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程而產生和發(fā)展起來,應該說,它是推進新課改、提升學生素質的重要舉措。同時它也應是一所學校中校長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新的對話方式。然而,在現實的校本教研活動中,“教師互動”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互動”成了“互凍”倒是屢見不鮮。
案例:
在一個主題為“抓常規(guī),練實戰(zhàn)”的校本教研活動上,一位教師獻上了一節(jié)研究課。課后,大家對這節(jié)課都談了自己的“看法”。
師1:我認為生字教學的方式有點呆板。
師2:我認為讀的時間再增加一點如何?
師3:課前的談話可以簡單點。
師4:還需要有拓展。
師5:老師可不可以不跟著學生走。
師6:還可以留點課外作業(yè)。
師7:學生的思維訓練不夠。
師8:我認為讀的形式還應多一點。
思考:
這樣的討論,盡說些無關痛癢的話,不著邊際,不切實際。如果是一個“教學新手”,他希望能從中得到些收獲,但聽到這樣一些話,如果不“暈過去”,至少也是找不著“北”了。比如,“我認為生字教學的方式有點呆板”,既然能說出他的“呆板”,也就說明自己有靈活的識字方式,那就應該提出來供大家參考;“我認為讀的形式還應多一點”,還需要多哪些方式,至少應該列舉一二,如小組合作讀、小組探究讀、個人表演讀等,不要讓人家聽了仍是一頭霧水;“老師可不可以不跟著學生走”,是的,現在有的老師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喪失了自己的主導性,那要怎樣既落實主體性,又不失主導性,參與討論者應提出具體的操作辦法?!@種討論,大家各說各的,而且大多是發(fā)一句言后就如完成任務似的“隱身”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與互動,有的只是走馬觀花似的淺層“把脈”,一句句不著邊際的話反而束縛了他人的思維。這樣的教研是偽教研,費時而無獲。明天,大家依舊懷揣一張舊船票,課堂濤聲依舊。
建議:
校本教研是在一次次活動中得以成長與發(fā)展的。如何真正讓老師們在活動中既能“把脈診斷”,又能“開出良方”,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讓大家都能從活動中“購”得一雙“新鞋”,然后走屬于自己的“新路”?我以為,不妨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體現“校本”
校本教研,顧名思義就是以校為“本”的教研。它以解決本校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根本出發(fā)點。而現實中一些學校卻走入了一個誤區(qū)——時時不忘從外面“拿來”,說是要與先進的理論接軌??蛇@樣的內容,老師們聽不懂、研不來,再說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相距甚遠,研了也用不上。結果,這也接軌,那也接軌,接來接去使老師們都接不住“氣”了,在教研中迷失了自我。
所以,對于學校領導來說,應深入“一線”,把握學校目前課改的推進進度,了解課堂教學現狀,掌握學生素質發(fā)展情況,然后制定出研究的大方向,供各教研組選擇。對于教研組來說,組長首先應帶領全組教師先深入各班課堂聽課,了解本組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然后組織大家進行交流,最后確定本組研究的主題和階段研究內容。這樣的內容大家都熟悉,教研活動時才能融入其中,實現真正的互動和互助,才能見成效。
注重“小本”
校本教研應注重“小”。從“小”入手,然后由“小”到“大”,校本教研的發(fā)展才有根基,才能循序漸進。
一所學校的校本教研,首先研究群體應體現“小”,應細化到年級組,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因為同年級組教師對相關的研究內容更了解更熟悉,活動時才更容易操作,更容易解決教學實踐中發(fā)生的現實問題。
其次是研究內容要“小”。如以“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如何讓學生有效布置自主作業(yè)”,“課堂上如何引導學生提問”等為研究內容。這樣的內容,切入點小,貼近實際,便于操作,容易出研究成果。這對學生的成長、教師的發(fā)展都有益處。
再就是研究的步子應從“小”到大。一個階段,或半期或一期,解決某個研究內容為宜,切不可貪多、貪大求快。校本教研,計劃(或規(guī)劃)是必要的。但計劃時,既要著眼長遠,更要看清腳下的路。不能一個階段這也研究,那也研究,“滿河都是灘”,結果什么也沒研究好,“欲速則不達”。所以,應根據本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的能力水平,以“大目標下的小研究”為原則,把目標進行分解,一步一個腳印地落實,讓預期成果在預期內得以實現。
校本教研,不在于叫得多響,而在于由“小”到“大”走“扎實”。
關注“人本”
校本教研,究其根本是著眼于人的發(fā)展。劉金生說:“人本是母本,校本是子本,沒有管理的人本,也就不會有教研的校本?!庇纱丝磥?,“人本”大于“校本”。所以,校本教研首先必須關注“人本”。
校本教研,首先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及發(fā)展狀況,了解學生的現實需求及成長中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然后以此為出發(fā)點,開展校本教研。其次,各教研組應充分挖掘每個教師自身的優(yōu)勢,在教研中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互動交流,共享資源,提升校本教研的質量。特別是要扎實地開展好每一次的研討活動?;顒忧埃M內教師應充分認識本次研究的內容,需要達到的目標。在集體備課時,組內教師必須對做課教師的教學內容作全面了解,并進行設想,然后大家討論時才不會出現教研組長一個人說了算的不良現象,也才會有向著共同目標的“百家爭鳴”。每個人都真正地動起來,在互動中思考,在互動中交流,在互動中收獲,在互動中成長。這樣,大家才能“心往一處想”,才不至于形成“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局面。
每一次的研討要真正地動起來,還要多到課堂走幾個來回。如初次活動后,大家坐到一起交流,看看問題是否解決,目標是否達到。針對出現的新問題再行研討,再回到課堂中經受實踐的檢驗。一次活動的結束,不是完事大吉,而是一個新的研究的開始。校本教研就應該在解決問題——生發(fā)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huán)中不斷得以發(fā)展。
校本教研,教師的互動是關鍵。但互動要實、要新、要活,切不可讓無謂的交流“凍”了老師們的思維,束縛了老師們的手腳。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qū)百安移民小學)