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的課程改革進行到今天,已從當初的激情改革走向了理性改革,這是沒有拋棄雙基,既考慮中國教育實際,力圖傳承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優(yōu)點,又能學習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的理性改革階段。
課堂中的生成,同樣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階段。對于生成,《語文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tǒng)一體;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替代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改革之初,很多老師認為所謂課堂中的生成就是對于文章傳統(tǒng)理解的反駁、背離或者是標新立異、追奇獵怪。這樣就出現(xiàn)了《曹沖稱象》中學生用大量的時間討論的是大象到底有多重,怎樣將大象搬到船上,而不是學習曹沖的善于動腦;《狐貍和烏鴉》一課中大談狐貍的聰明,這是脫離了預設軌道的生成。有效生成是教學在預設的軌道中,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時,產(chǎn)生的對預定教學目標的一種補充、修正、完善、升華。如今,我認為要想讓生成在預設的軌道中釋放光彩,教師必須正確把握住課改的新理念,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而且能抓住課堂的有利契機,對課堂教學進行智慧啟迪。
找準切入點,深入生成
北師大版第七冊一篇文章《毽子里的銅錢》,講一位賣烤山薯的老人送作者烤山薯的事情,刻畫了一個慈祥、謙卑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的懷念和感激之情。為了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我找到了這樣一個切入點:“作者為什么要給老人兩枚銅錢?”起初學生中有兩種觀點。一是因為作者吃了老人兩個烤山薯,她愧疚、不安,想用自己的兩枚銅錢給老人一點補償;另外一種觀點是作者看見二嬸買山薯又不給足老人錢,老人不快樂的樣子刺痛了作者的心,她想代二嬸還錢。我接著啟發(fā)學生:“作者再有沒有其他想法?”這時一個學生說“我覺得兩種心理都有,二嬸不給足老人錢,老人不快樂,作者又想到自己白吃了烤山薯,加重了她心中的不安,就想給老人錢?!蔽壹氁幌?,覺得這種解釋更深入作者內(nèi)心。就在全班同學幾乎快達成這種共識時,又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認為兩種心理都沒有?!贝蠹掖蟪砸惑@,這位同學不緊不慢地說:“因為作者明明知道兩枚銅錢買不到一個烤山薯,又抵不了二嬸欠的一個銅板,老人不高興又無奈的表情刺痛了作者的心,作者只是想讓老人高興,給老人一點快樂,讓老人懂得善良永在,他的好心有人懂,他的好心會得到回報,作者只是想用這種方式溫暖老人孤苦的心,作者還想在她長大后有能力的時候,向身邊的人傳遞老人的愛心,讓老人的慈愛向生活的每個角落延續(xù)?!倍嗝锤腥耍《嗝瓷羁?!這不僅是對課文的深化,而且是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學生從關心一個人想到應該關心身邊所有的人,從得到別人的愛悟出應該將愛傳遞、延續(xù),這是多么深刻的理解!在這種生成中學生的理解過程和精神世界獲得了實質性的發(fā)展和提升。
立足重點、反思生成
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fā)現(xiàn)兩種。接受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接受以定論呈現(xiàn)的教學內(nèi)容。接受性學習效率高,然而過分注重接受,就會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新課程強調在接受的同時,進行發(fā)現(xiàn)。這就要求師生不拘于課堂的現(xiàn)成結論,對已形成的定論進行反思,對傳統(tǒng)的結論進行挑戰(zhàn),讓課堂顯現(xiàn)激情和智慧,讓學生獲得獨特的對人生、生活的認識。我在教學北師大版第七冊一篇傳統(tǒng)課文《落花生》時,找準了一個重點,對現(xiàn)成的結論進行反思,達成新的生成。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偉大、體面的人?!边@恐怕也是作者父親的初衷。當時我引導學生反思這個結論:“父親希望孩子們做個怎樣的人?”學生說:“就是做一個普通、平凡的人?!蔽矣謫栕鰝ゴ蟮娜诵胁恍校瑢W生竟然異口同聲說不行。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無形中讓學生接受了做偉大的人就是浮夸、不實在的結論。當時我覺得這種認識太片面,應該讓學生有自己正確的認識,逐漸養(yǎng)成用懷疑和批判的眼光審視問題,養(yǎng)成敢于向傳統(tǒng)結論質疑的習慣。我又接著問:“那么做偉大的事和平凡的事哪個貢獻大?”這時學生陷入沉思,一會兒,有個學生站起來說:“能做偉大的人當然最好,因為能為大家做更多有益的事。”這時,又有一個學生說:“不管是偉大的人,還是平凡的人,只要目的是對大家有益的,他的人生就是有價值的?!瘪R上又有一個學生說:“我想作者父親的初衷可能是讓孩子們的人生有價值,而不是刻意強求做怎樣的人!”這時我又跟學生討論,人就是要活得有意義才是根本。這種反思,讓四年級的孩子對人生產(chǎn)生了深刻的思考,獨到的認識。這時,我的腦海中也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我對學生感嘆道:“心中只要有美好的愿望,就應該去追求,默默無聞固然可貴,轟轟烈烈又何嘗不值得贊嘆?”孩子們皆點頭稱是。這節(jié)課的生成基于質疑,反思顯得靈動而厚重。
超越文本,多向生成
新課程認為,教師與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實踐者、運用者,而且是課程的開發(fā)者。由于文本的權威性,也由于多少年來老師教學生的傳統(tǒng)習慣和學生的傳統(tǒng)學習方法,我們對文本的認識是單一的。但如果我們不僅僅局限于文本預設的教育目的,大膽地開發(fā)、拓展教材,那么就會在單一的認識軌道中產(chǎn)生許多新的生成。與文本的對話,是一種新的表達獨特感受的學習方法。如果把握到位,引導深入,就能產(chǎn)生許多新穎獨特的感受和看法。同樣拿北師大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林中樂隊》為例,這篇課文作者用熱情的筆墨講述了森林樂隊的演奏,表達了作者愉悅的心情。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我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最初的目的是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用心感受、描寫生動的寫作方法。剛開始學生說:“作者,你真了不起,能將眾多鳥兒嘈雜的聲音聽成一首首美妙的樂曲?!薄澳銦釔圩匀唬瑹釔蹌游?,將動物當作自己的好朋友,跟動物一起呼吸自然界的新鮮空氣,跟動物一起歌唱,森林樂隊的樂曲才會如此動聽?!薄白髡?,你是用你細心的觀察,用你認真的思考,用你滿腔的熱忱和愛心寫出了這么一篇生動的文章。”有個同學的回答特別值得深思,他說:“作者,你對待生活好樂觀?!碑敃r我想:文章生動跟作者樂觀有什么關系,我剛想打斷他的話,又一想,為什么不先聽聽他的感受,再做評價,我沉默了。這個孩子說:“因為你樂觀,你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你愛自然,愛生活,愛身邊的一切,所以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才如此可愛、精彩,當然在你聽來,森林樂隊的演奏美妙動聽?!闭媸蔷实幕卮穑实母惺?。馬上我想到了人只要樂觀、開心地對待每一件事,這個世界就會將它最美好的一面展現(xiàn)給大家,生活處處是快樂。
是的,生活處處是快樂,教育學生是快樂,傾聽學生是快樂,跟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思考是快樂。在預設中多樣生成,釋放光彩是學生、老師共同的快樂。
(作者單位:蘭州市城關區(qū)中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