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學生生活,這是“根”。 我們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地應用,在用中學,在學中用,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學習;運用;能力;素養(yǎng)
新課程語文教材、語文教學的一大亮點就是每個單元精心設計學習活動。它既是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又是語文知識的綜合,更是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的綜合。通過積極參與語文活動,引領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和寫作能力。
在學習《唐詩宋詞》(選讀)時,每學完一個單元,我就充分利用學習活動中的“吟誦涵泳”,仿照時下流行的選秀節(jié)目方式,組織學生搞詩詞背誦PK大賽。主持人通過毛遂自薦的方式產(chǎn)生,然后由他(她)組織策劃整個比賽程序。全班同學共分成四個大組,每個組自己命名,有叫十二宮的,有叫齊飛的,個性十足。然后給組內每個同學編上序號。整個比賽分三輪進行,共參加兩個項目的較量,一個是背誦,另一個是默寫。兩項綜合作為選手的得分。前兩輪勝出的兩個組進行最后的冠軍PK賽。第一輪,每組推薦最優(yōu)秀的選手參加指定篇目的背誦和默寫;第二輪隨機抽號,抽到的選手參加另一篇課文的背誦和默寫;第三輪,勝出的前兩個組通過抽號來決定比賽的選手和篇目,進行最后的角逐。為了公平、公正,參加每輪比賽的選手不能重復。評委由語文老師、班主任和每組推薦的一個同學共同組成,嚴格執(zhí)行評分標準。滿分10分:1.準確6分,含音準1分、字準1分、句準2分、書寫準確2分;2.流暢3分,含熟練2分、語速適中1分;3.有感情1分。選手得分去掉一個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
通過此項活動,既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為高考名句默寫和積淀作文素材打下堅實的基礎,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個人責任感,更主要的是全程的自主設計和參與,大大激發(fā)了學生語文實踐的熱情和潛能,真正領悟到語文知識與語文實踐的關系。
我們常說,生活處處有語文。人的實踐具有社會性。讓語文實踐起來,讓學生真正學好語文,用好語言文字,就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教材上。要讓學生明白,時時刻刻都可以學語文,時時刻刻都在用語文。為此,我給學生布置了這么幾個任務:
第一,每天記錄同學一塊閑聊時覺得有意思的一句話,評選最有哲理的話、最優(yōu)美的話、最感人的話、最形象的話。
第二,每周堅持向爸爸媽媽為自己的一周作一個口頭小結。這個作業(yè)需要家長配合,而家長們對此也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學生剛開始覺得這個作業(yè)有點像匯報工作,積極性并不高,并且向爸爸媽媽述說,很多真話都不敢說。但是,時間一長,這個作業(yè)的優(yōu)點就體現(xiàn)出來了。在每周的總結中,父母更了解了孩子的一些實際情況,并針對這些情況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比如,一個女同學在總結中提到她生日的時候有一個同學雖然沒有給她買貴重的禮物但卻給了她一個擁抱,讓她覺得很溫暖,她的媽媽立刻也擁抱了她一下。事后,這位家長說,以前只覺得孩子喜歡用錢買來的禮物,從來沒想過,其實自己的女兒原來想要的也很簡單。這個作業(yè)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且所謂的匯報也越來越輕松,學生跟父母之間的關系在無意識中也逐漸輕松起來、融洽起來。
第三,每周就一個固定事件展開討論。這個事件一定要是國內外大家都比較關注的。確定的時候,每人一張紙條,寫上自己認為的一周之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個事件,寫的最多的那件就是要討論的事件。討論之后,每人就此事件寫一篇200字的小短文,優(yōu)秀的張貼展覽。這個作業(yè),一方面吸引了學生關注熱點,時刻保持跟社會同步;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敏銳起來,對任何事情都有了更獨立的想法和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