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在水果湖中學聽過一堂公開課,內(nèi)容是賞讀鄭愁予的《錯誤》。教師將賞析的重點放在了三個方面:1、領悟三個意象:蓮花、東風、柳絮;2、開頭兩句長短對比中蘊含的深意;3、中間一段三個比喻的含義及其位置關系。配合著多媒體播放的背景音樂和唯美畫面,伴隨著授課教師精心雕琢的賞析語言,筆者仿佛被帶到了彌漫著淡淡哀愁的江南小鎮(zhèn),隨著一組由遠而近的電影鏡頭,視線最后定格在一扇緊掩的窗扉上,窗后的情景全憑自己想象,而愈是發(fā)揮想象,愈是感覺孤寂、壓抑。遺憾的是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常感到一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在學生那兒很少或很難找到共鳴。除開時代的因素,情感上的隔閡是最難跨越的鴻溝。不是說現(xiàn)在的中學生無情,而是太過“功利”的學習目的將他們的眼和心都禁錮在了室內(nèi),與生活脫了節(jié),沒有“厚積”當然無法“薄發(fā)”。馮友蘭先生說過:“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強調(diào)了經(jīng)歷與領悟的重要,所以,要改變中學生無情可感的現(xiàn)狀,只有從生活本身去尋找解決之道,那就是“多情”與“善感”。
所謂“多情”即眼中有物,要對身邊直接或間接接觸過的事物留有一定印象。要明察秋毫,不能不見輿薪,以此作為情感體驗最原始的物質(zhì)積淀。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讀中國的文字,需調(diào)動起聽、視、味、嗅、觸諸般感覺。試想,如果手未曾撫過春生的嫩草,眼未曾見過紛飛的柳絮,其身未曾經(jīng)歷過江南梅雨季節(jié)的霏霏淫雨,如何體悟賀梅子筆下的幾許閑愁?如果耳未曾領略過音律的高低急緩,如何將白居易對音樂的描述轉變?yōu)樵谛闹袕楉懙男桑克{天白云,青山綠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些簡單的字符之所以讓我們感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就在于它們喚起了我們豐富的生活體驗,而這些生活體驗已在內(nèi)化過程中升華成為審美體驗。
所謂“善感”即用心品味,讓經(jīng)歷過的事物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即使時過境遷也能根據(jù)提示找回當時的感受與心境,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悟”。張愛玲有一篇文章叫《有些彎路非走不可》,中國有句老話叫“不吃一塹不長一智”,強調(diào)的都是親身體悟?qū)θ诵闹堑木薮箝_啟作用。現(xiàn)代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人的情感成熟還在思維成熟之后,感情的積累注定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李白、杜甫二人詩風迥異,但二人在二十歲左右都曾壯游祖國的大好河山,與人民廣泛接觸,為以后的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這才有“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再如今人對林妹妹的敏感頗多詬病,可又不得不贊嘆于她筆下詩詞的奇絕清麗。若無一顆善感之心,又如何寫得出這樣的文字?古今中外成大家者,莫不敏感于四季更替、人事變遷。所以,要讀出作品中的味道,寫出有味道的作品,我們還真得學學林妹妹的善感。
筆者前面己說過了,中國教育的現(xiàn)實決定了學生尤其是高中生對生活積累往往有心無力,且不說像前文所提到的那位老師一樣進行現(xiàn)場教學,就是孔子在《侍坐》一文中所盛贊的“詠而歸”的場景恐怕也難得遇到幾次。央視播出過一個有關臺商的系列節(jié)目,其中一位臺商將兩個女兒放在云南最偏遠的山村讀小學,而且不在所謂的重點小學(因為重點小學沒有午休而且作業(yè)太多),就為了女兒在那兒能看見十二生肖中除虎和龍外的所有動物,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從這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更理解現(xiàn)代城市孩子的無奈。在現(xiàn)有條件下,為達到豐富學生情感的目的,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以下三點:
1、教師自己要先吃透教材,要先對其中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才可能用激情去感染學生,否則怎么講都像是虛情假意,學生學起來自然興味索然。有了情感基礎,教師還應具備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能通過語言將學生引入到相關的情境中去;或在學生生活積累不夠時,通過言語,利用再造想象,在學生頭腦中部分地再現(xiàn)生活情境。否則,即使學生頭腦中已有了一定的表象的積累,在缺乏語詞刺激的情況下,也不會被喚起或喚起不夠。百家論壇的于丹講座之所以風靡全國,就在于她將豐富的人生體驗用精確生動的語言表達了出來,從而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2、充分利用多媒體,盡量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用間接經(jīng)驗去彌補日常生活中直接經(jīng)驗的不足。文學與藝術向來并稱,二者之間有太多地方可以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美術、攝影等藝術形式的視覺直觀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學生見聞不足的缺憾,達到如“身臨其境”的效果;音樂則可以通過聽覺最大程度地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比如前文所提到的《錯誤》一課,在展示江南小鎮(zhèn)圖片時,背景音樂為古箏曲《菊花》,纏綿的曲聲在課堂上很有些煽情的效果。
3、鼓勵學生抓住一切與生活接觸的機會,哪怕只是上下學路上抬頭看看天空,望望綠樹。比如學生通常需要早起,那時街上人車稀少,特別是在冬天,可能天都還沒亮,這時候就可以告訴學生體味一下“人跡板橋霜”的意境。再如夏天雷雨天氣多,風雨乍起之時可以讓學生領教一下什么是“黑云壓城城欲摧”,“山雨欲來風滿樓”??傊?,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擴大學生與生活的接觸面,并將這些寶貴的直接經(jīng)驗與語文教育相聯(lián)系,邊積累邊升華。另外,教會學生充分利用各種傳媒,如電腦、電視、廣播,這也不失為一種生活積累的好方法。
卿江秀,中學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