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一切的。”生活中,有黑才顯白,有丑才襯美,有惡才彰善。而在語文教學中,判別語言文字的優(yōu)劣、領略作家作品的不同風格,這一切都可以借助“比較閱讀”這一手段得以很好的實現。
如何充分發(fā)揮比較閱讀的作用呢?筆者認為,在實際教學中可依據實際情況作如下處理或整合:
一、句子的對比
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語言的精品,是我們學習語言文字的標本。但正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一樣,要使學生真正領悟優(yōu)美語句的絕妙之處,還需老師的巧撥妙引。在抽取原句的基礎上運用增刪、調換等法再加置一個語意不變但文采、修辭、表意皆遜色于原句的句子,其優(yōu)劣便不言而喻了。
如教學《社戲》時,我如此設置一組句子: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我的心輕松了,身體也舒展了。
通過比較閱讀,學生便感覺到改句雖和原句語意相同,但遠不及原句來得生動形象,而原句則讓人過目難忘。
有時在品味語言的同時,通過比較閱讀的方式,甚至還可以窺斑見豹,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如在教學《湖心亭看雪》時,我適時出示這樣兩組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霧凇沆碭,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
然后拋出問題:“你認為哪種表達形式更好?為什么?”學生經過多方討論與辨析,最后形成這樣一個共識:四個“與”字不能去掉,幾個量詞也不能更換,句子之間更不能調序。因為大雪三日后的天地是茫茫一片,四個“與”字便將天、云、山、水融為一體;“點”“痕”“芥”“粒”用詞形象,勾勒出天地蒼茫的景象,而此情此景,人與物在大自然面前顯得是那么渺小。我又順勢引導學生作深層次思考:“天地蒼茫,人渺小如蒼海一粟,一切景語皆情語,從這幅圖景你解讀出作者有一個怎樣的感情世界?”于是學生結合寫作背景,很快便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一堂課的難點就這樣迎刃而解了。
二、相同主題兩篇文章的對比
古往今來,文學作品汗牛充棟,難以計數。單篇文章的精讀細品固然是我們教學的主要形式,但偶爾不妨適時選擇一些相同主題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這樣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時還能學到多種不同的語言表現方法。
如在整體把握了《安塞腰鼓》和《觀舞記》后,便可將兩文放在一起組織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完成下表:
這樣的比較,有助于學生突破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很好的掌握兩種不同的寫作風格。
三、作家不同時期作品的對比
人是社會的人,因而他的思想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透過作家創(chuàng)作于不同時期作品的閱讀,我們可以觸摸到作者成長和蛻變的軌跡,還可以把握到時代的脈搏。
如學習《杜甫詩三首》時,教師便可以先介紹詩人的平生主要經歷和思想,再結合三首創(chuàng)作于不同時期的作品作具體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年輕時的杜甫抱負遠大,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任,因而《望岳》才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人過中年,飽經戰(zhàn)亂和人生疾苦的詩人四處顛沛流離,故而《春望》中寫出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時傷世;詩人心念蒼生,關注民生疾苦,于是又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表現了他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而深感悲痛。如此知人論世,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很有意義。
總之,比較閱讀能有效地為學生在“冰泉冷澀弦凝絕”時指點迷津,以達到“間關鶯語花底滑”;它又能高屋建瓴地幫助學生更多地領略語文世界的無限風光。讓我們緊握“比較閱讀”這把利劍,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引領學生走進語文學習的朗朗藍天!
彭山鴻,楊芳,中學語文教師,現居湖南汩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