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藝術家說評書,每當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到劍拔弩張,扣人心弦的高潮時,就會突然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以“吊”聽者的“胃口”,誘使人們繼續(xù)聽下去。這種方法在中國古典章回小說里常用,稱之為“懸念”設置。同樣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引入此法,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效激發(fā)起他們的求知欲。一般說來,適宜設置“懸念”的時機有以下三種:
首先,導入新課時。經過課間活動學生的情緒仍處于亢奮狀態(tài)。如何在上課伊始就使其平靜下來,集中注意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此時設置“懸念”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分散的思維迅速轉入學習狀態(tài),可為成功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好的開局。如在學習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中《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時。可設問“如果把整個社會財富比作一個大蛋糕的話,制作大的蛋糕固然重要,而切分蛋糕同樣重要。如何分配就要有一個制度保證,一個章法可循,那我國現(xiàn)階段的分配制度如何?為什么要實行這樣的分配制度呢?”由此導入新課,這樣的懸念設置,使學生迫切希望知道問題的奧秘,其注意力自然就轉移到教學中來,于是新課導入任務便順利完成。
其次,教學過渡時,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都是由若干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機結合而構成的整體。在其銜接處設置懸念,可承上啟下,理順內容板塊間的關系,從而使學生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例如學習《思想政治.必修二》中《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1945年,抗日戰(zhàn)爭硝煙未盡,著名人士黃炎培,風塵仆仆地從國民黨統(tǒng)治的重慶來到延安,面對革命勝地一派清明,團結向上的新氣象,他連連贊嘆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但他也提出:從歷史上看,許多新興的力量和團體在創(chuàng)業(yè)時,齊心協(xié)力,朝氣蓬勃,但一段時間過后,往往出現(xiàn)一些不和諧的局面,終至人亡政息。這就是著名的黃炎培難題。懸念設置為:請大家想想共產黨能解決這一難題嗎?請你給共產黨支支招。通過這一問題使學生思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zhí)政地位已經確立,但是否有與時俱進的執(zhí)政能力呢?學生興趣很大,紛紛提出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課堂,并很好地過渡到了下一階段。而且這是教學難點,這樣的懸念設置,既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又有利于消除學生持續(xù)思考帶來的疲勞感。
再次,課堂結束前。整個教材的內容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因果相陳,存在內在聯(lián)系的。舊課往往是新課的鑰匙,因此,在課堂結束前,精心設置懸念,不僅能總結本課所學的內容,還可為下一節(jié)新課學習架設橋梁。如在學完《思想政治.必修四》中《世界的物質性》時,可設置懸念,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世界的本原(本質)是物質的,但世界又是以怎樣一個方式存在呢?這樣不僅總結了新課,而且留給學生繼續(xù)深入思考的空間,為新課做好準備。`
總之,“懸念”設置的藝術性很強。它不但能充分展示政治的魅力,調動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其人文素養(yǎng),而且持之以恒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城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