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商隱的《賈生》一詩想當(dāng)然的論史態(tài)度,不值得效仿,也提示我們鑒賞古典詩詞一定要對歷史背景有較深的理解。
【關(guān)鍵詞】李商隱;賈誼;漢文帝;王勃
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一首七絕,寫的是漢文帝召回被貶往長沙的賈誼,與之宣室夜對一事。
詩的第一句從正面著筆,寫文帝求賢而至“訪逐臣”,仿佛熱烈頌揚文帝的求賢若渴和虛懷若谷;次句的“才調(diào)”,兼指才能與風(fēng)調(diào),與后面的“更無倫”相合,寫出了賈生少年才俊,風(fēng)采照人的精神面貌。第三句,承上啟下,細(xì)致、形象地描繪出了文帝那種虛心垂詢,求賢若渴的情態(tài)。但這一切在詩人看來無非“虛”也,“虛”既“徒然,白白地”之意,更兼“可憐”二字,可謂詩眼,“可憐”即“可惜”之意。這一幕歷史上少見的圣主求賢,風(fēng)云際會的圖景,為什么在詩人李商隱看來是“虛”而“可憐”呢?讀最后一句我們才知道:乃是因為文帝“不問蒼生問鬼神”也。
至此,這首詩在藝術(shù)上的成功之處就顯示出來了,這就是所謂欲抑先揚。詩人李商隱通過正反、抑揚、隱顯、承轉(zhuǎn)等藝術(shù)處理,把自己的用意曲折地表現(xiàn)出來:諷刺了文帝的所謂求賢,同時對賈生寄予了無比的同情。
不過,李商隱在本詩中更多的是自憐,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家胸中的塊壘。一般地說,一個人一旦倒霉了,便對他所以為也倒霉的人就寄予更多的同情,所謂“同病相憐”也。
李商隱少有才名,更兼有大志,自謂“欲回天地”。但偏偏命途多蹇,陷于牛李二黨之爭中屢遭排擠和打擊,最后潦倒至死。因此,不得意的李商隱,對他所認(rèn)為的也是不得意的賈生,就寄予了如此的同情。
其實不然,李商隱錯了。自古以來的讀書人中能像賈生那樣得意的又有幾個呢?即使賈生不算大得意,但在當(dāng)時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里,賈生決不能算潦倒。文帝對他很了解,很尊重,他對文帝可以隨便上疏言事,稱性而談,毫無顧忌和保留。彼此幾乎可以說是君臣而朋友的關(guān)系,但賈生似乎是有點“貪得無厭”,他向文帝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的政治、經(jīng)濟(jì)主張,如關(guān)東諸侯王的問題,匈奴的問題,富商大賈的生活驕奢和侵削貧民的問題,還有定名、興禮樂的問題,他要求文帝把這些統(tǒng)統(tǒng)交給他,讓他里里外外來包辦。其實他不了解文帝,生長于憂患中的文帝,境界比他高得多了,腦子比他清醒得多了。他的這些急功近利的建議,文帝當(dāng)然不允,但文帝并未讓他下不了臺,只是向他表示自己“無德”,不能大規(guī)模地有所作為,對賈生的一片熱腸雄心,還了他個“謙讓未遑”。
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對賈生并不寬容,“……盡害之,乃短賈生曰:‘……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保ā妒酚洝でZ誼列傳》)文帝出于對賈生的愛護(hù),又因他的思想太激進(jìn),不可能大用,只得把他貶往長沙了。故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句“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確實,不能因?qū)Z誼之貶,就否定文帝之“圣”。
還有,賈誼多次向文帝提到削藩的問題,但文帝都沒有聽從,原因是文帝對此事早就心中有數(shù),其次也是出于對賈誼的愛護(hù),不讓他參與皇家的家務(wù)事,避免招來不必要的傷害。后來的晁錯不是因此而白白地丟了性命嗎?
因此,在我看來,賈誼的沒有得到大用,對他而言,未嘗不是好事,正是“塞翁失馬,焉知非?!?。也許文帝重用他后,賈誼的結(jié)局更悲慘。至于他后來自傷,憂郁至死,那完全是他個人的原因,胸懷太不寬廣了。常言道“宰相肚里可撐船”,可見賈誼非相才也。
再回到李商隱的《賈生》,這首詩在藝術(shù)上當(dāng)是無可挑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