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現(xiàn)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是2004年經(jīng)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目前在蘇浙等試驗區(qū)使用的新課標教材。它一改傳統(tǒng)的單元編排體例,根據(jù)主題來選文組元,每個模塊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設置專題,每個專題采用“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中的一種或多種方式呈現(xiàn)。應該說,教材采用的這三種呈現(xiàn)方式,對促進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促進教師轉變傳授式的教學方式都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不少值得反思的問題。
教必修四“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專題中的《辛德勒的名單》,按教材要求應采用“問題探討”的學習方式。但看課后設計的“問題探討”題,不覺有些惘然。題目是這樣的:
1.辛德勒本是納粹中堅分子,是一個大發(fā)戰(zhàn)爭財?shù)纳倘?,什么原因使他從獸性中“解救”出來,讓人性的善良又回歸到他的身上?
2.在影片中,納粹軍官高斯是與辛德勒構成對比的人物。結合節(jié)選部分的有關內容,談談影片塑造這個人物對表現(xiàn)人性的復雜性有什么作用。
3.電影劇本都是由一個個場景組成的,這些場景都是通過具體的描寫展開情節(jié),刻畫人物,表現(xiàn)主題。選擇一兩個場景,分析其描寫的具體方法及作用。
4.電影劇本中精彩的對白耐人尋味。品味下列對白中畫橫線文字的豐富內涵,和同學一起討論它們對表現(xiàn)人物個性和主題有什么作用。(對白略)
這些問題需要探討嗎?第1題是信息的篩選與概括,第2題是關于對比寫法的理解,第3題是對描寫方法及作用的分析,第4題是語言的品味。在筆者看來,這幾題應歸入“文本研習”的范圍。
教材不僅在“文本研習”與“問題探討”之間存在著難以區(qū)別的地方,“活動體驗”也有界限不明之處。必修二“慢慢走,欣賞啊”專題屬于“活動體驗”類型,然而其設計的活動是有些令人費解的:
《亡人逸事》寫了“亡人”的哪些“逸事”?這些“逸事”表現(xiàn)了“亡人”什么樣的性格?(“一花一世界”板塊)
請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翠翠、儺送和祖父的形象特點,并說出你的理由。(“永遠新的舊故事”板塊)
下列兩組學習材料,分別是清人脂硯齋對主要人物出場的評點和現(xiàn)代作家王蒙對主要人物性格的評點,你同意他們的見解嗎?請說說你的理由。(“總借俊眼傳出來”板塊)
師生看了這樣的題目,需要“活動”嗎?沒有“活動”,何來“體驗”?以筆者愚見,前兩個屬于“文本研習”范疇,最后一個應屬“問題探討”范疇。
類似的問題在教材中還可以找出不少。這種“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等學習方式彼此之間本質意義相混淆的現(xiàn)象,可能是因其實踐過程中的不可分割性而造成,也可能是編者對三種學習方式的含意沒有明確界定所致。歸屬何種方式不清的題目設計,給三種方式的運用帶來了混亂,于是弄不清這是什么課型的怨聲時有所聞。
以往教材的課后練習主要針對單元教學的知識、能力和課文教學的要點、難點設置,自然成為學生學習和教師理解教材、落實教法的重要指南;如今蘇教版三種呈現(xiàn)方式不僅具有上述傳統(tǒng)教材課后練習的功能,而且?guī)в袕娏业恼n型轉換意識,肩負著新課改后轉變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重要使命,因而課后練習更具導向作用。
因此,有必要對這三種教學方式及其問題的設計作進一步的探討與厘正。
二、三種呈現(xiàn)方式的概念及設計
1.文本研習
“文本研習”提供經(jīng)典性的閱讀文本,創(chuàng)設閱讀對話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對話,表達交流閱讀的體驗、感受和思考,側重于提高學生解讀文本、鑒賞作品的能力。“文本研習”重在“研習”,主要指向文本的研讀與欣賞,旨在通過對文本的精讀研讀、品味感受,理解作品,陶冶情操,掌握閱讀的方法,提升閱讀素養(yǎng)和審美境界。如必修五“科學之光”專題“探索與發(fā)現(xiàn)”板塊,其“文本研習”的設計是:
閱讀《〈物種起源〉緒論》,畫出每個自然段的關鍵句。想一想,達爾文為什么提前出版《物種起源》?他對物種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這些問題的目標指向是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可以從對相關文段的閱讀中尋求答案。比如“達爾文為什么提前出版《物種起源》”這個問題,閱讀第四自然段就可以明確:①關于物種起源的研究工作將近結束,但全部完成尚需更多時間;②因為達爾文“身體很壞”;③因為華萊斯對物種起源的研究得到了幾乎和達爾文一樣的結論。
設計的問題,是以研習文本為基礎的,以讀懂文本為目的,解題的用時相對較短。研習的對象包括文本傳達的思想和情感,字、詞、句、篇及其結構形式與表達方式等。
2.問題探討
“問題探討”著眼于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的意識培養(yǎng),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問題探討”側重于“探討”,主要指向文本閱讀中的探究,借助預設的核心問題引發(fā)思考,掌握探究的方法,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批判意識。如必修二“和平的祈禱”專題“黑暗中的心跡”板塊(《安妮日記》),“問題探討”的設計為:
日記是生活的記錄,是與自我心靈的對話。閱讀安妮的日記,想一想,在納粹迫害下,安妮是怎樣記寫自己的遭遇和心靈痛苦的。為什么在備受迫害的情況下,她仍然能說“我必須執(zhí)著于我的理想”?這表現(xiàn)了安妮什么樣的精神境界?
安妮認為“我不相信戰(zhàn)爭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蕓蕓眾生的罪過和他們一樣大”,對此你如何理解?
前一題屬探討型的問題。在備受迫害的情況下,多數(shù)人是不能執(zhí)著自己的理想的,安妮卻能做到這一點,她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有了矛盾,就有了探討的價值。后一題是拓展型開放題,蕓蕓眾生會有什么罪過呢?這就有了思辨的基礎平臺,對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深刻性都很有幫助。
回答這些問題,文中是沒有現(xiàn)成答案的。但可以從文本出發(fā),在領會作品思想內容的前提下作深入思考。這類問題的設計,文本是條件,探究是手段,超越文本是關鍵。其類型主要有兩種:一是探究事物的真相、性質、規(guī)律等,答案往往有相對指向性;二是就某一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前者突出探究性,后者重在思辨性,兩者都較費時,主要以發(fā)展學生的分析綜合、推斷想象、評價創(chuàng)造等能力為主。
3.活動體驗
“活動體驗”引導學生圍繞專題人文內涵和學習要求,結合學習材料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盎顒芋w驗”側重于“體驗”,主要強調閱讀活動中的參與和親歷,在豐富多樣的,充滿生活氣息的活動中傾聽、開口、動手等,以體驗來提高語文素養(yǎng)。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和平的祈禱”專題的“歷史畫外音”板塊選了兩組攝影圖片,“活動體驗”的設計是:
就一個時代而言,一幅照片所反映的內容是很有限的,但它記錄的歷史真相發(fā)人深思。第一組照片都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苦難,和同學交流面對照片時的感受,對這些照片發(fā)表你的評論,說一說它們是從哪些角度記錄戰(zhàn)爭苦難的。
掌握一定的讀圖方法,對理解圖片的內容和藝術特點很有幫助。和同學交流你對攝影圖片取材、畫面構成的認識,歸納讀圖要領。
優(yōu)秀的攝影作品往往都有豐富的內涵,從兩組圖片中選一幅,擬寫解說詞。
讀了安妮的日記,你一定會有許多感觸,請給文前安妮的照片配一段說明文字。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你將為她寫一則什么樣的墓志銘?
不難看出,評論、交流、寫作等“活動體驗”還是要以“文本研習”為基礎的,傾聽、開口、動手是其基本表現(xiàn)形式,思考、探究是其基本方式。大致有兩種類型:一是聽說讀寫等狹義的活動;二是大語文活動,包括社會參與與科技實踐活動、生活體驗與實際操作活動、文體活動和趣味活動等在內的廣義的活動,傾向于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提高綜合素養(yǎng)。
三、三種呈現(xiàn)方式的關系及分野
1.“文本研習”與“問題探討”
“文本研習”的問題,形式上看,問題不具有質疑性,指向文本內容的理解,呈現(xiàn)形式以“是什么”“怎么樣”為主。內容上看,研習的內容包括文本關鍵詞句的理解,主要意思的概括,相關信息的篩選與整合,作家觀點態(tài)度的把握,表達技巧的賞析,在理解和概括的基礎上可以完成答題。它以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為主。
“問題探討”的問題,形式上看,問題創(chuàng)設了具有“質疑”意義的情境,具有探究性,呈現(xiàn)形式以“為什么”為主。內容上看,探究的問題,是文本內容理解上的深層次問題,需要自己的一些經(jīng)驗和生活體驗。答題需要分析和綜合。側重于理性思維的能力和批判意識的培養(yǎng)。
如果說研習的問題是“從文本入”,那么探討的問題是“從文本出”;前者主要傾向“文本是什么”,后者主要傾向“文本對我意味著什么”。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前提和條件。
2.“問題探討”與“活動體驗”
“問題探討”本身就是一種活動,而許多活動需要探討才能真正得以體驗。在活動中,讓學生心靈與其生活世界直接碰撞,際遇于“司空見慣”和“理所當然”相矛盾的事物,從而點燃他們的問題火花,引發(fā)他們探究的沖動,并從中獲得經(jīng)驗,產生反思,建構知識[倪文錦〈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4頁]。顯然,“活動體驗”較之“問題探討”,更加具有開放性、拓展性、經(jīng)驗性和生活性。
如果說“問題探討”主要面對的是“文本對我意味著什么”的問題,那么“活動體驗”則主要面對的是“世界(生活)對我意味著什么”的問題。
3.“活動體驗”與“文本研習”
“活動體驗”,既同文本學習有內在聯(lián)系,又有意拓展學生視野,旨在通過自己的活動經(jīng)驗來建構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包括開放課堂學習、框架下的發(fā)現(xiàn)學習、以興趣為導向的探究性學習、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學習、項目研究學習、角色扮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服務學習等,無論哪一種“活動體驗”,文本通常是“活動體驗”的出發(fā)點。同時,“文本研習”也需要借助傾聽、說話、閱讀、寫作等活動。
綜上所述,從對象上看,“文本研習”面對的是“顯性的文內整體和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皢栴}探討”與“活動體驗”面對的是“隱性的文本與文本之外各種相關因素的關系”[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83頁]。其中“問題探討”強調文本對“我”施加的影響,而“活動體驗”強調活動對“我”的經(jīng)驗建構。從“解答距”看,“文本研習”大致屬于短解答距問題(文本內容的模仿和簡單變化),“問題探討”大致屬于長解答距問題(原有知識的綜合運用),“活動體驗”大致屬于新解答距問題(采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解答)。從“文本距”看,三者與文本的距離是由近到遠的,打一個比方,“文本研習”是在地面步行,“問題探討”是在半空跳舞,“活動體驗”則在高空翱翔了。不管是在半空,還是在高空,都有一條連接地面的天線。
三種呈現(xiàn)方式是各有側重又彼此交叉互相交融的,往往“探討”“活動”中有“研習”,“研習”中有“探討”“活動”,而“探討”是核心,“研習”是基礎,“活動”貫穿于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因此有的專題就采用了混編的方式。其實三種方式,哪一篇課文的教學不可以運用呢?重要的是,在課后練習設計中如何突出側重點,如何明晰地呈現(xiàn)出問題類型。從這個角度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課后練習的編寫亟須完善。
應慈軍,中學語文教研員,現(xiàn)居浙江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