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開始,我在兩個班的語文教學中,牢固樹立“讀本位”的思想,嘗試古詩文誦讀教學法,并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誦讀,通過三年的探索和實踐,古詩文誦讀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發(fā)學生誦讀興趣,調(diào)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
1、營造誦讀氛圍。
一講。講誦讀的好處。我告訴學生,誦讀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葉圣陶先生就曾經(jīng)說過:“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不僅理智了解,而且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和理法化而為讀者的東西?!闭b讀可以提高寫作水平。許多文學大師都認為“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而且誦讀有益健康。放聲朗讀,清胸通肺,可使人神清氣爽。講名人誦讀的事例。如白居易曾“晝課賦、夜讀書……以至口舌成瘡”,韓愈日記數(shù)千言,“口不絕吟于六世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魯迅小時候能把一年中念過的尺把高的書從頭到尾背下來;郭沫若八歲能熟背《唐詩三百首》;巴金少年時代能背好幾本書,其中包括《古文觀止》。講誦讀教學法的地位。我告訴學生,誦讀教學法不是古詩文教學的“旁門左道”,而是我國語文教學傳統(tǒng)的有效方法,且在理論與實踐上接近于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的“滲透式學習法”——即在沒有完全弄懂的情況下以體會式的方法學習。
二辯。組織同學們通過辯論區(qū)分“誦讀”與“死記硬背”兩個概念。使學生明確“死記硬背”是對知識沒有理解,也不要求去充分領會,更不管是否靈活運用,硬性規(guī)定死記。讀時,對內(nèi)容置之不顧,為背誦而背誦。而誦讀則是要求多讀、熟讀,在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這樣既得之于口,又銘之于心,從而達到閉目成誦,記憶深刻,牢固掌握,運用自如的境地。通過辯論,使學生消除對誦讀的逆反心理,并認識到通過誦讀向大腦輸入信息,儲存知識財富,是學語文的基礎,沒有這一基礎,一切都將成為空中樓閣。
三立。即立規(guī)矩。我規(guī)定語文早自習必須大聲朗讀課文;每節(jié)語文課前科代表必須組織全班同學誦讀一首古詩詞;每個學生必須有感情地誦讀完教材上的所有課文(包括《語文讀本》),教室前面張貼了“學生誦讀進程一覽表”,定期小結;我還建立了檢查制度,成立了“誦讀檢查小組”,每周對全班同學誦讀情況檢查一次。通過這些途徑,點燃了學生求知欲望的火花,從而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2、鼓勵學生競爭。通過各種競賽形式,使學生處于興奮、精神集中而又興味盎然的狀態(tài)。競賽有時側重于讀:看誰讀得流暢,質(zhì)量高。背誦競賽的形式也力求多種多樣。如定時背,看誰用的時間最少;抽簽背,看能否抽到哪篇就背哪篇;小組(男、女生)打擂,在限定的范圍內(nèi)出題背誦,然后評出勝者。并堅持“誦讀之最”月評比,給予獎勵。
3、精選誦讀方式。千遍一律的誦讀,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我注重根據(jù)教學需要,選用恰當?shù)恼b讀方式。較難的課文,我就采用領讀、范讀的方式;人物對話較多的課文,我就采用讓學生分角色讀;詩詞歌賦,我就讓學生齊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品評課文時,我就讓學生誦讀與默讀相結合……力求學生對古詩文內(nèi)容及思想感情的把握,對藝術特點的認識。
二、注重誦讀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誦讀的質(zhì)量
金代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曾經(jīng)寫道:“鴛鴦繡出從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蔽覀冋Z文老師所做的工作應反其道而行之,“把金針度與人”,不僅使學生明確誦讀重要,而且應加強誦讀方法的指導。
1、指導學生讀出韻味。古詩文是我國古代文獻資料所使用的一種基本的書面語言形式,三千多年的時空距離,造成其與現(xiàn)代學生的隔膜,學生學古詩文就像與陌生人交朋友,只有拆除那道隔斷千里的心理防線,才能讓學生走近古詩文,學好古詩文。古詩文往往一字多義,不易理解,但它語言高度凝練,講究聲韻和諧,講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讀就一定會讀出它的韻味。讀,首先要讀準字音,讀懂詞義;其次,要讀準節(jié)奏,讀出語氣;再次,要讀出意蘊。如學習《詠雪》,先讓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解決字音詞義的問題,再讓學生邊讀邊劃出句子節(jié)奏,然后學生找出朗讀時要變化的語氣(如“大雪紛紛何所似”要讀出疑問的語氣,“未若柳絮因風起”要讀出神氣的語氣等)。學生很快進入角色,一個個讀得搖頭晃腦,一副有滋有味的樣子。當然,這只是初步感受古詩文韻味的魅力,是讀的最低層次。
2、指導學生讀出情味。葉圣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diào),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而只有“讀之以情”,學生才會“感之以趣”,才會達到葉老所說的把吟誦“看作一種享受”的境界。我告訴學生,語氣中的“語”,指有聲語言,“氣”指朗讀時的氣息狀態(tài),即語言流露出來的氣韻。這當中,不但有語意,而且有情思;不但音隨意轉,氣隨情動,而且因情用氣,以情帶聲。這樣,一段文字讀出來,既有外在聲音,又有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學生誦讀古詩文時,常犯的錯誤是不善于把握句子的感情,有“語”而無“氣”,我就引導學生從句中品“情”。“情”品準了,我再引導學生根據(jù)“情”的表達需要,選擇不同的語氣去讀。如:“愛”的感情應讀得“氣徐聲柔”;“憎”的感情應讀得“氣中聲硬”;“悲”的感情應讀得“氣沉聲緩”;“喜”的感情應讀得“氣滿聲高”;“懼”的感情應讀得“氣提聲凝”;“怒”的感情應讀得“氣重聲粗”……
3、指導學生讀出意味。文言詩詞是最袖珍、最精練的文學樣式,它往往借助意象來渲染一種氛圍,借助跳躍的詩行來表達一種意境。其和諧的音韻,或鏗鏘,或纏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讀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塊文字,轉化成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畫面。如杜甫的《登高》被稱之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寫的是詩人年老多病,獨自登臺的所見所感。其中的情感不讀不足以品味。因此在學習時以讀帶講?!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要讀得悲壯、雄渾,“蕭蕭”與“滾滾”要適當延長?!盁o邊”與“蕭蕭”組合在一起,颯颯有聲,如泣如訴,加上滾滾而來的長江咆哮不止,讀來腦海中必然浮現(xiàn)一幅壯闊的畫面,自己讀的聲音就是落木江水之聲;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苦之感怎不頓生心底!
4、指導學生讀出美味。對于古詩詞或優(yōu)美的文言文,讓學生反復涵詠,不僅要讀出作品的內(nèi)容美、語言美,還要讀出作品的形象美、韻律美、意境美、情趣美來,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如《琵琶行(并序)》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一段,是對音樂的描摹?!按笙摇币韵滤木湟弊x,要有歡快情調(diào);“間關”兩句速度要放慢,讀得流暢;“冰泉”以“裂帛”戛然而止。詩句本身的音韻就把音樂的粗重、輕細、流利婉轉、激越雄壯表露無余;音樂與詩文妙絕天成,詩文本身就是一首音樂在流淌。讀到情深處,自己的感覺便可以和作者的想象力一起飛翔,心靈得到舒展,美便悄然在心中棲息。
5、指導學生讀出余味?!坝嘁衾@梁,三日不絕”是好的音樂帶給人的感覺。讀古詩文也能讀出這種味道?!白x之者盡而有余,久而更新?!惫旁娢囊嘧x,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用翻譯解說內(nèi)容,用描述再現(xiàn)意境,用抒情表達感受,用吟誦溝通情感,這些都是讀古詩文值得一試的好方法。然而要讀出余味,還需要在課的尾聲再掀起一個高潮,讓學生在精彩紛呈之中回味無窮。我在上完古詩文后,要么讓學生用一幅對聯(lián)概括內(nèi)容,要么用一句簡潔哲理的話表達讀后的感覺,要么用名言警句賞析作品風格,要么讓學生續(xù)寫文后的內(nèi)容……學生參與踴躍,情緒高漲,常常妙語連珠,令人驚訝。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提高古詩文閱讀的能力
1、讀思結合的習慣。
我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邊會意。一是讀中辨義,體味詞的語境義。二是讀中析句,體味作者匠心;三是讀中質(zhì)疑,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四是讀中會意?!皶狻本褪穷I會古詩文沒有明白表示的意思。因為古典詩文語言是跳躍式的,加上作者在字詞上有精雕細刻的傳統(tǒng),“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边@就需要反復閱讀課文,聯(lián)系前后語句,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加上合理的想象補充語句間的跳躍間隙,在整體上掌握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領會文章的主旨。又要在此基礎上抓住關鍵字詞,研讀感悟,體會那些關鍵句子的表現(xiàn)力,體味文章的藝術魅力,達到有所借鑒,有所得益。
2、讀品結合的習慣。
讀古詩文的最高層次,就是要求學生學會品味,學會賞析。通俗地說,就是要學一點“評頭品足”的功夫,它是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能力的最好途徑。它要求通過作品的文學語言把握藝術形象,具體認識形象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面貌和本質(zhì),體會作者蘊涵其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的藝術技巧,從而獲得歡欣愉悅。這是一種心智互動的活動。在古詩文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邊誦讀邊抓住對文章主旨或特別有表現(xiàn)力的句子或關鍵詞語,通過換一換(用同義或近義詞語)、調(diào)一調(diào)(調(diào)整原文的詞序、句序)、聯(lián)一聯(lián)(聯(lián)系前后詞語或段落)、增一增刪一刪(增刪原文的詞語或句)等方式,讓學生比較、推敲、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進一步體味文本的要義,深一層感受文本的風格藝術。同時,我還讓學生找出對古詩文中感受最深或最欣賞的詞語、句子或段落進行鑒賞性品讀,從而形成語感。譬如,學習杜甫的《登高》,學生可以任選一個角度賞析,或品味詩中字詞“清”“白”“急”的妙處,或評品“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畫面,或體味“猿嘯哀”“鳥飛回”的傷感與凄涼。其中,有學生這樣賞析:“整幅畫面是黯淡的,它照出詩人心中凄涼。特別是‘猿嘯衰’和‘鳥飛回’”這兩個細節(jié),跟詩人素有的傷時感情聯(lián)系起來看,簡直就是包括詩人在內(nèi)的千萬個流離失所者的寫照。這樣,學生調(diào)動主觀情感,認真讀,用心品,不再局限于詩本身的思想和內(nèi)容,開始尋找詩的新的生命。
3、讀寫結合的習慣。
在古詩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重讓學生進行改寫、仿寫和話題式寫作的訓練。《邶風·靜女》在學生改寫的文體中出現(xiàn)了許多“現(xiàn)代版”,遠古與當代的距離在學生們的感受中拉近了,人性中最美好、最純真的感情——愛情,得到了凸現(xiàn)。在《梁?!芬魳繁尘跋?,一起走進《孔雀東南飛(并序)》的世界,討論完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之后,要求學生對原材料進行剪輯,加入合理的想象進行改寫。學生用心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情感命運,寫出了容易觸動心靈的內(nèi)容,凈化了自己的靈魂,捕捉到了人性中真善美的東西。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蘊美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成為具體可感的形象或上升到一種思想高度。讀促進了寫,而寫反過來又加深了讀。
三年來的探索與實踐證明:誦讀教學提高了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吳華月,湖北省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居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