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文課程標準》在分階段目標(7—9年級)閱讀一項中明確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思想,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梢?,質疑能力是學生應該達到的一項重要的學習目標,是衡量中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尺。只有懂得質疑,才能說真正懂得學習,只有學會質疑,才能說有學習能力。
所謂質疑能力,其實質就是發(fā)現問題、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表現為:1、敢于挑戰(zhàn)權威,不迷信文本,不迷信教師。2、善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并試圖解決。可是,現在的一些學生不會提出疑問:對熟悉的東西,認為司空見慣,因而熟視無睹;對不熟悉的東西,認為離他們太遠,不能引起足夠的注意和思考。因此,指導學生探尋質疑的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如何引導學生掌握質疑的方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矛盾質疑法
有些文章的詞語初看起來,覺得很矛盾,例如《孔乙己》的最后一段:“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里的“大約”“的確”確實顯得很矛盾,到底孔乙己有沒有死?其實看似矛盾,實則精妙。只要我們引導學生結合文本,聯系實際,就會領會到這兩個詞語的深刻內容?!暗拇_”表示完全肯定,就是說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早晚的事。為什么作者要說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早晚的事呢?文章在描述孔乙己的幾個生活片段中早就作了交代:他不會營生,生活窘迫潦倒,偶爾行竊,反遭毒打,對一個年老體衰、風燭殘年的人來說,他的精神和身體扛得住嗎?因此,作者說他“的確”死了?!按蠹s”表示不肯定,這里的不肯定,不是否定他的死,而是指他死的具體日期不能確定?;蛟S在風雨交加的秋夜,或許在大雪紛飛的寒冬。顯然,作者運用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詞語,恰恰是作者的匠心。這個結尾留給人們廣闊的想象空間,使小說更有無窮的悲劇意味。
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有時還表現在句子上。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的開頭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最后卻說:“我不覺加快了腳步?!睂W生可能會忽視這兩句的作用,因為這兩句從表面上來看,顯得平淡無奇。但是,正是這看似平淡無奇的兩句,不僅在結構上前后照應,更重要的是將作者的人生感悟化為了現實的行動。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對這兩句看似矛盾的話進行質疑,無疑會增加學生對文本主題的理解。
只有在矛盾中引發(fā)質疑,在質疑中深入探究,才能加深對人物形象和主題深刻的認識。
二、對比質疑法
教材文本里常運用對比手法。例如《變色龍》,作者在描寫奧楚蔑洛夫的語言時,讓他的前一次說的話與后一次說的話形成對比??梢龑W生進行對比質疑。還可引導學生對赫留金的態(tài)度、對狗和狗主人的態(tài)度、對“案子”的處理意見等進行質疑,在這個基礎上繼續(xù)提出質疑:他真是個變來變去的家伙嗎?他的本質變了嗎?通過質疑,學生掌握了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法,從而深刻認識到了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的本質特點:“變”只是表象,忠實地維護沙皇統(tǒng)治的本質始終沒有變。
三、逆向質疑法
逆向質疑法,就是要求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對文本的結論或人物形象從反面進行質疑的一種方法。如教《曹劌論戰(zhàn)》一文,我引導學生反向思維:魯莊公真是一個一無是處的“鄙”人嗎?這一逆向思維的質疑,激起了學生的思維波瀾。有個學生舉“淝水之戰(zhàn)”的苻堅與魯莊公對比,說明魯莊公是個虛心納諫的人;有個學生用文本內容,說明魯莊公是個多少為人民辦了一些好事的國君,這是曹劌成功指揮這一仗的基礎。這種質疑,開拓了學生的思路。又如《兩小兒辨日》,可引導學生結合《<論語>八則》進行質疑:孔子是個該嘲笑的人,還是一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的人?這種質疑,能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想象質疑法
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中質疑,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例如《我的老師》,可引導學生邊讀邊猜想,不急于往下讀:你心目中最理想的老師形象是什么?教后再問:文本中的蔡老師是否符合你心目中的老師形象?老師可以化妝、戴首飾嗎?可以到歌舞廳去休閑嗎?如果長期這樣引導,學生還會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
五、細節(jié)質疑法
文本中的細節(jié)大都牽涉到文章的中心。一些看似平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理解文本都十分重要。例如《孔乙己》對主人公最初的評價是“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學生容易把文本中的“好喝懶做”的敘述作為作者批判孔乙己的依據,從而借此評價孔乙己。但是卻忽視了一個細節(jié):“聽人家背地里談論”。這說明孔乙己的“好喝懶做”的“壞”品行僅僅是聽說而已,作者在文本中實際表達的是與世俗評價不同的好評價:從不拖欠,從一個方面對孔乙己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如果沒有這一細節(jié),作者所要表現的就是孔乙己的壞品行,而事實恰恰相反??梢?,細節(jié)質疑法鍛煉了學生縝密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細心的品質。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文中說道:你要盡力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能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就成功了一半。蘇氏的這段話,說出了語文教學的真諦,教師如不能作引導,不能讓學生提出質疑就不能算是一個好教師。我們只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或少教的效果。只有讓學生自主探索,才能沖破傳統(tǒng)觀點的“山重水復”,才能迎來語文教學的“柳暗花明”。
李信儒,中學語文教師,現居江蘇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