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言語環(huán)境對語言形式有一種制約功能,也就是說,一個規(guī)定的語境能對語言形式和意義產(chǎn)生影響和作用,通常把言語環(huán)境的這種作用叫做語境的制約功能。對語境的制約功能進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語言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有助于言語表達者根據(jù)不同的語境,采取恰當?shù)谋磉_手段,收到較好的表達效果。這也是語言學家多年來一直關(guān)心的問題之一。
語境的制約功能具體有哪些?這里從文化制約、語體制約、情景制約三個方面來談?wù)Z境的制約功能。
一、文化制約
英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懷特曾經(jīng)在《文化科學》一書中指出:“所有的文化都基本上依賴符號,尤其是依賴發(fā)音清晰的語言而產(chǎn)生并永存?!币虼?,文化是依靠超體質(zhì)語境的符號表述出來的事物或事件,人類的言語活動總要受到文化的制約。
在物質(zhì)文化方面,我們可以根據(jù)各地對同類事物的用詞的多寡來分析物質(zhì)文化在地域上的分布狀況。一般來說,某一物質(zhì)生產(chǎn)地的人們對這一物質(zhì)的細微差別格外敏感,因而會造出各種不同的詞來稱呼。例如我國山西產(chǎn)煤,對煤的名稱分得很細:粉狀煤叫“煤”;塊狀煤叫“炭”,塊狀無煙煤叫“笨炭”,塊狀有煙煤叫“希炭”,塊狀焦炭叫“藍炭”,大塊狀煤叫“炭塊”,碎煤塊叫“炭塊塊”,煤核兒叫“撂炭”等;而在我國南方不產(chǎn)煤,就沒有分得那么細,都叫“煤”或“煤炭”。
語言中,有些詞除字面意義外,還滲透文化內(nèi)容的隱含意義,或稱為“內(nèi)涵義”。母語相同的人,由于同一民族的文化行為與模式制約,對于某詞的內(nèi)涵義不需別人言明,也能理解。然而,他們在學習和使用另一種語言時對于一個即使是普通的詞,因不了解其文化背景,缺少文化制約,很難認識它的內(nèi)涵義。例如,對“冰”和“玉”的字面義,漢人和英吉利人的理解是相同的;但漢語的“冰”和“玉”跟英語中的“ice”和“jade”不同,滲入了文化內(nèi)容。具有內(nèi)涵義。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二首之一:“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敝挠鴿h學家翟理斯在他的《中國文學菁華錄·詩歌之部》里,把最后一句翻譯為:tell them:an icy heart in vase ofiade.”(告訴他們:“一顆冰冷的心在玉石的瓶子里?!?這樣,原來富于意境和情韻的詩句就變得索然無味了。其所以如此,就因為英語的icy和jade沒有“冰清玉潔”這樣的補充意義和“純潔可愛”的情態(tài)意義。
社會的風俗習慣也制約著語義的理解。比如杜甫《北征》:“凄涼大同殿,寂寞白獸闥?!睋?jù)《三輔黃圖》:“未央宮有白虎殿?!边@里出現(xiàn)異文,如何解釋?清梁章巨《浪跡叢談》“避諱”條:“古人避諱,有絕可笑者,如唐代諱“虎”,以虎為武足矣,乃又改“虎”為“獸”。原來杜甫為了避諱才將“白虎殿”改作“白獸闥”。
文化制約還包括言語交際的個人的文化教育修養(yǎng)、性格、情操、志趣、能力等條件?!拔娜缙淙恕焙汀皩κ裁慈苏f什么話”都是指個人文化制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入鄉(xiāng)隨俗”指的是社會文化制約?!墩Z言漫畫》一書中《孔乙己和張瓦先生》一文,講到有位張瓦先生,寫信問不識字的妻子生下男孩還是女孩時,寫道:“不知弄璋乎?弄瓦乎?”可妻子不懂“弄璋”指男孩,“弄瓦”指女孩這些文言典故,請人寫回信告訴丈夫說:“家中茶壺、酒壺、尿壺都不缺,璋壺、瓦壺就不要再弄了?!睆埻呦壬拥交匦藕罂扌Σ坏?。這便是言語交際雙方個人文化教育修養(yǎng)不一而鬧出的笑話。
二、語體(文體)制約
不論是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等文學體裁,還是報告、書信、日記等應(yīng)用文體,或是政論文章,都各有其特定的文體形式。
劉勰《文心雕龍·定勢》:“是以囊括雜體,功在鑒別,宮商朱紫,隨勢各配。章、表、奏、議,則準的乎典雅;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符、檄、書、移,則楷式于明斷;史、論、序、注,則師范于核要;箴、銘、碑、誄,則體制于弘深;連珠、七辭,則從事于巧艷,此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者也。”詩、賦、章、表等指文體,“典雅”、“清麗”等明風格,就是說,要根據(jù)不同體裁而形成的不同風格去遣詞造句,才能收到功效。如果詞句的選擇不能與文體風格相配,在上下文里就會顯得格格不入,那就會減弱表達效果。
文體在當代大體有四類:文學類、議論類、新聞類和實用類。文學類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或劇本)、電影文學、報告文學、傳記文學等。文學類文體要求用文藝語體,用形象反映生活,以鮮明生動的描繪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許欽文的散文《鑒湖風景如畫》中一段:“一個魁星閣,一座三眼橋,幾株柏樹,一叢松樹,磚墻的樓房,茅草的平屋,搖著櫓的出畈船和供人休息的路亭等等,分開來個別看,沒有什么特別,可是配置在稽山鏡水之間,這就千變?nèi)f化,形成了許多醒目景象?!笨?,這里抓住特征性事物,以錯落有致的句式勾勒鑒湖風光,語氣由促而緩,富有節(jié)奏感,使讀者感受到恬淡、寧靜的鑒湖之美,用其它文體則達不到這種效果。議論類文章主要用政論語體,語言莊重嚴肅,常用褒貶色彩鮮明的詞語,雄渾有力的句式,以排比、反復(fù)、反詰、設(shè)問、諷喻等手法。例如趙培星的議論文《論規(guī)律》:“無論如何,任何規(guī)律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否則,就不成其規(guī)律。因此,對于任何規(guī)律來說,都不存在一個有無普遍性的問題,存在的只是普遍性的大小和主要地表現(xiàn)了哪種普遍性意義的問題。”這里從正反兩面闡明規(guī)律的普遍性,表述周密有力,并由此得出結(jié)論,使得我們對作者要說明的問題清楚。
新聞類文體在語言形式上首先要求準確。例如《中國青年報》(1996·4·13)有一則消息,“由鐵道部第三工程局五處承建的陜西、山西兩省重點扶貧項目——佳(縣)臨(縣)黃河大橋日前合龍。大橋全長782.83米,共23孔。黃河上架起的這座大橋,溝通了陜西佳縣、山西臨縣及周圍縣區(qū)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促進了老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為老區(qū)人民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搭起了一道彩虹?!睆倪@則消息可看出文體決定了語言表達形式需要這些數(shù)字類準確說明,而不能用如前舉例用文藝語體,用生動的筆墨描述景物。
實用類文體包括公文、說明文、科學小品、工作總結(jié)、講演稿、廣告等。這類文體需用事務(wù)語體,以平實地說明事物為其主要表達方式。
語體,嚴格說來,是語言環(huán)境的一種變體,人們的每個言語行為都要受到言語環(huán)境的制約。在特定的場合,就特定的范圍,為了特定的目的,向特定的對象,用特定的方式進行交際。這種種語境的客觀因素影響著人們?nèi)绾问褂谜Z言,并形成某種使用語言的特點。
三、情景制約
言語交際總是在一定場合,一定情境下完成的。因而,要受情景制約。
比如,在飯桌上不講不衛(wèi)生的事情,在喜慶的氣氛里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在家鄉(xiāng),自家釀制的米酒稱“糟子”,而過年時要稱為“福子”,因“糟”易使人聯(lián)想到“糟糕”。同樣,豬舌頭因“舌”與“賒”諧音而改作“賺頭”。
常常可以看到言語交際在一定情景中完成,聽說雙方可以很明白,達到交際目的,盡管它不一定符合語法規(guī)范,表達的意思也不夠完整。如在菜市場上,我們常能聽到在顧客和賣主之間這樣對話:“多少”,“兩塊”,“少點兒”,“一塊八,一分不少”,“來兩斤”,買賣即可成交。如果單獨來看這幾句話,都是簡單的詞或短語,但是處于一定的情景中,買賣雙方都明白對方問的什么意思,需要怎樣回答。如果不是處于這樣的情景,用這樣的話去問一位路人:“多少?”那位路人一定以為遇到不正常的人了,達不到交際的目的。
呂叔湘先生在《語文常談》中說:“任何語言里的任何一句話,它的意義決不等于一個一個字的總和,而是還多些什么。按數(shù)學上的道理,二加二只能等于四,不能等于五。語言里可不是這樣?!薄霸谌藗兊恼Z言活動中出現(xiàn)的語義是很復(fù)雜的,有語言本身的意義,有環(huán)境給予的意義?!薄把詢?nèi)意外”、“言不盡意”、“意在言外”、“弦外之音”等都需要具體情境制約。
例如,《紅樓夢》第二十八回里一段,寶釵道:“你又禁不得風吹,怎么又站在那風口里?”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房里來著?只因天上一聲叫,出來瞧了瞧,原來是個呆雁?!睂氣O笑道:“呆雁在哪里呢?我也瞧瞧?!摈煊竦溃骸拔也懦鰜?,他就‘忒兒’的一聲飛了?!?/p>
例子中黛玉說“呆雁”的情景是這樣的:賈寶玉與寶釵二人在房中說話,寶釵不知不覺露出她珠圓玉潤的手臂,寶玉一見之下,不覺呆了。這一幕又恰好被林黛玉看見。心中吃醋,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便引出一個“呆雁”的笑話來,寶釵不明白,寶玉心里卻清楚這“呆雁”指的是他,林黛玉在奚落他。
余榮寶,魏紅,高校教師,現(xiàn)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