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guī)鞝柼亍けR因曾經提出一個概念,叫做“力量分析”。這個概念描述了兩種力量:阻力和動力。他說,有些人一生都在踩著剎車前進,比如被拖延、害怕和消極的想法捆著手腳;有的人則是一路踩著油門呼嘯前進,比如始終保持積極、合理和自信的心態(tài)。
如果用庫爾特·盧因的觀點審視和對照一下身邊的人,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第一種人——“一生都在踩著剎車前進”的似乎更多些。
比如,有些教師,他們好像也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辛苦苦地工作著、耕耘著、奉獻著,集幾十年之功,似乎也有一些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當別人以桃李滿天下稱頌的時候,他們似乎也能夠心安理得地接受。但是,如果要仔細審視他的人生歷程,還真不容易找到多少令人感動、感慨、感激的“人生壯舉”來,甚至想要從中找到一些給后人以有益啟迪的舉動和事跡來,也非易事。
比如,有些教師,他們也和其他許許多多的教師一樣,整天埋頭致力于備課、講課、輔導、批改、考試、講評、補課等一系列工作之中,給人的感覺除了“蠟炬成灰淚始干”之外,便是“春蠶到死絲方盡”。但是,如果要從他的工作中找到一些稍有新意的作為——比如曾經有哪一節(jié)課設計得特別出色,曾經有哪一節(jié)課上得特別的精彩,或者曾經有哪一次的講評試卷讓人感覺特別的津津有味——就連老師本人,也會覺得有點難度。
再比如,有這樣的教師,他們一年又一年地重復著自己。不只是教學的內容、過程與方法,即使是面對不同的學生,他們的教育方法也年復一年地復制和克隆著過去。他們似乎從未想過改變些什么,或者即使偶爾有改變的念頭,由于受思維和能力的限制,受習慣和惰性的制約,最終依然是“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漸漸地,不愿、不敢和不能改變便成為他循規(guī)蹈矩的自然而然的借口和托詞。
這樣,你能說這些老師一生都在原地踏步嗎?顯然不能;但是你能說這些老師一生都在呼嘯前進嗎?“否”應該是更明顯的結論。他們似乎是在有意地為庫爾特·盧因先生提供著事實的根據(jù),甚至是用一生的時光來證明庫爾特·盧因先生所言不虛。
最近一段時間,在為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絞盡腦汁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問題總是縈繞在腦際:同為教師,為什么別人能夠獲得成功?同為學校,為什么他校能夠成為名校?也許有人會說,成功的人生是相似的,失敗的人生則各有各的失敗之處。那么,我們想知道的是,成功的教師和成功的學校,他們的相似之處分別是什么呢?不成功的教師和不成功的學校中有沒有導致不成功的共性因素呢?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許會見仁見智,但是我想至少有一點,那就是,無論是個人也好,學校也好,在他們的成功之路上,肯定有向著目標呼嘯前進的一段經歷,或者是向著目標不遺余力地前進的一段過程。用這樣一種觀點去審視那些成功的教師和成功的學校,便真的發(fā)現(xiàn),他們成功的諸因素中,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向著某一目標,將實現(xiàn)目標的某項工作或工作的某一方面,做到了極致,從而獲得成功。
于是,在一次全體教師的會上,我曾經用下面的一段話與我的同事們共勉:“我們的人生之所以不像別人的人生那樣輝煌,我們的事業(yè)之所以不像別人的事業(yè)那樣燦爛,我們的學校之所以不如別人的學校那樣聲名遠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從未將我們的工作,或者工作中的某一方面做到極致。比如教學過程中的備講輔批考評補改,比如教育過程中的德智體美勞,我們沒有忽略任何一個方面,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同樣應該肯定的是,我們從來也沒有將其中的幾個方面或者一個方面,做到極致,甚至我們從未想過要將這些工作做到極致,盡管我們一直都在做這些工作。用庫爾特·盧因先生的話說,就是我們一直都在踩著剎車前進。這,就是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學校沒有取得成功和輝煌的重要原因?!?/p>
問題的癥結似乎是找到了,但我絲毫不敢奢望從此我們就可以呼嘯前進了。因為,“踩著剎車前進”已經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習慣、一種生存方式、一種生命狀態(tài)。而要改變這種習慣、方式和狀態(tài),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xiàn)的,甚至是只有在我們經歷痛苦的涅槃之后才有可能實現(xiàn)。但是,早已視不正常為正常,早已習慣了“半溫水”工作狀態(tài)的人們,要想實現(xiàn)自己的涅槃和重生,是很需要勇氣和毅力的。而這,又是我們很多人所不具備的。
當某種行為一旦成為我們生命中的常態(tài)的時候,要想改變,就不再是那么容易。比如,在踐行新課程理念的今天,讓教師成為“平等中的首席”的理念,應該已經為多數(shù)的教師所接受,但是真正將其變成教師教育教學過程中不自覺的行為,則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 “將來完成時”。也就是說,盡管我們教師中的多數(shù)已經接受了“平等中的首席”的觀念,但我們仍將慣性地踩著剎車運行在“不平等中的首席”的固定軌道上。
這,有時是有意的行為,更多則是潛意識的行為。
到此,筆者想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夫妻兩人駕車出游,中途車出故障,而路邊又沒有維修點,需要將車推到附近的一座村子里去維修。本來很近的一段路程,但是村民卻要價很高,這使夫妻倆很不高興但是又沒有辦法,最后不得不按照村民的要求付錢。村民將車推到了村中的維修點,丈夫將錢付給了村民之后,妻子仍在抱怨人心不古。這時,丈夫小聲告訴妻子說:“不要抱怨了,剛才那段路我一直踩著剎車,這錢出得也值了?!?/p>
這則故事又使我想到了曾經有人這樣評價國民:中國人多的是小聰明,少的是大智慧。
也許,這話會有很多人不愿接受,但是,我們人生歷程中“踩著剎車前進”的經歷,不也是在對這句話做著注解嗎?
(作者單位:河南南陽市實驗中學,河南南陽市興宛學校)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