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是學生最寶貴的素材庫。巧用課本中的素材,對于提高作文水平來說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
一、課本素材的巧變妙換,一材多用。
由于受“烏臺詩案”牽連,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了《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分別見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和第四冊)??荚囍校覀兺耆梢詫⑵渑灿眠^來。以2005年高考作文為例,可以用在全國卷I的話題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中,強調他因“才華”情理之中的“應該在官位上安度余年”,卻因不滿黑暗政治出人意料的走了。他的這一“出”讓北宋文壇多了一份生氣,也撐起了北宋文壇的半壁江山??梢杂迷谌珖鞩II的話題作文“忘記與銘記”中,強調他忘記了官場惡濁、人生失意和苦苦執(zhí)著,記住了黃城的煙雨、閑適和曠達,是位在忘記與銘記中游刃有余的智者??梢杂迷谔旖蚓怼傲艚o明天”中,強調他屢遭貶謫時,卻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興,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有著對明天希望的微笑。
再如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離騷》和第六冊《屈原列傳》,從中我們了解到了愛國詩人屈原的人格魅力:不與楚王身邊的小人同流合污,以他的尊嚴、他的正直堅守著自己的節(jié)操,給后人留下了永遠的榜樣。我們可以用在2005湖北卷“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中,強調他滿身的香草美卉,徘徊在汨羅江邊,他不能“入”乎其內,他不肯同流合污,寧可被放逐,也以他的尊嚴、正直堅守著光明,獨上高樓,走出黑暗,“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梢杂迷?005江西卷以“臉”為話題的作文中,強調屈原的臉是“正直的臉,是愛國的臉”,從他的臉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希望。
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像李白、陶淵明、司馬遷、海子、魯迅等等,他們的事跡我們都耳熟能詳,他們都是我們作文素材庫中豐富的原材料。
二、課文內容的拓展延伸,多材一用。
2004年高考湖北卷作文以“買鏡”為話題,部分學生認為話題難度較大。實際上,莊子的《秋水》是我們在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學習過的,而劉征的雜文《莊周買水》也是在第二冊學習的。“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但見到了廣闊的大海,才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才開始做自我批評,批評自己的狂妄自大,如果看不到大海的廣闊,那么自己的錯誤將永遠得不到改正,自己也將“見笑于大方之家”。這時,海神若就是河伯的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河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在《讀〈伊索寓言〉》中,錢鐘書講到了一個“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貪得,但是我們現(xiàn)在可以把它拓展延伸,運用到別的方面。據說每個人需要一面鏡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個什么東西。不過,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鏡子;不自知的東西,照了鏡子也沒有用。人貴有自知之明,心中自有一面鏡子。同樣,在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就是齊威王的一面鏡子,一面可以“明得失,致興盛”的鏡子。這些課文內容都能與“買鏡”聯(lián)系起來,從不同角度可以提煉出不同觀點。
三、課文結構的梳理分析,強化文體意識。
從1999年全國高考作文“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開創(chuàng)的話題開始,多數考場作文對文體就不加以限制,對文體的要求越來越趨于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文體不分。許多學生的文體意識不強,文體意識更是缺乏了,寫出的文章常常是四不像。那么,議論文、散文、記敘文到底該怎樣寫?其實,我們仍然可以從課本中去找答案。
如果要寫議論文,蘇洵的《六國論》就是最好的范本。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接著又從“賂者”和“不賂者”兩個方面提出分論點。第二段論證第一個分論點,第三段論證第二個分論點,第四、五段得出結論,提出警告_________“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行文流暢,一氣呵成。此類的例子還很多都是我們學習寫作議論文的典范,在此不再贅述。
如果要寫散文,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就是最好的范本。文章是最常見的思維模式:總——分——總。第一、二段總起,分別寫對北國之秋的感受和對南國之秋的的感受,抒發(fā)了對故都的秋的熱愛。接著,第三至第十二段分別從小院賞秋、落蕊知秋、寒蟬啼秋、閑人嘆秋、碩果繪秋這五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的特點。最后總括,第十三段照應第一、二段,對比南國北國之秋,最后一段寫出感想,再次抒發(fā)了對故都的秋的熱愛和癡迷。全文脈絡清晰,首尾照應,回環(huán)往復,一目了然,形散而神不散。
縱觀近年來一些高考優(yōu)秀作文,無不以豐厚的文化底蘊、深邃的思想感情、較高的語言駕馭能力而獲得閱卷者的青睞。而有的優(yōu)秀作文就是從學過的課本中挖掘的材料。如此看法有了課本這一源頭活水,何愁天光云影不在你的筆下徘徊呢?
陳會玲,女,中學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