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箋語】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是由教師決定學生,教材決定教師,給什么教什么,教材怎么寫教師就怎么講,學生就怎么回答,怎么理解。我們的教學總是缺少學生的自主活動,缺少互動性的交往,缺少學生對作品的平等對話和理解,總是要按教師的理解、編寫者的解釋學課文,缺少平等對話的空間,缺少批判性思維的余地?!?/p>
——引自華中師范大學教科院博士、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成員郭元祥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理念與目標》
【我的經歷】
今天二年級數學課的教學內容是《8的乘法口訣和用口訣求商》的例4(美術小組做黃花7朵,做紅花的朵數是黃花的5倍,做了多少朵紅花?)。這是關于兩個數的倍數關系的應用題。在這道例題之前,已經學習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應用題,而且教材都是通過加強實際操作(擺小棒)來幫助學生理解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而這道例題,教材則設計的是用線段圖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我想:雖然本冊教材(低年級)中的線段圖只是作為“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的輔助手段,不要求學生解答時會畫,但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線段圖,如何將它“引”出來?如何讓低年級的學生“讀懂”線段圖?于是,我在備教材時把這個“線段圖”問題確定為本課時的學習難點之一。根據教材和《教師用書》、參考《教案設計》,我早早地備好了課:還是先讓學生擺小棒,然后再引導學生讀線段圖。
課堂上,出示例4,學生讀題后,我首先引導學生擺小棒。
——學生開始忙著動手操作。
“老師,學具袋中的小棒不夠了!”
“我們的小棒也不夠!”……
——學生先后遇到困難了,因為學具袋中只提供了30根小棒,擺紅花時不夠了。
“同桌兩人的小棒可以合用,一個同學擺完了,另一個同學再擺!”
“老師,我的同桌今天忘記帶學具了,我們怎么擺?”
“老師,我同桌也沒帶學具!”
——教室里一片騷動。
哎!低年級的小學生就是這樣,提前囑咐好好的,總有幾個聽三不聽四的學生,教學計劃又要讓他們“打亂”了!
“老師!老師!”,學生王曉鳴站起來,打斷了我瞬間的沉默。
“可不可以不合用小棒?”
“你有別的辦法?”我趕緊追問。
“把一根小棒橫著放,讓它代表七根(一份)行不行?”他邊說邊把小棒橫過來。
——教室里又一陣騷動,不少學生聽了王曉鳴的“主意”手舞足蹈地開始嘗試。
對呀,一根小棒橫著一擺不就是一條線段嗎?這樣一擺不就把線段圖給“擺”出來了嗎!
“老師,我的小棒是紅色的,我同桌的小棒是藍色的。我們可不可以用藍色的小棒表示黃花,用紅色小棒表示紅花?”
學生們靈感的火花激活了我教學的機智。于是,我趁熱打鐵地帶領學生“擺”線段圖。然后,展示教材上的線段圖,引導學生將自己“擺”出的線段圖同教材上的線段圖對應一下。通過由“棒圖”到“線段圖”的過渡,學生很愉悅、很輕松地“默識”并“接納”了線段圖。
【反思收獲】
這節(jié)課,雖然剛開始時學生“打亂”了我課前的教學安排,后又“逼”我“改變”了教學設計,但我感覺這節(jié)課是成功的。我有三點收獲:
學會改變。課堂是動態(tài)的師生對話的過程。教師課前設計的教案即使再周詳,也僅是一份教學預案;教學中,面對教學預案實施過程中偶發(fā)的教學事件,教師既不能被預設的教學思路束縛自己的手腳,更不能用教師的“權威”去“扼殺”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的苞芽。只有在動態(tài)的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斷生成和完善的教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案。
以學定教。教師所面對的都是一個個靈動的人——學生有思維、有靈感——不管他們年齡或大或小,在教學活動中,他們才是真正的“問題解決”者;進入了真實的課堂,只有正視學生的存在,只有給學生思維活動的空間,才能領悟學生思維的價值、發(fā)現教育的時機、生成教育的機智,才能適時調整教學策略,把學生從“偶發(fā)”的“教學意外”中引導到“問題解決”之中。
師生共建。我要感謝我的學生,因為他們讓我真正體悟了“教學相長”所蘊涵的教育理念——正如北京師范大學曾琦博士所言:“如果教師永遠像蠟燭,不能從學生那里得到智慧和啟迪、得到經驗的補充的話,是會燃燒殆盡、會枯竭的”“當教師與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去共享智慧和經驗的時候,受益的不僅是學生,教師也會從中得到成長的啟發(fā)?!币痪湓?,師生的互動共建才是教學創(chuàng)新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