
名詞、形容詞活用作有“認(rèn)為”、“以為”意義的動詞,表示“(主語)認(rèn)為(賓語)怎樣”或“(主語)把(賓語)當(dāng)作什么”,即為意動用法。
1.名詞的意動用法,表示把賓語當(dāng)作某種人或事物。例如:
A.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把……當(dāng)作老師”)(《師說》)
B.侶魚蝦而友麋鹿。(“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赤壁賦》)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表示認(rèn)為賓語具有某種性質(zhì)、狀態(tài)。例如
A.漁人甚異之。(“異”,“認(rèn)為……奇怪”)(《桃花源記》)
B.吾妻之美我者。(“美”,以……為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名詞的活用
1.名詞的使動用法(見前“使動用法”3)
2.名詞的意動用法(見前“意動用法”1)
3.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怎樣才能判斷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必須從整個句子的意思來考察,同時根據(jù)它與前后詞的組合(句法結(jié)構(gòu))來辨析。主要方面有:
其一,副詞后面的名詞用作動詞,如“范增數(shù)目項(xiàng)王”,“目”用在副詞“數(shù)”(shuò)后,表示“使眼色示意”。(《鴻門宴》)
其二,名詞用在能愿動詞之后,而又找不到另外的動詞時,這個名詞就活用為動詞。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薄八保迷谀茉竸釉~“能”后,作“游水”理解。(《勸學(xué)》)
其三,名詞用在賓語、補(bǔ)語之前,而別無動詞時,這個名詞就活用作動詞。如“沛公軍霸上?!薄败姟弊鳌榜v軍”理解。(《鴻門宴》)
其四,連詞“而”后面的方位名詞,用作動詞。如“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前”作“走上前”理解。(《五人墓碑記》)
四、名詞作狀語
(一)普通名詞作狀語
其一,用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狀態(tài)。例如:
①項(xiàng)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張著翅膀那樣)(《鴻門宴》)
②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像云那樣,像響聲那樣,像影子那樣)(《過秦論》)
其二,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例:
①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招待兄長的態(tài)度)(《鴻門宴》)
②田單乃起,引還,東鄉(xiāng)坐,師事之。(招待老師的態(tài)度)(《田單列傳·史記》)
③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招待客人的態(tài)度).(《孫子列傳》)
其三,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憑借和方式。例:
①叩石墾壤,箕畚運(yùn)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愚公移山》)
②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海。(“舟”,通過搭船,乘舟)(《石鐘山記》)
③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目”,親眼;“耳”,親耳)(《石鐘山記》)
其四,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例如: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廷”,在朝廷上)(《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劉備、周瑜水陸并進(jìn)。(“水陸”,從水路和陸路)(《赤壁之戰(zhàn)》)
③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內(nèi)”,在國內(nèi))(《過秦論》
(二)時間名詞“日”“月”“歲”作狀語
1.表示每一。例:
①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歲”,每年;“月”,每月)(《庖丁解牛》)
②日食飲得無衰乎?(“日”,每天)(《觸龍說趙太后》)
2.表示漸進(jìn)。例:
①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日削月割”,“一天天地削弱,一月月地割據(jù)”)(《六國論》)
②則劉病日篤。(“日”,作“一天天地”理解)(《陳情表》)
(三)方位名詞作狀語
方位詞是名詞的附類。單純的方位詞“東”“西”“南”“北”等在行為動詞前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把這些方位詞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常常需加介詞“往”“向”等來理解。例如:
①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西”“東”“北”,往南,往西,往東,往北)(《過秦論》)
②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西”,向西;“東”,向東)(《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