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是語文學科測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分值占語文總分的五分之二。那么,如何寫出上乘的作品,如何提高作文的分數,是每一位考生非常關注的話題。筆者認為,為文先為人,所謂文如其人。好的作品蘊藏著巨大的人格力量,文風中散發(fā)著濃濃的人格魅力。這就要求考生必須具備一定的人格修養(yǎng)。因為崇高的人格意識,是豐富文章思想內容、深化文章主旨、提高文章品位的前提。那么作文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哪些“人格意識”呢?
一、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中國知識分子極為寶貴的傳統意識。孟子曰:“生于憂患,死與安樂。”這是對憂患意識的最好概括。歐陽修亦云:“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也道出了憂患意識對興邦治國的作用。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一代詩圣心懷天下的充分寫照。大至偉人,小至凡人,只要時時有憂患意識,就會有生命的緊迫感,就會意識到人生歷程的艱難,才能不斷地以此鞭策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乘風萬里、揚帆遠航。如果對中學生不斷進行這方面意識的培養(yǎng),那么這種意識就會經常體現在學生的作文中,文章的內涵就加深了,立意就高遠了,格調就提升了。我們不妨對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稍微回顧一下,如2007年浙江卷話題“行走在消逝中”,其中材料提示的“瑪雅文明湮沒了,高昌古國消失了”,無不告誡我們對人類精神文化要有憂患意識,而不是在物欲橫流中疏遠了可貴的文化遺產,從而低徊于荒蕪的精神家園里。再如2006年浙江卷話題“生無所息∥生有所息”,無不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要有生命的緊迫感,要自強不息,才能揚起生命的風帆。
二、節(jié)操觀念
凡憂國憂民者,都有高尚的節(jié)操。讓中學生形成正確的節(jié)操觀,當前尤為重要。屈原因為“眾人皆醉我獨醒”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香草、美人般的情懷。蘇武寧死不降、杖漢節(jié)以牧羊,十九年堅守荒漠風餐露宿,不就是為了可貴的人格和國格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歷代中華有志之士的座右銘……樹立正確的節(jié)操觀念,既是做人的標準,也是作文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想使自己的作文如“清水出芙蓉”那樣怡人、清新,就必須在文章的內核中蘊藏著正確、可貴的節(jié)操觀。高考作文《赤兔之死》之所以得滿分,就是因為它很好的詮釋了“誠信”二字。2006年廣東卷中的話題“雕琢心中的天使”,即要求考生對自我品格的錘煉,希望考生擁有高尚的情懷,保持心中的一方凈土。2007年全國卷“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幫助,與學會幫助別人”的話題要求考生學會感恩,學會“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同樣也是對考生是否擁有正確節(jié)操觀的檢驗。
三、愛憎分明
愛憎分明,是學生乃至每個人必備的感情。愛與憎是矛盾的對立,又是相聯的。
雷鋒曾說,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溫暖,對待敵人要像秋風掃落葉那樣無情。魯迅也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只有愛憎分明,文章才有感情,才會有動人魂魄的力量。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充分顯示了他對美國種族歧視政策的恨和對黑人同胞的愛。此文因其筆力千鈞、富有感染力而成為全球美文。如果文章處處都顯得無動于衷平淡若水,那怎能引起閱卷老師的共鳴?2007年的安徽卷《提籃春光給媽媽》就是詮釋愛心、孝心很好的題目,一個拿刀向父母逼錢的學生在這樣的文題前只能望卷興嘆,他又怎能寫出好的作品來?因此,要想使考生的作文富有情感,必須對學生時時進行愛的教育。
四、情趣高雅
改革開放,各種觀念異彩紛呈,令人眼花繚亂,文化市場良莠不齊。低級趣味有著難以抗拒的誘惑力。面對現實世界,如何使自己成為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很難也很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汲取先賢留給我們的精神食糧。學學“流觴曲水”的高雅聚會,而不是狐朋狗友的吆三喝四;學學《赤壁賦》中寄情山水的淡泊情懷,而不是你追我趕的服飾名牌攀比。少一點浮躁,多一份寧靜。像莊子那樣守住心靈的月亮,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不斷提高生活情趣,而不是流于低級的趣味。2007年高考作文題也不乏這方面的例子,北京卷中“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中的“細雨”、“閑花”就是一種甘于寂寞的精神,也是一種美好品格的表現,這是一種淡泊的人生境界。另外,《詩意的生活》《懷想天空》等都是對人格意識的拷問。如果沒有一定的人格素養(yǎng),面對這樣的文題恐怕只能是束手無策。
綜上所述,面對高考作文,考生除掌握一定的文體寫作技巧、儲備大量的作文素材外,還需備考自己的人格意識,當然“人格”兩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氨鶅鋈撸且蝗罩?,它需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懂得積累,才能在考生心中積淀雍容的人格素養(yǎng),才能在作文中自然流淌,從而使作文的內涵更加豐贍。
周文維,中學語文教師,現居浙江天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