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是語文教學評價的方式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旗幟鮮明地提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币虼?,作為評價方式之一的考試,其目的必然就是:促進師生這一“學習共同體”的發(fā)展,引領有效教學的方向,讓教師更好地教,讓學生更好地學。
這是來自基層學校小學語文試卷中的一組關于古詩文考查的復習試題:
考題一
聯(lián)系學過的古詩填空:
1.愛國,是個永恒的主題。我們吟誦著愛國的詩篇——陸游在《示兒》中以“悲憤”表達愛國情感:“死去元知萬事空,__________”;杜甫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以“狂喜”抒發(fā)愛國情懷:“卻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_”;王昌齡在《出塞》中以“希冀”流露愛國情思:“但使龍城飛將在,____________?!?/p>
2.梅花,多少詩人吟詠過你!你是詩人筆下高潔者的化身——王冕在《墨梅》中這樣贊美:“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在《梅花》中這樣描繪:“__________,___________?!蹦闶窃娙搜壑兄t遜者的代表——毛澤東在《卜算子·詠梅》中這樣刻畫:“________,_________。”陸游在《卜算子·詠梅》中這樣描寫:“_______,________?!?/p>
考題二
根據(jù)提供的情境。調(diào)動課內(nèi)外積累,填寫合適的詩句:
1.聯(lián)系課文情境,靈活運用。(1)巴迪沐浴著父母不同形式的愛健康成長,謹慎地把握生活的小舟,“______,_____”,在人生的海洋里揚帆遠航。(2)渣滓洞中的革命者,面對敵人的毒刑拷打,抱定“_____,_____”的堅定信念,堅強不屈
詩歌(二)______用________的方式送別好
(2)渣滓洞中的革命者,面對敵人的毒刑拷打,抱定“________,_______”的堅定信念,堅強不屈友_____。
2.聯(lián)系學習情境。靈活運用。
(1)同學敏敏的作文言之無物,常常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煩惱。你可以告訴他:“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甠_____,______’。要寫出清新鮮活的作文,就得投身于生活實踐活動。”
(2)文學社的楊老師正在教大家寫文章的技巧:“同學們。表達和選材是寫好作文的兩個重要的方面。于表達而言,語言要力求簡潔明了;于選材而言,要力求富有新意。詩句‘______,______’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你們明白了嗎?”
3.聯(lián)系生活情境,靈活運用。
(1)為了打造“節(jié)約型校園”,請給學校推薦一個關于節(jié)儉的古詩名句,作為餐廳里的宣傳語吧!
(2)教師節(jié)快到了,在給老師的紀念卡上,寫上一個古詩名句,贊美一下老師對你的潛移默化的啟蒙教育吧!
考題三
你能感悟生活中的古詩文化嗎?請試一試:
1.學校的宣傳櫥窗里,給反映學校德育工作情況、展示學校德育工作成果的展板取名為“德育之花別樣紅”,這借用了詩句“______”,寓意_______。
2.班級給同學們的優(yōu)秀習作集取名為“小荷尖尖”這來源于詩句“_________”。
考題四
你能品味內(nèi)容相關的詩歌嗎?請認真閱讀提供的詩歌。完成練習:
(一)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二)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澠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1)這兩首詩歌,都是描寫友人送別。詩歌(一)_______用________的方式送別好友_________;生活中,人們還常常用_______、________等方式_______送別好友。
(2)這兩首詩歌,都洋溢著真摯的情。
詩歌(一)用“____,_____”贊美送別情;
詩歌(二)用“_______”勸勉老朋友。
我還能引用詩句“_____,_____”描寫友人相送。
(3)從這兩首詩歌中。任選一首,展開想象,設計一個簡短的小劇本。時間:________地點:________布景:________人物:________臺詞設計(空白處依次填人物、提示語、臺詞)
考題五
你會閱讀內(nèi)容相關的課文內(nèi)容嗎?請認真閱讀提供的語段,完成練習:
(一)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晰。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智锕?jié)至,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二)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zhuǎn)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乎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1.這兩個語段有一個共同點,都描寫了時光的一去不復返。在語段中分別用橫線畫出時光一去不復返的句子。
2.這兩個語段還有一個共同點:看起來寫的是時光的一去不復返、實際上還表達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
語段(一)借描寫時光的一去不復返,表達了對別人的勸勉________。表明這一思想感情的詩句是_________ ’語段(二)借描寫時光的一去不復返,表達了對自己的激勵:_____。表明這一思想感情的語句是:________
3.讀了這兩個語段,我的腦海里跳出了許多成語:時間多么珍貴_________時間來去匆匆_________有人浪費時間:________我要珍惜時間:________
4.鄰居家的小弟弟只知道貪玩,學習總搞不上去。你能恰到好處地用上語段中的一些句子,來勸勸這位小弟弟嗎?
古詩文復習與測試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古詩文的學習,更積極地積累,更深刻地感悟,更靈活地運用,在積累、感悟、運用的過程中感受學習古詩文的無窮魅力,加深學習古詩文的濃厚興趣。強化學習古詩文的主動意識。這組關于古詩文的復習試題。改變了傳統(tǒng)的古詩文復習測試的面孔。不僅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很好地引領了古詩文有效教學的方向。
引領一:積極積累,讓古詩文教學更有效
古詩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l~6年級的優(yōu)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共70篇。這70首古詩文的背誦,是小學階段必須達成的教學目標。如何發(fā)揮考試的引領作用,一方面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另一方面又盡量減輕學生不必要的過重的課業(yè)負擔?考題一作出了很好的嘗試:考題一,分別以“愛國”、“梅花”構建主題鮮明的專題性學習板塊。并用洋溢著濃濃詩意和深刻哲理的語言,對學生既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了有機重組。在答題中,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的語言積累,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感受,升華了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xiàn)了“溫故而知新”的學習跨越,收獲了“無心插柳柳成陰”的意外驚喜。
引領二:靈活運用,讓古詩文教學更有效
于小學生而言,運用,應該是最好的一種學習方式。如果我們精心創(chuàng)設一些具體可感的情境,學生就會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已有經(jīng)驗,嘗試解決相關問題。在情境中靈活運用古詩文的過程,也是他們在古詩文學習的道路上跨越發(fā)展的過程??碱}二在命題時,匠心獨運地精心創(chuàng)設了多種情境,考察學生靈活運用的能力:
第1題堅持“兩手抓”:一手緊緊抓住課本中的古詩,一手牢牢依托課本中的課文,所提供的情境分別以所學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為依托,所填寫的古詩名句也均出自學過的課本內(nèi)古詩,兩者相得益彰。實現(xiàn)了深化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古詩名句的運用兩者的“雙贏”。
第2題有機溝通了古詩學習和寫作實踐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方面,必然會調(diào)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的確。我國詩壇上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名句,都對學生的寫作實踐不無啟示。通過這樣的練習。不僅鞏固了古濤學習,而且領悟了寫作方法,真可謂一舉兩得。
第3題貼近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實際,努力通過考查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和運用語文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強化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
引領三:深刻感悟。讓古詩文教學更有效
古詩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豐富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去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去體味詩歌的情感之美,去揣摩詩歌的表達之美。恰到好處地精心設計考查的試題.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題三引領著學生結(jié)合社會生活。在廣闊的生活空間里去進行更高層次的古詩文的感悟?qū)W習。如果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這樣的頓悟:原來,“德育之花別樣紅”有著文化的淵源——來源于詩句“映日荷花別樣紅”;原來,“德育之花別樣紅”有著深刻的內(nèi)涵——寓意學校德育工作開展得生動活潑,并且獨樹一幟,卓有成效。那么,學生一定增強了在生活中去關注語文、去感受語文的意識和能力。這樣,就增強了古詩文教學的情趣和魅力。
考題四把兩首送別詩進行同步拓展閱讀設計。并有意識地通過練習把學生引入更為廣闊的詩歌學習天地中去,真可謂“兄弟一家親”??梢?。以課內(nèi)古詩為依托,開展主題、內(nèi)容或詩人相同或相關的詩歌同步拓展閱讀,是豐富學生詩歌閱讀量、提升詩歌閱讀質(zhì)量的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考題五充分打通了教材的前后聯(lián)系,選取了內(nèi)容相關(都與時間有關)、形式迥異(一個是精讀古詩、一個是精讀課文中的精彩片段)的兩個語段,充分挖掘語段的內(nèi)涵,有機整合,從而使相關材料有機相融,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很好的主題閱讀訓練。學生對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感悟能力,在這樣的整合性的訓練中得到了提升。
考,為了更好地教;考,為了更好地學。一組關于古詩文的復習試題,讓我們在課改征程上撥云見日:考試,引領有效教學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