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闭劦阶魑慕虒W,艾青的這句詩就不時浮躍我的心頭。心中有愛,眼中才會看到與愛有關(guān)的一切,筆下才能將愛展現(xiàn)出來。而這恰恰是我們學生作文中最缺乏的一塊。浮躁的社會、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應試作文,讓我們的學生學會了做假大空廢的文章,他們的作文離生命本體越來越遠,和生活實際越來越“絕緣”,我們的作文教學也走進了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過多注重于進行理論性的如審題、立意、構(gòu)思、開頭、結(jié)尾、過渡等知識化的作文形式指導,忽視了引導學生真實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反映生活,造成了中學生寫作心理與個性的缺失,作文心理資源的貧乏。豐富多彩的生活到了學生的筆下卻經(jīng)常是“千人一面”,而學生作文也常是絞盡腦汁,最終還是免不了落入“俗套”之中,沒有個性特色,達不到預期的寫作效果。所以,學生中大多數(shù)視作文為洪水猛獸,認為寫作是學習中最苦的差事。
寫作這份苦差事到了高考考場上簡直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下列的一組數(shù)據(jù)可以窺見一斑:2007年廣東省高考作文平均分是39.62分(較去年有所提高),但佳作不多,近51萬考生中僅有26篇滿分作文,54分以上6395人占全部作文的0.58%,大部分作文得分集中在35-50之間,拉不開距離。(《2007廣東高考作文閱卷的思考》作者:廣東佛山高明紀念中學 高勇)高勇老師繼續(xù)分析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指出“文體趨同化,單一化(今年考生選文大多是議論文加散文,占到93%)”;“內(nèi)容空洞,俗套化(標語口號多,講不出如何“傳遞”,沒有具體例子,空談“愛”“親情”)”“材料老套、硬套”,在談“愛”“精神”等的傳遞中,就舉例感動中國人物,用的最多的當代人物叢飛、林秀貞、微塵、丁曉兵、黃舸、霍英東、洪戰(zhàn)輝、邰麗華《千手觀音》等;在歷史、文學、科技人物中仍然是屈原、李白、魯迅、雷鋒;另外還有“孟母三遷”“魯迅棄醫(yī)從文”“李時珍《本草綱目》”等老套和過于集中的事例”?!霸谡Z言表達上,生搬硬套,口號空話連篇,語句不通,知識表達錯誤,錯字較多;另一方面,有的作文語言華麗,濫用一些修辭(排比)堆砌起來,但又與主題無關(guān)。”看著這份高考作文閱卷思考,我們的心情很沉重?!白魑某煽兊囊话慊?,具體反映出平時作文教學過程中的許多問題,尤其在與新課程的要求上還有一定距離,學生寫作缺乏深刻的思考和有個性的表達,語言積累不足,基礎不扎實。”(出處同上)
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我們發(fā)現(xiàn),讓學生回歸寫作的本源,尋找寫作的宗旨,就不能回避一個厚重的命題:生命,寬泛的說就是讓寫作走進生活?!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lián)系,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根據(jù)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fā)。
可是我們的學生有多少文字是“有感而發(fā)”的呢?
筆者曾經(jīng)在高一新生課堂上設計了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描寫出最傷心或者最開心的一件事,兩個班的一百多人中竟有80%的學生寫了相同的內(nèi)容:最開心的事情是得知通過了中考錄取分數(shù)線或者接到了錄取通知書,短短一二百字大多是平鋪直敘,根本體現(xiàn)不出寫作要求的“最”字。筆者感嘆我們教育的悲哀,而上述事例還只是冰山一角。不知感恩、缺少同情、虐待生命的報道常見諸報端,我們不禁要問:學生對生命究竟能理解多少呢?
在我們的同行中有多少人不曾忍受過批改作文的乏味與沉悶,又有多少學生不曾忍受過應付作文的苦惱與迷惘?難得有幾篇佳作,在班上一讀,大家一聽就知道抄自哪本作文選;偶遇滿篇錦言佳句,再琢磨,原來沒有靈魂;有的文章讀起來豪氣沖天,再推敲,空話連篇······凡此種種已經(jīng)清楚表明:在應試作文的批量生產(chǎn)下,學生失去了主體作用,他們的主動性被嚴重挫傷,鮮活的思維在僵化教條的訓練下變得麻木了,鮮活的生活在應試教育的摧殘之下變成了風干的絲瓜。沒有生命體驗的頭腦如何產(chǎn)生靈動的思想,于是千人一面的文章、套作、抄襲就不可避免的產(chǎn)生了。
一方面是學生對生命缺少理解,一方面考試的命題傾向卻日益呈現(xiàn)教育的本質(zhì)精神:關(guān)注生命。如:2000年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話題,2001年以“誠信”為話題,2002年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2003年以“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為話題,2004年全國卷分別以“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為話題等等,一直到近三年各省自主命題的作文,大都有一個寫作傾向:回歸生命本體,思考生命的存在。然而當前我們的教育中充滿了對生命的漠視、輕視甚至無視,學生意外傷害、自殺、殺人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之中要求學生寫出思考生命的文章確實是強人所難。但我們也欣喜地發(fā)現(xiàn),即使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還是有學生對生命進行了深入思索,但這樣的作品數(shù)量相對廣大的中學生而言還是太少了,于是我們呼吁作文教學應回歸生命本源,讓作文走進生活,關(guān)注生命。
讓作文走進生活,首先應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很長時間以來,應試教育已經(jīng)使學生習慣于“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眼前書”,因而把生活這部無字的大書拋擲一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文章的源頭活水。要把學生從“無米之炊”的困境中引出,就要引進生活這一取之不盡的活水,引導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才能有所思、有所感。很多學生都知道法國大雕塑家羅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可是在生活中他們卻發(fā)現(xiàn)不了美,癥結(jié)何在呢?寫到此,艾青的那句詩又浮躍我的心頭,“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是啊,教會學生發(fā)現(xiàn)愛,尋找心底最柔軟的那一塊,把它表達出來,這就是作文。解決這個瓶頸的關(guān)鍵是教師,作文教學最先應幫助學生樹立本體意識,為他們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明確是“我想寫”而不是“要我寫”。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突然來到的某些美妙的瞬間,常會靈思涌動,妙語連珠,盡管這時只有三言兩語,這樣的瞬間就是激起“我想寫”的強烈沖動的最佳時段,此時應及時抓住,否則稍縱即逝。因此,教師要提醒學生及時把握某些美妙瞬間涌起的寫作沖動,哪怕是點滴靈思,只言片語,也應及時將它們記錄下來。這樣做的好處在往后的學習生活中將隨時體現(xiàn)出來,大家也許會遇到一些人和事或景與物跟先前的靈思妙語相關(guān)相承、相得益彰。到那時,孕育已久的思想火花就會在這些人和事或景與物的撞擊中綻放出來。
由此看來,作文教學中及時把握和鞏固“我想寫”的“原生態(tài)”,學生就會在某些思想火花的驅(qū)動之下,產(chǎn)生主動尋求有關(guān)材料的熱望;而一旦找到學生所需要的有關(guān)材料,暫時擱淺的“我想寫”的寫作沖動便會再度涌起。這樣,一篇篇成功的作文便會從學生的筆端噴涌而出。所以,隨時捕捉生活中感動的瞬間并且把它記錄下來,讓思想的火花在與外物的撞擊中升騰,實在是學生在作文成功路上邁出的極為重要的一步。
讓作文走進生活,其次應解決學生“怎么寫”的問題。很多學生下筆前感到心中有萬語千言,但一寫出來就語言干巴,想引用名言錦句,搜腸刮肚也想不出半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一定的積累是寫不出好文章的。古人講的“厚積薄發(fā)”,對于作文教學而言就是重視積累。新課標提出積累各種素材、加強背誦的要求。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這些語言材料儲存于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生營養(yǎng),不但適用于寫作,更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構(gòu)成,一旦被激活,就會產(chǎn)生綜合效應,極有利于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積累的語言材料,包含生活經(jīng)驗、形象材料、思維材料和情感材料。其直接的來源就是中學的語文書,其中不少是經(jīng)典名篇,文質(zhì)兼美。內(nèi)容涉及廣泛,古今中外兼而有之,不僅給我們以藝術(shù)美的享受,而且使我們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啟迪。把課文的材料運用于寫作之中,將讀與寫結(jié)合起來,能增強表現(xiàn)力,使寫作內(nèi)涵豐富。除了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們可以將課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典故加以引用,甚至“舊瓶裝新酒”式的活用,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振起全篇的作用,使文章充滿文化底蘊。
明確了寫作素材積累的主體,那么閱讀就是必須的途徑了?!墩Z文教學大綱》指出:“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只靠課內(nèi)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和寫作?!眳问逑嫦壬f:“閱讀的本領學會了,自己寫文章就不難了。”這道出了讀與寫的密切關(guān)系。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可以擴大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培養(yǎng)他們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yǎng)他們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在這里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xiàn)出來,筆者認為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引入閱讀不失為一個好途徑。新課標下的教材篇目增加了很多,有些文章的篇幅會縮短,有些名家流派的作品選得太少,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閱讀一些文質(zhì)兼美的作品:由節(jié)選的文章向整部作品延伸;由作家的一篇文章向其他的作品延伸;由一個作家向同時期的其他作家延伸;由一篇文章向同類型、同題材的作品延伸……這樣,學生既能對一部作品、某個作家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同時又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文學修養(yǎng),更主要的是學生獲得了豐富的語言積累。
閱讀能夠促進思維的訓練。有意識地吸收與消化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有意識地接觸與理解多元文化,站在對人類命運終極關(guān)懷的角度去研讀品味精短作品,去感受體味偉大的襟懷與純真的情感,那么學生作文的思想深度將大大提高。但是中學生和作家相比,對生活的理解畢竟膚淺,甚至幼稚,但只要出于真情,應該說兩者是相通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和作者的某一見解或情感發(fā)生共鳴,激發(fā)出靈感的火花,從而捕捉,加以生發(fā),就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或者就作品的內(nèi)容或形式的某一點加以發(fā)揮,也能寫出有創(chuàng)見的文章來。美文可激活學生內(nèi)心愛的元素,開啟他們靈感的閘門,閱讀可使他們思維得到訓練。思維訓練的成敗對寫作的好壞產(chǎn)生顯而易見的影響。寫作不能不用材料,材料必須積累,更靠運用。人人皆有不一定會用。在寫作的時候能夠調(diào)動出來,加以變化,恰當運用,不但能解燃眉之急,用好了也許會錦上添花。所以經(jīng)常進行閱讀訓練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和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如續(xù)寫、改寫、故事新編、短評等都是閱讀訓練常常采用的方式。學生思維鮮活了,思維的角度、思維的方式就可能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從而也能寫出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來。
寫作需要積累,積累通過閱讀來實現(xiàn),閱讀能夠促進思維訓練,而思維的活躍又能使作文增加深度和廣度。但是,僅做到這些還不夠,要寫好一篇作文必須融入生活的元素,用心靈去感受生活。生活本身蘊藏著十分豐富生動的寫作材料,走到生活深處,廣泛地攝取材料,挖掘生活的真、善、美,探求事物內(nèi)在的奧秘,體味其精髓,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深刻體驗和獨特感受。新課標下的教材內(nèi)容有很多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利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形式進行社會調(diào)查,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wǎng)絡、音像等途徑獲得資料,還可以讓學生深入社會,到工廠、到農(nóng)村、到更廣闊的天地去體驗生活,獲得活生生的材料。只有多接觸社會,多深入生活,勤于觀察,知識才會豐富,材料才會聚少成多。在寫作中運用已積累的語言材料,使課內(nèi)外閱讀與寫作相聯(lián)系,學與用相結(jié)合,寫起文章來才會有話可說。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敝挥袩釔凵?,才能進入生活;只有把握當今時代的脈搏,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世界,寫作之泉才能源源不斷。誠如是,作文教學才真正走上了“人間正道”——教學生做真情人,也只有如此,學生才可能寫出真情文,寫出富有時代氣息的文章。
蒙樂霜,中學語文教師,現(xiàn)居廣東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