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學實踐,使我切身感到文言文教學中的困惑與尷尬,這里僅僅談?wù)剛€人的膚淺看法。
困惑之一:學生學習文言文為何總是反應遲鈍?
學生是學習文言文的主體,但教學實踐中,我感覺到這個主體在文言文的學習中疲于應對,以至于越來越吃力,越來越遲鈍。
1、課文朗讀有氣無力,敷衍塞責。我們常在電影中看到這樣的鏡頭:小學生在私塾先生的教鞭下,搖頭晃腦,津津有味地背著書,書聲朗朗,鏗鏘有力。而在如今的文言文教學課堂上,則很少見到這樣的情境。除了文言文背誦篇目,學生大多不愿多讀。又由于不懂得古人句讀的要領(lǐng),讀起課文,有的結(jié)結(jié)巴巴,有氣無力;有的胡亂停頓,前言不搭后語,讓人聽起來費神費力,甚至忍俊不禁。如果讓學生給古文斷句加標點,更是亂點“鴛鴦譜”,一段美文被活生生地拆得七零八落,慘不忍睹。
2、字句翻譯望文生義,牽強附會?!犊荚嚧缶V》要求學生能“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老師為讓學生能真正理解、翻譯文中的句子,在教授古文時,基本上采用串譯方式,逐字逐句地講解,逐字逐句的翻譯。哪個字活用,哪句話是特殊句式,字字落實,句句到位。然而老師苦口婆心地教誨,并沒有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感受能力和翻譯能力。事實上,即使在高三年級,仍有大量學生搞不懂狀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分不清賓語前置和定語后置,對詞類活用也糊里糊涂,翻譯只好望文生義,生拉硬扯。譬如“王見之,曰:‘牛何之?’”有人將“牛何之”翻譯為“牛是為什么呢”。又如“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有人將其譯為“耳朵聽到我的話的人,受下等獎勵”。
學生學習文言文顯得特別的幼稚、愚拙和麻木,其才智和靈氣似乎都被文言文埋沒了。然而他們對那些被老師嚴厲打擊的網(wǎng)絡(luò)語言,卻心有靈犀,不時在作文中露一手,運用得嫻熟而自如,不能不讓老師費解和尷尬。
困惑之二:文言文的實用性在哪里?
在目前的高中語文教材里,古代散文有10個單元,古詩詞、古戲曲、古白話小說還有6個單元,占了近40%的內(nèi)容,其份量之重,不言自明。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文言文的用武之地又在哪里呢?
高中語文第一冊單元知識《怎樣學習文言文》,對文言文的定義及作用作了這樣的解釋:“文言是古代書面語言,用這種語言寫成的文章叫文言文。學習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知識,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chǎn),還能夠加深對現(xiàn)代漢語的理解,提高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修養(yǎng)和表達能力?!?/p>
這里把文言文的作用明確地概括為三個方面,準確而有高度。然而,這些作用對中學生來說,顯得可望而不可及。中學生學文言文的用處是什么?大多數(shù)學生會明確回答:為了高考。因為高考考文言文,所以學文言文。對他們來說,文言文的實用性就在于應考。既然是應考,就有結(jié)束的時候。一旦應考結(jié)束,文言文也基本上淡出了學生的生活。尤其是理科考生,除了在高校的《大學語文》里偶爾見見面,也再難尋覓文言文的蹤影(個別對文言文有興趣的除外)。事實上,學生將來大學畢業(yè),進入社會,只有師范專業(yè)且當語文老師的,才有機會重新讀到文言文。除此以外,還有多少人會接觸這種古老的語言呢?
《語文大綱》還要求學生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其實,即使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也無用武之地,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實在很難讀到“淺易的文言文”。網(wǎng)絡(luò)語言之所以能在社會的圍追堵截中紅紅火火,是因為有不計其數(shù)的網(wǎng)民在使用它,中學生也是其中之一。他們上網(wǎng)交友聊天,經(jīng)常使用這種語言,而且以使用這種語言為榮,誰若不會還會被人恥笑。而文言文呢?沒有人因讀不懂它而苦惱,沒有人因不會使用它而羞愧,也沒有人因不會翻譯而痛心,因為生活中沒有什么人使用它。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是學習文言文的主體。的確,他們學好文言文有助于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chǎn),可是,又有多少人從中加深了對現(xiàn)代漢語的理解呢?又有多少人提高了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修養(yǎng)和表達能力呢?學生沒有從文言文的學習中切切實實地品嘗到快樂,也沒有從文言文的學習中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它的魅力,只是為高考吃力而艱難地學著文言文,甚至為拿不到高分而苦惱,以至于恐懼文言文。為一種將來幾乎用不上的古老語言而苦讀,學生能用心嗎?
困惑之三:高考提高分值,增加難度,能提高文言文的地位嗎?
綜觀近年的高考試題,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加大。2001年以前,文言文閱讀分值為15分,而今年全國試卷(I)文段閱讀為19分,另有古詩文默寫5分,古詩鑒賞8分,有關(guān)古詩文內(nèi)容共占32分。全國其它地區(qū)也是如此,如全國試卷(II)共計33分,湖北省試卷共計31分。由此可見,古文地位之重。
分值增加的同時,試題難度也在逐年加大。前幾年的文段閱讀為客觀題,2002年則開始增加文言文語句翻譯,分值為5分。2004年語句翻譯增加到8分,2006年則增加到10分?,F(xiàn)在有的省市還增加了斷句題。
題型變化,難度加大,使文言文更貼近實際,可以引導學生重視文言文,感受古代文化的精妙,也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繼承中華文化,其作用無疑是積極的。但是,這些改變能提高文言文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嗎?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精妙嗎?
在應試教育沒有徹底改變的情況下,高考就是一根無形的指揮棒,學生的學習節(jié)奏要隨著它的舞動而變化,學校也會根據(jù)考試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而改變對策。增加分值,學校就調(diào)整復習時間,高三總復習由原來的兩三周,增加到五六周;增加文句翻譯,老師就加大文言語句翻譯的訓練量,就像當年剛恢復高考時,把漢語句子機械地翻譯成英文一樣去訓練文言文翻譯能力。至于古人要求的“信、達、雅”則沒人在意,人們關(guān)注的只是能否把句子翻譯通順,是否接近標準答案,是否能得高分。至于古文的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暫時無人顧及。
以上是個人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這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些現(xiàn)象。我想,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有其深層原因。
一、文言文的社會基礎(chǔ)薄弱,缺乏文化氛圍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有它的社會性和廣泛性,只有人人接受,人人使用,它才可能生存。1917年新文化運動時,魯迅、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開始提倡白話文,用白話創(chuàng)作,逐漸得到全國各界響應,文言便漸漸淡出文人的筆墨。解放后,普通話被確定為我國的官方語言,全國推廣,且受法律保護。而文言呢?自從新文化運動以后,其地位江河日下,沒有哪一級政府、哪一個語言權(quán)威機構(gòu)給文言一個明確的定位,更沒有規(guī)定什么情況下能用,什么情況下不能用。事實上,文言除了在文人的書信中被偶爾使用一下,基本上失去了用武之地。
文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用這種語言寫成的文章是我們古代文化的瑰寶,傳承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理應受到后人的尊重和保護。從基礎(chǔ)抓起,從學生抓起,讓后人了解文言,感受古代文明,這無疑是正確的決策。但是,僅僅依靠學生在課本中讀一讀,翻譯幾個句子是遠遠不夠的。文言要生存下來,必須要有一定的社會基礎(chǔ),有人重視它,有人在交際中使用它??赡壳叭狈@樣的社會基礎(chǔ),沒有哪一家媒體會冒險使用文言,因為沒人看,更沒人寫。沒人看沒人寫,文言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失去了依托的空間。而作為一種交際工具的語言,一旦失去了這種交際的功能,誰還看重它呢?
近幾年,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一些中學生在高考作文中嘗試使用文言的形式,其中2002年浙江考生的《赤兔之死》,不僅得到了閱卷老師的認同,在社會上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2006年北京一考生也用四字句寫成了《北京的符號》,只可惜不夠成熟,被判為零分。
時代變了,人們的生活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文言,人們已經(jīng)不可能像推廣普通活、推廣英語那樣大張旗鼓地宣傳,但可以用一些適當靈活的方式鼓勵人們使用文言。學生當然是主力軍,但是不能僅僅依靠學生這個弱小的群體在課堂上的學一學,在考場上冒險地用一用。我想,各個傳媒在此方面也可以有所作為,我們的語言權(quán)威機構(gòu)也可以發(fā)揮其作用。只有全社會都關(guān)注,都重視,文言這種古老的語言形式才能不被后人遺忘,才能流傳下去。
二、文言文教授主體方法古板,教學重心偏移
教師是文言文的教授主體,是古代文化的播火者、布道者,理應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感受古文的美妙,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得,傳授給學生,和學生一道交流,一起分享,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然而,在應試教育的驅(qū)動下,教師研究的不是如何把課講得生動有趣,也不是如何把文中所蘊含的思想精髓講明白講透徹,而是研究高考考什么內(nèi)容,考什么題型,然后再來確定自己的教學重點和教學方法。教師教學依據(jù)的是《考試大綱》而不是《教學大綱》,在課文中尋找的是那些可能會出現(xiàn)的考點,而不是作品本身的文化底蘊、思想內(nèi)涵。正因為如此,在文言文的教學課堂上,老師苦口婆心地一字一句地講解,一字一句地翻譯,而學生在課本上把要點寫得密密麻麻,生怕露掉了一個字詞的意思,結(jié)果一篇經(jīng)典美文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支離破碎。
這種枯燥僵硬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胃口大損。學生不僅沒有從中品味到古文的美妙,反而品味出了味同嚼蠟的平淡與沉悶。老師教學重心的偏移,教學方法的陳舊,沒能把文言文精彩的一面展示出來,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對文言文沒興趣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文言文接受主體意識淡薄
學生是文言文的接受主體,肩負著傳承歷史文化的重任,更有理由學好文言文,了解文言這種古老的語言形式。但是應試教育的重壓,網(wǎng)絡(luò)文化的沖擊,使學生的文言意識越來越淡薄了。
在中學生的生活中,文言文離他們很近,也離他們很遠。近,是因為每一本書,每一套題都離不了文言文,為了高考,學生必須經(jīng)常與文言文打交道;遠,是因為他們壓根兒沒有從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來認識它,更沒有把它當做自己責任的一部分。他們只是把文言文當作考試的一個內(nèi)容,一個分值很高的內(nèi)容。要拿高分,就必須理解這個實詞的意義,掌握那個虛詞的用法,至于文章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他們無暇顧及,也沒有心思和時間去品讀。
其實,學生也懂得文言文是國粹,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但是讓他們真正認識和理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F(xiàn)在若將傳承歷史文明的重任壓在他們稚嫩的肩上,未免操之過急。不過,讓他們早一點明白自己的歷史責任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他們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者。
潘保紅,女,中學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