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設想]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愛和責任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讀后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啟迪,讓人感受到互敬互愛的濃濃親情,對生命的珍愛、生活的責任。因此閱讀的過程就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我想通過引導學生閱讀這篇文章,學習并掌握一種閱讀散文的方法,同時更加珍愛親情,珍愛生命并肩負起生活的責任。為此本課設計包括:一是以教材為載體,傳授散文閱讀三步法(一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美;再讀課文,把握情感主題美;品讀課文,體會散文語言美);二是以教材為鏡子,引出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
[閱讀目標]
1、學習閱讀散文“三步法”。
2、品味本文語言美,提高審美情趣。
3、學習以小見大的寫法,表達生活之美。
4、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培養(yǎng)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閱讀過程]
一、導入激趣,直奔課題
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常被許多小事感動過,但不同的人,表達感受的方式是不一樣的,鋼琴家通過從指間流瀉出一個個音符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歌唱家憑借歌喉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畫家可以用彩筆描畫出對生活的感受,而重慶師范大學的莫懷戚老師就是借助語言來抒寫出自己對“散步”這件事的感動和感悟的。
散文就是抒寫生活感悟的一種文學體裁,有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之分,本文是一篇敘事散文。
那么我們該怎樣來讀懂這篇散文,理解其意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掌握一種新的閱讀方法。
二、一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美
1、聽讀課文(教師范讀):
(1)注意字音的準確,句逗的停頓,語氣、語調的處理。
(2)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調:愉快而深沉,親切、溫和并含有莊重。
2、學生朗讀課文,引導其中一句話概括本文內容(抓要點)
A、事件是: 散步
B、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我的兒子
C、散步的地點是:田野
D、散步的季節(jié)是:初春
E、散步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分歧(用原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情趣),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而我順從了母親。
概括主要內容:文中敘寫了初春一家三代四口人在田野散步,后發(fā)生分歧又妥善解決的事情。
三、再讀課文,把握情感主題美
1、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個人物?為什么?請用一個詞概括該人物令你喜歡的理由。
(慈愛的)母親、(孝順的)我、(賢惠的)妻、(天真可愛的)兒子
(1)“我”是文中的主人公,要面臨哪些情感?
——文中的“我”要面臨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這四種感情纏繞在一起。
(2)我解決“分歧”,順從了母親,你從文中看出“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因為母親年老,身體不好,應該得到照顧,而兒子還小,我伴陪他的時間還長,而母親卻是風燭殘年的人了。從中可見“我”的善良,孝順,這正是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的體現。
(3)最后矛盾得到妥善解決,從中你看到家庭成員間的什么情感?
情感:本文反映出一家三代人互敬互愛的濃濃親情, 表達出對生命的珍愛,并從中感悟到中年人的生活責任感和使命感。
2、你認為作者通過這件事要傳達出什么信息?
主題:贊頌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贊頌了親情的美好,生命的珍貴,中年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你認為本文在選材、立意方面有什么獨到之處?
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卻抓住了瞬間的美麗,感受了特有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感悟到中年人生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品讀重點段落,感受散文語言美(含義豐富、充滿情趣、意在言外)
1、你最欣賞文中哪些詞,句,段落?請勾畫出來,大聲朗讀。
2、請你采用“我喜歡的是……它……”的句式進行賞析(從句子的含義、修辭手法的運用、用詞的恰當等)。
教師示例一: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p>
最令我喜歡的是文章開頭“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它美在開門見山,這個簡潔而富有詩意的鏡頭,體現出了家庭和睦、其樂融融的氛圍。
學生賞析一:
最令我喜歡的是文中對初春景象的描寫:“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又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它描繪出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出母親熬過冬天煥發(fā)出新的活力,突出了對生命的珍貴和熱愛。
這個環(huán)境描寫為散步創(chuàng)設了一個很協調,很溫馨的背景。
學生賞析二:
最令我喜歡的是文章的結尾,它美在運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任,既要贍養(yǎng)老人又要哺育下一代,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家庭是這樣,國家也是這樣,從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生命就像一支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傳下去。啟發(fā)我們要善待衰老的生命,愛護幼小的生命。
學生賞析三:
最令我喜歡的是“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句話,它美在既突出了小孩的天真可愛,聰明,又突出了一家人的和美幸福。
過渡: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的本能,贍養(yǎng)父母才是人類的文明之舉。
讀罷這篇散文,我們被文中祖孫三代人的濃濃親情所感動,被作者的責任感、使命感所感染、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一次崇高的洗禮。
五、聯系生活,情感體驗
1.同學們在你們身邊有沒有類似充滿親情的鏡頭(片斷)?或者自己對待親人有些遺憾的地方?
請你用一句深情的話,表達你此時的感受,如:,我想說。
學生一:我奶奶已癱瘓多年,只能呆在家里,對外面的變化一概不知,奶奶很想出去看看,但又怕給晚輩們添麻煩。今年春節(jié),在爸爸的提議下我們一家前呼后擁的推著車帶奶奶去逛了解放碑,爸爸當駕駛員、媽媽當特護、我當導游,一路上奶奶臉上一直掛著笑,堆滿了幸福,引來路人不少羨慕的眼光。我覺得這是我們家最溫馨的一幕。在這里我想對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感謝您們用行動給女兒上了敬老、愛老一課,讓女兒明白要善待衰老的生命,要肩負起應盡的責任。相信女兒吧,以后我會做得更好的!
學生二:我是家中的獨生子,擁有父母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愛,可我卻生在福中不知福。有一次,天氣驟變,氣溫下降很多,爸爸拿出衣服要我穿上,我卻不理會,摔門去了學校;后來爸爸又把衣服送到學校來要我穿上,當時我還對爸爸大聲嚷嚷,現在想來實在不應該,我真傻!
在這里,我想對爸爸說:爸爸,對不起!以前我有許多地方做得不對,對你的關愛沒有好好珍惜,對您的苦心沒有理解,是我的錯。今后我再也不會這樣了,我要爭取做一個懂事、孝順的兒子。
(學生動起來了,紛紛談自己生活中感人的一幕,和自己現在想起來很愧疚的地方,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師生的心靈均得到一次洗禮。)
2、學用以小見大,描繪生活之美。
親情是一壇陳年老酒,甜美醇香;親情是一首經典老歌,輕柔溫婉。請同學們拿起筆,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抒寫我們的親情。
六、七嘴八舌話收獲(學生興趣頗高,思維活躍,紛紛談自己的收獲,大致歸納如下)
1、學習了閱讀散文的三步法。
一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美;再讀課文,把握情感主題美;品讀課文,感受散文語言美。
2、掌握了品味語言含義的方法
3、對父母的責任感使命感有所理解,體會到父母的不易。
4、認識到親情的美好、生命的珍貴和一個人應該肩負的責任。
劉少鸞,中學語文教師,現居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