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命化教學的含義和特點
生命化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生命發(fā)展為基礎,通過對生活世界的關注,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人格提升、個性張揚,同時使教師的職業(yè)生命活力得以煥發(fā),師生生命在交往互動、共同經歷中不斷生成的過程。它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也不是單純以學生發(fā)展為目的,而是在使學生具有正常的情感體驗,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個性充分發(fā)展基礎上,給予教師職業(yè)生命的滿足,使師生雙方生命都得以生成,實現完整教與學的過程。生命化教學的本質特征如下。
1.生命的體驗性。體驗是個體生命在生活世界中存在的前提,體驗也是在生命化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生命得以生成的前提。生命的本質在于通過對事物的體驗而持久不斷地成長和不斷建構,課堂教學要以師生生命體驗與生命關懷為目標。
2.教學的交往互動性。交往是教學的本質屬性。教學交往的中介如知識、語言、活動等凝結著人的本質力量,同時它們也是交往活動的產物。所以說,以知識、語言、活動等為中介的教學交往,其本身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交互作用。
3.教學的生成發(fā)展性。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是有生命性的,體現出自身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種生命的意義預示著教學不是預設的,模式化的,作為一個生命體,教學是在一定的時空由教師與學生交互作用而生成的。
二、 對數學教學活動的啟示
1.數學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即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這就是說,教學活動要把學生的個人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活動的重要資源,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f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選材。題材要廣泛,呈現形式要豐富多彩,充滿著學生樂于接觸的有價值的數學題材,在數學世界里開拓出可供他們思索、探討和發(fā)展的用武之地。同時,數學活動要包括現實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有時代氣息的問題等。讓數學活動成為學生喜歡和好奇的源泉,使學生對數學學習感到有興趣,感到親切,感到有吸引力。
例如,在教學求代數式的值時,有教師用例子
男孩成人時的身高:(x+y)÷2×1.08,
女孩成人時的身高:(0.923x+y)÷2。
其中x是父親的身高,y是母親的身高。當學生用公式求出自己的預測身高時,會產生互相通報的驚奇的表情,同時又能理解這個計算過程就是求代數式的值。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感興趣的例子,由學生經歷動手實踐求代數式值的數學活動,有效地實現了生命化教學理念。
2.數學活動要有利于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活動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題型加題海的解題學習,它應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在數學活動中學生要有充分的時間來“經歷……過程”,“體驗……過程”,“探索……過程”。這個時間與空間來自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解除困惑,在親身體驗和探索過程中認識數學,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要改變傳統(tǒng)數學課程嚴格按學科體系展開,內容過度條理化和形式化,學生只能被動參與,只注重數學題目的計算和解答,完全不考慮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使數學學習變成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
3.教學活動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師生學習共同體”,教師真正成為組織者、領導者和合作者。在體現交往互動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做好數學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和給予恰到好處的點撥。教師在數學活動中的作用,特別要體現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問題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驗之間關聯(lián)方面,提供把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之中的“機關”,營造一個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氣氛,為學生提供有啟發(fā)性的討論模式。教師是學生在數學活動過程中的最直接交流者,而不能充當“一言堂”的主講者。這種交流必須在一種特設的數學活動中來完成,教師不做主講者就必須要鼓勵學生表達,并且要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對不同的答案開展討論,要引導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結果,并重新面對自己的想法。教師有不當的地方要勇于當面向學生承認和修正,讓學生真正感到教師是他們的合作者。教師在數學活動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想法,不斷啟發(fā)學生關注問題的重要方面,及時提示那些出現在學生中的新鮮、有意義的交流實例,做好引導者的角色。新課程作為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的內容,從表面上看,似乎教師的空間被“壓縮”了,沒有了“師德尊嚴”。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形式不存在了。但對教師給予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責任和期望,那就是教師要組織好實現生命化教學理念的有效數學活動。
4.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使數學教學在系統(tǒng)預設的基礎上體現出靈活開放與動態(tài)生成的特點。新課程改革倡導生命化教學的新理念,要求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待數學教學,使數學教學在系統(tǒng)預設的基礎上體現出靈活開放與動態(tài)生成的特點。教學從本質上講就是課前“精心預設”和課中“動態(tài)生成”的辯證統(tǒng)一。教師課前需要教學設計,需要預設教學效果。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按照預設方案忠實地加以實施,就會排斥學生的個性思考,限制學生對預設目標的超越,抹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智慧。當生成的新情境和新的課程資源不能和教師預設的結果一致時,仍強行按“預設”方案進行,實質還是在上演“教案表演劇”。
課堂應該是動態(tài)的存在,課堂教學是一種開放、動態(tài)、多元化的對話和交流,意味著教學將會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學生往往是憑著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靈感和興致參與課堂教學的,這就使得課堂呈現出豐富性和多變性。課堂教學不能過分拘泥于預設的固定不變的程序,應當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不及的體驗。因此,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生成的過程,正是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宗旨。可以這樣說,強調互動生成的課堂,一定會呈現出更大的開放性。
追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教師在設計教學預案時,要盡可能設計成板塊式的結構,教學預案可以大體勾畫出一節(jié)課的思路,但不必細致到課堂上的每一句話怎么說。教師課堂上要提哪些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可能怎么答,教師在課前要做到心中有數。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預案中,應留出足夠的教學空間,讓師生在課堂上對話交流,教師在教學預案中應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大問題。高明的預設總是在課堂中結合學生表現,靈活選擇、彈性安排、動態(tài)修改。一個富有經驗的教師的教學總能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tài)的教學中,真正融入互動的課堂中,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把握促使課堂教學動態(tài)生成的切入點,促進學生在更大的空間里進行個性化的思考和探索。
(責任編輯劉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