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程是學校實施德育的根本#65377;傳統(tǒng)課程觀把課程看作是靜態(tài)的,具有預設性,把教學活動視為受教育者之外的東西,為教育者所控制,道德價值及規(guī)范體系通過教師的傳授,使學生掌握并形成一定的品德#65377;現代課程觀與其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把課程視為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課程的本質不應該由教育者控制,而應該從兒童的興趣#65380;需要和個性發(fā)展方面出發(fā),重視受教育者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重視受教育者與教育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使學校德育生活化#65377;
一#65380; 中小學德育課程的設置與教學
中小學德育課程的設置與教學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直接的德育課程與教學,也叫“顯性德育”#65377;指學校開設單獨的道德教育課程,并列入學校的教學計劃,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系統(tǒng)的人類道德知識,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65380;道德判斷#65380;道德評價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和行為的教育#65377;早在古希臘,蘇格拉底曾指出:“美德即知識”#65380;“美德由教育而來”#65377;這一理論在近代得到理性主義者康德#65380;黑格爾等人的推崇,于是,自近代以來的中小學德育課程與教學在模仿數學#65380;語文等學科教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65377;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中小學德育都是通過課程設置與教學的方式,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65377;二是間接的德育課程與教學,又稱為“隱性德育”#65377;是指在學校政策#65380;課程計劃上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然而,它卻是學生在學校及班級環(huán)境里有意或無意中經由團體活動和社會關系習得的,“顯性德育”所未包含的,或者是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認識#65380;規(guī)范#65380;價值和態(tài)度#65377;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于學校的各科教學與各種活動之中#65377;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十分重視學科知識的教學與德育的相互聯系,他斷言不存在任何“無教學的教育”和“無教育的教學#65377;”主張通過其他學科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65377;我國中小學德育一直采用的是德育學科課程為主,并與其他學科教育相結合的抉擇#65377;
二#65380; 中小學德育課程與教學的改革的建議
我國中小學德育長期以來存在著課程設置知識化#65380;內容政治化#65380;目標理想化,教學方法的單向灌輸#65380;教條和僵化等傾向,導致中小學德育缺少活力,缺少魅力,實效較低#65377;學校德育未能成為有助于青少年一代生命發(fā)展#65380;生活質量提高和精神心靈成長的工作#65377;有鑒于此,應對中小學德育課程與教學進行適當調整,具體對策如下:
1.德育課程與教學應當貫徹“以人為本”的根本指導思想#65377;學校德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青少年的發(fā)展,而道德源自于人們的社會生活#65377;可見,學校德育總是與社會#65380;人的發(fā)展密切相關#65377;從當前社會的發(fā)展看,科技進步帶來了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要求人們去適應新的社會生活#65377;作為關注靈魂#65380;提升精神#65380;追求價值#65380;培育情感的學校道德教育,必須更新觀念,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以其開放性特征來體現時代的要求#65377;對此,德育課程應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它不再是人文主義時期對精英教育的意義,也不再是以古典教育時期的哲學#65380;語法#65380;修辭#65380;歷史等學科為內容;第二,它是以培養(yǎng)完整的人#65380;全面發(fā)展的人為目標#65377;這就要求學校德育課程建設必須站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度,使學校德育課程建設既滿足社會需要,又滿足人的發(fā)展需要;既關注科學的進步,又有助于提升人文精神;堅持以人為本,使青少年在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批判精神基礎上形成自己的世界觀#65380;人生觀和價值觀#65377;
2.構建“完整”的學校德育課程體系#65377;學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65380;思想教育#65380;政治教育#65380;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任何一方面教育的缺失都會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全面#65380;持續(xù)發(fā)展受到限制和影響#65377;但是,就道德#65380;思想#65380;政治#65380;法制及心理素質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的作用而言,道德具有基礎性作用#65377;就個體的道德成長而言,道德品格的養(yǎng)成更需要從小打好基礎#65377;品德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每個生命階段道德品格的形式發(fā)展和實質發(fā)展具有不同的可能性,尤其是兒童#65380;青少年時期,受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和環(huán)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其情緒和情感正處在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易于形成對某種社會認知的固定傾向#65377;因此,構建“完整”的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從基礎教育入手,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兒童#65380;青少年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對于他們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個體道德人格的完善都是十分必要的#65377;
3.重視隱性德育課程的開發(fā),使“間接德育”生活化#65377;隱性德育課程雖然在學校政策#65380;課程計劃上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它是學校教育實踐中最常規(guī)#65380;最有效的德育組成部分,“它也許被看作是泛泛而隨意的,隱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認的#65377;”然而,它才是學校教育中最生活化的德育,是對學校學科德育課程與教學的改造#65377;有學者研究表明:“教師所擁有的自信心#65380;信賴#65380;友誼以及上課時是否準時#65380;備課是否認真等教學風格,甚至是面部表情和手勢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65377;”“兒童的價值觀將會被他們的教育#65380;人際關系#65380;態(tài)度#65380;教學風格方面的榜樣作用有意無意的影響#65377;”可見,隱性課程的開發(fā)就是使學校德育生活化,它蘊藏在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65380;教師的言談舉止#65380;催人奮進的校風#65380;學風之中,可以讓兒童在真實可感的生活場景中去發(fā)現生活#65380;感悟生活#65380;體驗生活,經歷生活的道德要求和沖突,建構和生成主體德性#65377;
參考文獻
[1] 張法琨譯.古希臘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5#65380;16.
[2] 李其龍譯.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18.
[3] 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37.
[4] 辛志勇#65380;金盛華.論心理學視野中的價值觀教育.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4).
(責任編輯 劉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