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浩如煙海,我在長期閱讀古詩的過程中,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一部分在描寫兒童生活方面的佳作?,F(xiàn)擷取幾例加以說明。唐朝胡令能《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xué)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yīng)人?!庇小芭铑^”之外貌,有“側(cè)坐”和“招手”之動作,更有“怕”的心理,畫出了一個頑皮卻不失禮貌,明明是生手卻假裝垂釣老手的小孩形象。因為“學(xué)”,所以選擇地點很有特點;因為“學(xué)”,才誤以為魚會受驚不咬鉤,其認真和謹慎著實可愛,但其稚拙又不得不讓人失笑。有情節(jié)有場面更有豐滿的人物。同樣是釣魚,崔道融有“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fēng)吹入釣魚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guān)”。這個生活在水邊的孩子只因為看見灣口泊著一只船,斷定有村客相訪,來不及細辨,匆忙拋下魚桿,起身歸去向家人報信,本欲打開柴門迎接遠客,誰知自己太過慌亂,以致于把柴門都給關(guān)上了。都是春風(fēng)和不系船的船家共同給孩子惹的禍,讓我們得以見識小家伙粗心、率真、好客的性格特點。一“學(xué)”一“疑”,一“怕”一“急”,淋漓盡致寫出了兩個孩子各自的特點。
有兩首描寫牧童的詩也各有千秋。一詩為清朝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绷碛幸辉娛抢渍鸬摹洞逋怼罚骸安轁M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币粋€放聲高歌,林中百鳥都是他忠實的聽眾;一個雖然吹著笛子,然則無腔無調(diào),隨心隨意,顯然不在乎吹得好壞,只要自己開心就行。一個注意力很快轉(zhuǎn)移,當(dāng)發(fā)現(xiàn)自己想要捕捉的鳴蟬,不僅不唱,而且連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沒有,生怕一不小心,鳴蟬飛走?!昂鋈弧蹦軓膭拥臓顟B(tài)進入靜的狀態(tài),多么符合孩子注意力難以持久的特點??!另一個小家伙一天放牧歸來,略有倦怠,故采取橫坐方式讓自己更舒服。
至于楊萬里筆下“急走追黃蝶”的兒童,在花叢中細細尋找而不得之后的張望和失落給讀者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高鼎《村居》中的群童,在草長鶯飛的二月,散學(xué)歸來尚早的情形下,“忙趁東風(fēng)放紙鳶”的自由自在一定令今天的孩子生出很多羨慕。而白居易的《池上》“偷采白蓮”的小娃由于“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讓人看了不禁捧腹。
正是因為這些詩歌,很久以前那些農(nóng)家男孩溪邊垂釣、山中牧牛、草地捕蝶、野外放風(fēng)箏的生活便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封建時代的女性沒有社會地位一直以來是人們的共識,那么,我們的詩人又是如何對待那些小女孩呢?左思的嬌女“馳鶩翔園林”、“貪華風(fēng)雨中”(《嬌女詩》);于鵠的騎著牛兒唱著《竹枝》,“不愁日暮還家錯”的川東巴女孩;陸游“鏡奩初喜稚蠶出”、“獨揀詩章教鸚鵡”的吳地女兒、施肩吾的六歲幼女在“未知巧與拙”的情形下于“七夕”之夜學(xué)著大人拜月“乞巧”……這些消失在歷史塵煙之中的生命,借助于詩人的妙筆一個個復(fù)活在我們的面前,她們身上既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又有女孩身上的共性,還帶有一定的時代特色,讀來意興盎然。在此也不妨選取三首予以簡單分析。
《與小女》:“見人初解語嘔啞, 不肯歸眠戀小車。一夜嬌啼緣底事, 為嫌衣少縷金華?!币粋€才呀呀學(xué)語的小不點到了睡眠時間,卻賴著玩耍的小車,死活不走,好不容易哄上了床,一夜哭泣,令家人不解,最后發(fā)現(xiàn)竟然是因為衣服上面少了繡花,其嬌憨可人模樣叫人不由得不愛。大詩人杜甫記錄社會現(xiàn)實不愧為“詩史”,他對妻子兒女的摯愛也常流露筆端。他的《北征》:“學(xué)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蹦7率呛⒆娱L大成人的第一步,所以老杜之女什么都向媽媽學(xué)習(xí),就化妝也不例外,年齡太小,觀察不夠仔細,一番胡涂亂抹之后,雖然胭脂有了,可惜厚薄不勻;眉毛描了,可惜不細。不化妝顯示天然,化妝則更見天真嬌俏。無論時代怎么變遷,年齡多大,愛美的天性是植根于女子的生命之中的,這兩首詩便是最好的明證。
如果說老杜之女的化妝游戲讓你見識了小姑娘的單純的話,那么明代詩人毛鉉的《幼女詞》所寫足使人見識小姑娘的嬌羞:“下床著新衣,初學(xué)小姑拜。低頭羞見人,雙手結(jié)裙帶。”這個小女孩年齡更大一些,因此她的游戲內(nèi)容有別于別人,她像模像樣地下床之后穿著新衣,學(xué)習(xí)拜堂,到底是家人的笑臉,還是自己朦朦朧朧之間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不合年齡?這個起先僅僅以為好玩的小女孩便低下頭來,羞于見人,不止如此,為了掩飾,她還站在原地把裙上的帶子結(jié)了又解,解了又結(jié)。其神態(tài)跟李清照筆下那位“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一樣給人印象深刻。
上述古詩內(nèi)容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并且淺白如話,讀來朗朗上口,極易被孩子們記住,讓他們更直觀地感知很久很久以前的孩子們是如何度過他們的童年的。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為什么不試圖效仿一下我們的古人呢?
郭秋蓮,女,中學(xué)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