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古代詩文經常使用“用典”這一修辭。古人用典一般有三個特點:(1)用古事,(2)用古語,(3)借古說今。熟悉古人的用典特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學好古詩文,并從容應對高考中的有關題型。
【關鍵詞】用典;修辭;舉例
用典,又稱“使事”、“用事”,即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征引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經史子集、民謠俗語中的語句。它是我國古代詩文創(chuàng)作中經常使用的藝術表現(xiàn)手段之一,是借古事古語說今意的一種表達方式。
古人用典有三個特點:
一是用古事。如“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王勃《滕王閣序》)。上句用的是《漢書·司馬相如傳》中楊得意推薦司馬相如的事,下句用的是《列子·湯問》中鐘子期說俞伯牙的琴聲如高山流水,被俞伯牙引為知己的事。
二是用古語。如“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實存也”(《文心雕龍·情采》),就是引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語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是借古說今。無論用古語也好,用古事也好,目的都是為作者的表情達意服務的。像上例中,王勃用司馬相如被楊得意推薦而展露才華的事,抒發(fā)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情;用鐘子期能欣賞俞伯牙的琴聲而被俞伯牙引為知己的事,表明自己能被太守看重,決定當眾作詩作序的決心。
古人為何喜歡用典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受文體的制約。比如詩歌是古代文學中最受推崇、最為流行的一種文學體裁。但詩歌體制凝練,要受格律、字數的嚴格限制,詩人要想在有限的語句中表情達意,往往需要引用典故。因為,精當的用典,常能“以少勝多”,用少許詞語,就能包容頗為豐富的內容;讀者也會通過所引之事、所采之言展開豐富的想象。再如六朝至唐代盛行的駢文,要求對仗嚴格,詞藻華美,更需要大量的用典。
其次,顯示作者的博學多才。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事類》中所言:“夫經典沉深,載籍浩瀚,實群言之奧區(qū),而才思之神皋也。揚、班以下,莫不取資,任力耕耨,縱意漁獵,操刀能割,必列膏腴。是以將贍才力,務在博見?!钡涔视玫亩?,證明看的書多,即“博學”;而隨手能用,則顯示出有才學,即“多才”。所以,用典故成為古代讀書人的一種風氣。
再者,受特定文學時尚影響。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他寫詩作文特喜歡用故典,黃鑒《楊文公苑》說:“李商隱為文,多檢閱書冊,左右鱗次,號‘獺祭魚’?!彼脑娫谒纬跆貏e受推崇,并且形成了一個講究“組織華麗,用事精確,對偶森嚴”(徐渤《筆精》)的“西昆體”詩派,影響了當時許多文人的詩文創(chuàng)作。再如在北宋影響巨大的江西詩派,以黃庭堅為首,大力提倡作詩“無一字無來處”,搜獵奇書,堆砌典故,都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文風。
既然學習古代詩文,就少不了要面對文言文中的用典,那么,該如何看待文言文中的典故呢?
典故本身就是古代文化知識的濃縮形式,我們不應忽視。每一個典故,都是用最精練的詞語,概括特指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或古代典籍中的語句,概括特指的歷史文化知識。如果我們能不斷了解、掌握并積累典故,就會打下良好的古文基礎,對進一步學習古代詩文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