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語文教學中訓練的四大塊是:聽、說、讀、寫。而寫作水平的高低則是衡量語文教學質(zhì)量和學生語文綜合素質(zhì)的一個高層階段。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推進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寫作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綜合素質(zhì)呢?多元化思維的訓練就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所謂多元化思維,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求新思維、開放性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下面我就針對初中語文第六冊第二單元第一課魯迅的名篇《孔乙己》一文談?wù)勗谧魑慕虒W中對學生進行多元化思維的訓練和培養(yǎng)的幾點做法:
一、誘發(fā)學生寫作興趣,激活學生創(chuàng)作激情
激活學生創(chuàng)作激情,是課堂作文教學中訓練學生多元化思維的前奏和生命。南朝梁劉勰云:“夫綴情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钡拇_沒有感情也就沒有文章。首先,教師在作文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捕捉學生感情的觸發(fā)點,從而使學生進入創(chuàng)作的最佳狀態(tài),給學生營造一種活躍的思維環(huán)境,鼓勵他們進行創(chuàng)意和設(shè)想。只要有了感情,自然就會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登山則情溢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作文則情溢于文。
其次,教師要用自己飽滿的激情去熏陶、感染和激化學生,營造良好的感情氛圍。如《孔乙己》一文,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材高大,臉色青白,一部亂蓬蓬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魯迅先生惜墨如金,寥寥幾筆即勾畫出了一個被封建科舉制度摧殘的讀書人的沒落形象,人物外貌描寫出神入化。學完本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身邊熟悉的人進行外貌描寫的作文片段訓練。當然作為教師在作文訓練中給學生的點撥引導、率先垂范的作用是不可少的。例如我給學生寫的在中央電視臺頻頻亮相的“大山”的外貌:“一位英俊瀟灑的西方美男子,穿著一身“雅戈爾”西服閃亮登場,笑容可掬,操著一口流利的漢語???!他長得多帥?。航瘘S頭發(fā)真美麗,紅紅的鼻子惹人愛,藍眼睛,紅鼻子,長著兩個……”當然教師也可以寫特殊人物的特殊外貌,譬如我寫亞洲模特大賽中“模特”的外貌:“妙齡女郎,緩緩亮相,高檔飾裝,實在漂亮:彎彎的眉毛,櫻桃小嘴,雪白的牙齒,苗條的腿,美麗的長發(fā)甩兩甩,模特形象令人醉……”先讓學生聽,再讓學生評說教師是從哪幾個方面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進行刻畫的(提示:上述兩例中教師是從人物的身段、服飾、發(fā)型、眼睛、嘴、眉毛等方面刻畫的)。
總之,由于教師激活了學生的興趣,營造了愉快的環(huán)境氛圍,此時課堂內(nèi)外都回蕩著快樂的空氣,學生一下子被教師帶到了感情的高潮。有的提起筆來躍躍欲試,正如古人云“無欲不舉筆,無情難成文”。這樣在教師的點撥和感情的熏陶下,學生的思維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有寫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有寫自己同桌的、有寫教師的,住校生還有寫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的……正是由于學生有了感情,他們的思路清晰了,視野拓寬了,思維放開了,作文的切入點也找準了,這樣作文訓練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善于激發(fā)學生作文創(chuàng)作的這根感情琴弦,營造愉悅和諧的情感氛圍,這才是作文教學的生命和源泉!
二、挖掘材料的深度和廣度,注重訓練材料新穎別致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教師往往對訓練材料限制過死,作文教學模式過于陳舊,缺少新意。例如教師限制一個作文題目,給一個作文材料,課堂作文訓練一刀切,教師不因?qū)W生而量材施教。要么一節(jié)課教師讓學生寫,教師則成了課堂的“巡視文官”?;蛘呓處熯x擇兩三篇優(yōu)秀作文,自己讀、自己評。學生失敗作文、中間作文則一帶而過,課堂作文材料訓練太死,正如學生所感慨的那樣:一寫作文就頭疼心煩,作文課索然寡味!怎樣才能醫(yī)治好學生這種被動怕寫作文的“心病”呢?
首先,作為教師要善于運用自己的慧眼和才能,靈活的駕馭課堂,精心準備作文課訓練的內(nèi)容和材料,講究作文訓練的新意,從而使作文訓練有的放矢,形成一個科學嚴密的多元化快速作文的運行系統(tǒng)。作文課要教給學生一把開啟創(chuàng)作靈感的鑰匙,讓他們自由的揮筆,愉快的去采擷生活中亮麗的花瓣。
其次,作文訓練要注意材料的發(fā)散性、選擇性以及立意的多元性,同時要符合學生實際。這樣學生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從而有事可寫,有話可說。這樣的作文訓練深受學生的歡迎。如教學《孔乙己》一文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尋求什么?這一材料本身就有可選擇性、發(fā)散性,所以學生的切入點比較廣闊:如學生有的說孔乙己到酒店是為了教小伙計識字,顯示自己的“才華”;有的說是孔乙己用酒麻痹自己的精神;還有的說是尋求自我解脫;甚至有的學生還大膽的說是為了尋求個人刺激……由于材料本身具有發(fā)散性,它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很廣,再加上學生大膽的想象和聯(lián)想,學生的思維也更加開闊、解放、活躍。這種口頭作文的訓練使學生嘗到了作文課的甜頭和創(chuàng)作的快感!
又如《孔乙己》一文中人物對話描寫十分精彩,怎樣把“孔乙己到酒店遭眾人嘲弄和他的辯白一段改寫成話劇?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成立“話劇創(chuàng)作團”,這樣訓練學生感覺十分新鮮。在教師的誘導啟發(fā)下,有的小組寫了第一幕第一場:“失落”;有的小組寫“爭辯”;還有的小組寫“孔乙己三辯短衣幫”;也有的寫“冷嘲熱諷”……顯然從這些話劇的題目來看,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語言表達也酣暢自然。正在學生興趣盎然之際,有位學生說自己創(chuàng)作一篇新聞行不行?“怎么?這一段還能寫成新聞?”我既驚奇又興奮,鼓勵他寫了下去,現(xiàn)將學生創(chuàng)作的新聞原文摘抄如下: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又遭奚落
(本報訊)咸亨電視臺記者張軍報道:8月15日在象征全家團聚的中秋之夜,孔乙己穿著那件已有些“歷史”的長衫到咸亨酒店喝酒,沒料到又遭短衣幫的冷嘲熱諷,一氣之下,便喝了兩壺酒,頹唐的走了。清冷的月光伴著憂傷的歌……
由于學生思維的解放,再加之教師的點撥引導、鼓勵啟發(fā),課堂作文訓練成了學生快樂作文的田園和靈感創(chuàng)作的源泉。
再如《孔乙己》一文中有一句:“孔乙己你怎么還欠我十九個錢呢?”文中這句意味雋永的話教師可以設(shè)計這樣一個作文片段訓練:孔乙己由于多喝兩壺酒,精神恍惚,隨身又沒帶錢,掌柜又怕他不認帳,讓他寫個“欠條”。假如你是孔乙己的“秘書”,請你寫個欠條為他解圍。由于教師幽默、風趣、詼諧的語言,再加之訓練材料的新穎,所以學生興趣大增,有位學生寫得十分成功?,F(xiàn)摘抄原文如下:
欠 條
咸亨酒店老板:
上大人孔乙己中秋節(jié)到咸亨酒店喝酒2壺,由于手頭拮據(jù),欠酒錢19文,中秋過后償還。特此立據(jù)。
上大人孔乙己
一九一九年中秋節(jié)之夜
這樣在作文訓練中由于教師挖掘?qū)W生的閃光點,激發(fā)其興奮點,訓練中使學生視野開闊,思維得以解放,學生想象豐富而又大膽,語言表述也自然而又酣暢。
三、語言訓練不拘一格,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語言
作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語言訓練的多樣性,既要突出學生個性特色,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如《孔乙己》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店內(nèi)外又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這句話是場景描寫的典范,后來被電影、電視、文學作品大量運用,從而在表達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藝術(shù)效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運用這句話進行作文小片段場景描寫練習。譬如:讓學生寫“課堂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宿舍內(nèi)外(舞臺上下、勞動場上、家庭內(nèi)外、運動場上……)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這樣通過場景的變換,空間的轉(zhuǎn)移,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訓練語言的多樣性。再加之學生大膽的聯(lián)想和想象,在寫作中學生遣詞造句也靈活多變,語言表達也異彩紛呈,飛躍而又暢達。
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自己文章中靈活的引用名言警句以及旋律優(yōu)美、健康積極的校園歌曲的歌詞,從而增加文章的深度,增強語言表達的效果,拓寬學生的語言思維。使學生文章語言豐富生動起來的方法還有許多,諸如仿詞、大詞小用、褒詞貶用、諧音雙關(guān)、反語等,這些都要在作文訓練中注意積累和培養(yǎng),從而使學生的語言表達生動而形象,自然而活潑。再者,在作文訓練中除語言訓練外,還可以運用“反彈琵琶”的創(chuàng)作藝術(shù),從而收到點鐵成金、化平淡為神奇的效果。
在這堂作文課中,我以魯迅的名篇小說《孔乙己》一文為訓練文本,深挖教材,作文訓練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思維,課堂組織學生進行了人物外貌描寫、改寫話劇、學寫新聞、口頭討論作文、常見應(yīng)用文——欠條、場景模擬等六項訓練內(nèi)容,課堂采取大容量、高密度、短循環(huán)、快節(jié)奏的作文訓練模式,讓學生一聽、二說、三改、四寫、五評。作文訓練話題廣、密度大、思維新、文本鉆得透、挖得深、注重文本而又超越了文本,作文訓練操作可行,課堂深受學生歡迎。“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在本節(jié)作文教學中,我重視對學生作文基本素養(yǎng)的訓練和積累,夯實了語文寫作的基礎(chǔ),有力的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彰顯了作文教學的強大魅力,從而使作文課變“索然寡味”為“多滋多味”!總之,作文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慧眼和才智,在課堂作文教學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勤捕捉,善發(fā)現(xiàn),多總結(jié),廣訓練學生的多元化思維,讓學生在作文的殿堂中自由的馳騁翱翔,在寫作中輕松地揮毫,愉快地潑墨!
馬立平,男,中學語文教師,現(xiàn)居甘肅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