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中記載了這么一段對話:一次作戰(zhàn)歸來,主帥問軍師孫臏,這次作戰(zhàn),我方在兵力上占絕對優(yōu)勢,但為什么不能攻下對方的陣地呢?孫臏回答說,因為“陣無鋒”,即沒有找到適當?shù)墓ト霐撤疥嚨氐耐黄瓶凇?梢娫趦绍姷淖鲬?zhàn)中,尋找切入點,突破它,是克敵制勝的一個重要戰(zhàn)術(shù)。
作戰(zhàn)如此,語文教學也如此。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的份額,要使閱讀教學富有成效,就要很講究突破口的選擇,注意找準突破口。上海復旦大學附中特級教師黃玉峰老師說得好:“課堂教學的成功,必須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對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譯文本的突破口?!?見《中學語文教學》2005年8期P23)可見突破口的選擇對于閱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閱讀教學中的突破口可以是對典型人物的分析,可以是對主題思想的理解,可以是對某個問題的討論,可以是對文章獨特結(jié)構(gòu)的把握,可以是某種生動的語文訓練形式。例如魯迅的《藥》是一篇老課文了,怎么切入?有的老師從文章的標題切入,問:這藥是指什么?病人是誰?藥效如何?何人開的藥方?讓學生對文章的情節(jié)、人物形象、主旨有比較清晰的了解和把握。有的老師從小說的線索切入,要求學生順著華老栓一家的遭遇這條明線理出如下情節(jié):一個秋天的后半夜,華老栓到刑場買“藥”——當天早上,小栓在茶館吃“藥”——當天上午,茶客們在華家茶館談“藥”;第二年清明,華大媽為小栓上墳。順著夏家的遭遇這條暗線,教師引導學生理出如下的情節(jié):夏瑜在刑場就義——夏瑜的血在茶館被吃——茶客在茶館談論夏瑜——夏四奶奶上墳。然后再引導學生討論思考,理解作者這樣設(shè)計文章線索的匠心:作者是要突出群眾的愚昧麻木,反襯革命者的悲哀。有的老師根據(jù)學生已學過《祝福》這一情況,采用比較法,將夏四奶奶、華大媽與祥林嫂進行比較,尋找三位女性命運的共同點,理解二十世紀初葉,掙扎在貧困線上受著深重壓迫女性的悲慘命運。有的老師從文章的結(jié)局切入,引導學生依果溯因,追根尋源,使學生對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思想內(nèi)容有了深入的理解。這些都是常見的切入文本的方法。應當肯定,這些教法往往都是有效的。
那么是否還有其它破譯文本的切入方法呢?一些優(yōu)秀語文教師很注意選擇文章的細微點切入的做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例如安徽省著名特級教師蔡澄清老師在教《藥》一文時,他是從阿義的一個耳光切入的。他先把夏瑜在獄中對阿義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和阿義聽后不但不受到啟發(fā)反而打了夏瑜一個耳光這件事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學生聽;講過之后,他提了一個問題:怎么理解這個“耳光”?這一問,把學生的心拎起來了,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起來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議論紛紛。接著,蔡老師又提了一個問題:除了阿義打耳光之外,別的人還有沒有與此相類似的行為?學生聽了,很快又列出花白胡子詛咒、華老栓買人血饅頭乃至夏瑜被殺等事實,學習勁頭很足。在這之后,蔡老師才引導學生由小說的具體內(nèi)容轉(zhuǎn)到理性分析上來。蔡老師所選的這個切入點不可謂不奇特。還有位叫張永誼的老師所選的切入點更是出人意料。張老師在啟發(fā)學生質(zhì)疑時,有許多學生對課文第一部分“燈光照著他的兩腳,一前一后的走。有時也遇到幾只狗,可是一只也沒有叫”提出質(zhì)疑:“為什么在陰森可怕的夜里,遇到狗會一只也不叫呢?”張老師因勢利導,將“狗叫”這個看來完全不引人注意的細節(jié)作為破譯這篇文章的“突破口”,反問學生:“假如狗叫了,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后果和現(xiàn)象呢?”并要求大家緊扣課文情節(jié)合理想象。于是,一生說:“狗汪汪亂叫,撲上來咬老栓,被老栓痛打了一頓?!币簧煌猓骸袄纤ㄉ屏级橙?,他不會去打狗,只會被狗咬傷?!崩蠋熃又鴨枺骸斑@些情節(jié)若引入作品,對作品有什么影響?”學生很快悟出:“老栓因與狗的糾纏,耽誤了與康大叔約定的時間,買不成藥?!薄袄纤ū还芬?,也許就不能買藥?!薄靶≌f的情節(jié)會因此而中斷?!苯又蠋熡謫枺骸白髌啡舨鍞⒗纤ㄅc狗的搏斗場面,你認為怎樣?”一番醞釀之后,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本文是寫“藥”的,這些與藥無關(guān),寫了是節(jié)外生枝,不利于主題的集中;這樣寫太熱鬧了,與文章展現(xiàn)的寂靜陰森慘淡的環(huán)境氣氛不協(xié)調(diào)。老師乘勢追問:“既然這樣,作者為什么非要讓老栓遇見狗呢?小說是虛構(gòu)的藝術(shù),不寫這一筆不行嗎?”學生在一番思索后說:“陰森的夜晚,灰白的路,加上游動的狗,更烘托了一種悲劇氣氛?!苯Y(jié)合人物刻畫,另一生說:“老栓分明地感到有只狗,可見他的心情是豁亮爽快的。人血饅頭給了他無限的希望,這樣更襯托出人物的愚昧麻木?!崩蠋熇^續(xù)啟發(fā)學生:“狗是一種靈敏性很強的動物,可這里的狗為什么會不叫呢?”學生經(jīng)過思考,終于明白,這時雖是夜晚,這里雖有那么多鬼鬼祟祟的人,但狗對此已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教師乘勢強化:“這是怎樣一種習以為常啊!今夜夏瑜被殺,昨夜,昨夜的昨夜不知有多少革命者在這里被殺害!反動派對革命的鎮(zhèn)壓是何等的瘋狂!何等的殘酷!”對文學作品“研之精則悟之深,悟之深則味之永,味之永則神相契,神相契則意相通”。為求得深化理解,老師要求學生繼續(xù)研讀,指出類似的描寫文中還有哪些。學生很快找到了開頭的夜,結(jié)尾的叢冢、花環(huán)、烏鴉等,對這些內(nèi)容一一品味,加深了對小說的理解。這一教學片斷既反映出張永誼老師善于駕馭課堂,能靈活處理課堂生成的新情況,也反映出張老師在課文突破口的選擇上很具功力。
選擇文章的細微之處作為破譯文章的突破口,必須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而定。如蔡澄清老師選擇一個耳光作為突破口,是為了調(diào)控學生的學習心理,使學生處于亢奮狀態(tài)進行學習。而張永誼老師選擇“狗叫”作為突破口,是因為學生在自讀時對此困惑不解,提出了質(zhì)疑,教師順學生學習之勢而為之。切不可一味求“細”而排斥尋找其它形式的突破口。
陳成龍,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居福建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