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生活化”是當前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在實踐中,一些教師只注重課程生活化的形式,而忽視其內(nèi)涵?!罢n程生活化”是為了降低思維難度,激發(fā)學生興趣,轉變學習方式。因而課程的“生活化”雖有“美麗”的外衣,卻難以產(chǎn)生好的效果。要克服這種現(xiàn)象,就需要我們準確解讀“課程生活化”。教育部頒發(fā)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是我們解讀課程生活化的基本依據(jù)?!毒V要》指出: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diào)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jīng)驗”,“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些要求為我們的解讀指明了方向,據(jù)此,我認為新課程所要求的“生活化”主要應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課程生活化是要用生活情境來修筑學習“跑道”,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
文本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概念與原理,它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有些學生就不能走進文本,無法進行對話與交流。我們推進課程生活化,就是要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來修筑學習“跑道”,將文本知識還原為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使學習由難變易,使學生能由現(xiàn)象深入本質(zh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而順利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如高二哲學常識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這一內(nèi)容,我就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為學生鋪路搭橋。我先問學生:“你們都會騎自行車嗎?”學生回答:“會騎?!蔽以賳枌W生:“你們是先在家里掌握了騎車技術再去練習騎車,還是在騎車中才摸索和掌握騎車技術的?”這樣就較好地實現(xiàn)了文本知識“生活化”,抽象原理形象化,深奧內(nèi)容通俗化,就能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來降低學習難度,促進知識內(nèi)化。
二、課程生活化是要用形式多樣的生活材料為課堂增添樂趣,化呆板為生動,化枯燥為愉悅
傳統(tǒng)教學只注重說教灌輸,抽象的概念原理枯燥乏味,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投入,效率自然低下。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需要教師積極開發(fā)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用生動活潑的生活材料為學生營造趣味盎然的學習情境,使呆板的概念鮮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澀的公式趣味化,為教學增添樂趣。如講“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我就引入笑星趙本山說的一段廣告詞來營造情境:“瀉立停、瀉立停,得了疾病拉肚子怎么辦?快服瀉立停?!薄翱床∫驳糜性E竅,別看廣告。看什么?看療效?!比缓笪乙罁?jù)情境中的畫面向?qū)W生發(fā)問:“為什么看病的訣竅是‘別看廣告’而是‘看療效’?”這樣的情境易于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教材知識通俗化,即一種藥物的療效好不好,不能以包裝上的說明為依據(jù),也不能以廣告中的宣傳為依據(jù),而應以實際療效為依據(jù),這正說明了“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這種生活情境就有利于學生在歡快愉悅中理解和接受知識。
三、課程生活化是要用鮮活材料促使教學貼近現(xiàn)實,化虛為實、化遠為近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教材中也常常引入生活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但因受時空因素的制約,這種情境不一定與各個地方的實際相符合,就容易給學生一種不切實際的感覺。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教材中選用的一些先進人物的優(yōu)秀事跡,與今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一些人不擇手段追求金錢的行為形成強烈反差,一些學生受社會錯誤思想的影響,便認為教材中的事例不真實、不可信。推進課程生活化需要我們用鮮活的生活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使教學內(nèi)容貼近現(xiàn)實,能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如講“集體主義是正確的價值取向”,教材中舉了山東省臨沂市羅莊鎮(zhèn)沈泉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廷江為帶領村民致富,把600萬個人資產(chǎn)無償捐給村集體的事例。一些同學便認為這是王廷江為了想當官,針對這種認識,我便讓大家思考,看我們身邊是不是有人為社會做奉獻就是為了想當官。結果,同學們紛紛發(fā)言,列舉出許多活生生的事例。如我市教師李仁,一生生活清貧,但他卻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節(jié)省下來的錢交給黨組織或捐給教育事業(yè),盡管子女都有看法,但他依然如此,不改初衷。我市面粉廠下崗女工劉貴英撿回一個患了先天性心臟病的棄嬰,為了治好孩子的病,她四處求醫(yī)問藥,丈夫因此離她而去。孩子3歲又患上了白血病,為了給孩子治病,她先后花去40多萬元,負債累累,養(yǎng)父因此與她斷絕關系。為了給孩子做骨髓移植手術,她不得不頻頻進入血站賣血,最后還開價5萬元把自己“出嫁”。后來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才渡過難關。我校附近金南村20組有個叫梁育茂的老人,無兒無女,為了照顧老人的生活,我校學生組織青年志愿者活動小組,從1989年至1998年,一屆又一屆學生傳承接力,上門送溫暖,為老人挑水掃地,洗衣做飯。這些活生生的事出現(xiàn)在學生身邊,有的甚至就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它們不僅能更好地印證教材觀點,讓學生信服,還能有效地幫助那些存在錯誤觀點的同學消除誤區(qū),糾正認識。
四、課程生活化是要用內(nèi)涵豐富的生活養(yǎng)料為理性知識注入思想情感因子,化偏重知識為更重全面發(fā)展,化偏重智能為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培育并舉
傳統(tǒng)教學追求科學價值,而忽視人文價值。這種劍走偏鋒的教學雖使學生獲得了知識,但思想品質(zhì)與人文素養(yǎng)卻存在缺陷。新課程要求我們要改變過去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要“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這就要求教師推進課程生活化,要注意將知識傳遞同文化價值觀念的傳遞相統(tǒng)一;將學生能力提升與思想品德提升相結合;使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涵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相協(xié)調(diào)。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用富含“多維元素”的生活養(yǎng)料為學生的學習注入更多的人文因子,能融思想引導、知識傳授、情感激發(fā)、心理疏導、行為培養(yǎng)于一體,使學生既獲得知識技能,提升人文品位。如高三《政治常識》講“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我就從我校編寫的《德育校本讀本》中選用了學生積極參加選舉;向有關部門提出批評建議;以行走方式到街上宣傳交通安全、計劃生育;積極組織文學社團。以某些同學上課不遵守紀律,講話等事例作為情境,讓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分辨,它們體現(xiàn)了哪些權利,違背了什么要求。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我們?yōu)槭裁匆惺惯@些權利?在行使權利時還要遵循什么要求?為什么要遵循這些要求?這樣,學生獲得了知識,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與行為培養(yǎng),激發(fā)了學生對行使正當權利的熱情和對違法亂紀行為的憎惡,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觀和法紀觀。
五、課程生活化是要用生活材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充滿困惑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化死記硬背為體驗感悟,化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究,化獨自苦思為合作交流
推進課程生活化不僅要幫助學生順利走進文本,更要注重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能自主走進文本。傳統(tǒng)教學只注重機械灌輸,忽視學習情境的營造,不僅使課堂沉悶,也難以引發(fā)學生思考,學生沒有感悟與疑惑、沒有觸動與興奮,思維得不到激活,也就難以與文本進行交流和對話,無法展開源自問題的探究與追尋。新課程要求我們“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這就需要教師在推進課程生活化的過程中,注意利用形式多樣的生活材料為學生營造充滿困惑的問題情境,將學生置于一個有巨大誘惑力的學習場境中,引領學生或以網(wǎng)絡為平臺,通過信息的搜尋、篩選、提煉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與途徑;或以問題為引子,引導學生就問題進行爭辯、討論,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走出誤區(qū),澄清認識;或以競賽為手段,讓學生在相互競爭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快樂。這樣,就能使體驗、質(zhì)疑、反思、探究、交流、合作等成為學生的學習方式,就能化死記硬背為體驗感悟,化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究,化獨自苦思為合作交流,從根本上轉變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