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已經(jīng)展開,其改革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我國中學教育的積弊之深,新課標在落實的過程中遇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阻力,其中一部分阻力來自一線的教師。新的標準有其明顯區(qū)別于舊課標的特點,所以必然對教師提出新的素質要求,教師具備新素質的過程與新課標的實現(xiàn)過程是同步的,而教師具備新素質的程度直接影響新課標的落實水平,甚至形成阻力。如此而來新的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什么樣的素質要求就成為了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一、新課程標準的幾個特點
1.強調中學教育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各種渠道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在新的課程標準當中,處處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文關懷,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成長,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具體體現(xiàn)為教學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和情感因素,以及對個體的關注。
2.課程的靈活多樣性。在過去的課程標準中,課程設置及內容是一致的,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統(tǒng)一的,而新的課程標準則變整齊劃一為靈活多樣。這個靈活多樣,包括學科設置的靈活多樣性,選修與必修的靈活多樣,教學內容深淺的靈活多樣性等等。
3.新課程標準在給學生更多發(fā)展自由的同時,也給教師更大的選擇空間。教師不再只能根據(jù)一個標準來開展教學,要求并評價學生,可以根據(jù)當?shù)鼐唧w實際、學校實際、學生自己的實際設計教學內容,靈活掌握教學進度,并確立自己的評價標準等,這樣教師就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
4.研究性學習是一個新的要求。傳統(tǒng)課程標準沒有刻意強調教師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鼓勵教師積極探索,但是更多時候,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傾向于傳統(tǒng)的講述式的教學方式,在以前的教學改革中這種教學模式雖然有所改變,但其本質沒有變化,仍是以教師講述為主,只不過或多或少地考慮學生的反應;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對學科的探究性學習,這要求高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師則要適當?shù)丶右灾笇椭?/p>
二、新課程標準對教師的要求
1.人文素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道德素質。教師這個職業(yè)就是教書育人,要想育人,先要正己,教師首先要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師德風范,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更加突出了這一點。新的課程標準在許多方面都要求要與人合作,獨善其身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意識,良好的價值觀念,個人也無法融入集體,就無法與人進行有效的溝通,更談不上與人合作。因此,新課標對教師的道德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其次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在落實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很多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來自于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來自學生、家長、社會甚至是教師自己,這些都是過去教師所不曾面臨過的。應對這些挑戰(zhàn)、化解壓力,解決改革帶來的問題,不僅需要能力、技巧,同時還需要面對挑戰(zhàn)時的勇氣和毅力,教師這時的心理素質就十分重要,面對挑戰(zhàn)能夠充滿信心和勇氣,沉著應對,解決問題,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不行的。
第三是教師要有開闊的視野、縝密的思維。在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就必須自己首先擁有開闊的視野,不能、至少不能完全被自己的學科知識所累,在指導學生時要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富有邏輯性,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實踐活動,勝任自己的工作。另外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中,如果沒有開闊的視野,教師很容易就被自己原有的知識局限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不是以學生的選擇為主,不能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而是要求學生按照教師自己的思路行事,這就難免由于自身的原因限制學生的發(fā)展。
第四是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具體體現(xiàn)為教師要具備獨特的思路,有積極的教學個性。在新課程改革中,特別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要讓學生具備這一點,教師首先就應該是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少一些思想上的束縛、不墨守成規(guī),多一些開拓進取精神,才有可能影響學生,促進其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另外,在開發(fā)校本課程時,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就不會開發(fā)出高質量的校本課程,更談不上新課程改革的成功。因此,創(chuàng)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
2.專業(yè)能力素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學習能力。未來社會發(fā)展迅速,知識更新速度進一步加快,是一個知識的社會和學習的社會,學習已經(jīng)從在校學習發(fā)展成為終身學習,“未來社會誰敢不學習?”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它不僅是自身知識更新的需要,同時也可以向學生展示一種觀念——學無止境、學海無涯,這樣就能以自身的行動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使學生能夠自覺學習。
其次是動手能力。在開展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不能只會紙上談兵,而應該具備動手能力,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或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都應可以動手實踐,解決問題。這樣的能力只能在實踐中鍛煉培養(yǎng)、單從書本上是學不到的。
第三是遷移能力。新課標在教學目標上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知識遷移的能力,所謂知識遷移,就是強調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的知識,具備拓展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僅是指從會做一道題發(fā)展為會解答同類型的問題,而是指能夠把所學知識隨時隨地的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實際中加以運用,這樣的遷移能力“書呆子”式的人是很難具備的,也不是可以簡單教會的,只能通過教師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對知識的應用和拓展能力是作為教師必須具備的,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必須具備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教師在新課標下的作用和價值,圓滿地完成教學計劃。
第四是綜合能力。教師要有把學科內知識及各學科知識以及社會知識甚至人生經(jīng)驗進行整合的能力。一個教師酷愛自己所教學科,認為它是所有學科中最好的、最神圣的,這樣的敬業(yè)精神值得肯定,但想法卻是不可取的,是一種極其狹隘的觀點,教師不僅要擺正本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要善于把各學科知識綜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彌補本學科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具有廣闊的視野和較強的遷移能力的教師。
需要強調的是新課標對教師提出的新的素質要求不能脫離傳統(tǒng)的素質要求,過去的一些要求與新課程改革是相適應的。明確了這一點,新的素質要求就有了一個基礎,落實新的課程標準也就有了一個平臺。如此,老師對新課程改革就會從懷疑到認同,進而成為新課程標準的積極落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